寧夏元代安西王府考古發現四件臺沿螭首 初步確認宮城主殿位置

2020-12-21 人民網

新華網銀川11月27日電(記者艾福梅)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對元代安西王府遺址長蟲梁城址1號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四件基本完整的青石質臺沿螭首及一些其他文物,再結合1號夯土基址規模和布局,專家初步認定其應為安西王府宮城主殿基址。

開城安西王府遺址位於寧夏固原市南18公裡六盤山東麓,元初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地位異常重要。安西王府是元世祖忽必烈三子安西王忙哥剌的避暑府邸,毀於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開城路大地震。

作為絲綢之路寧夏段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點之一,安西王府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遺址範圍南北長約3500米,東西寬500至1000米。

據1號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仁芳介紹,2003年-2006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開展了「開城安西王府遺址調查、鑽探」項目,對該遺址北家山、長蟲梁地點進行了勘探,基本認定長蟲梁古城址就是開城安西王府宮城舊址。

「經國家文物局同意,我們從今年4月開始對長蟲梁城址1號基址進行主動發掘,其目的一方面是檢驗前期勘探成果,進一步了解該城址及建築群的形制、結構、功能等,另一方面也是配合『絲綢之路』寧夏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補充項目充實考古材料,進一步促進大遺址的保護。」王仁芳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四件採用天然青石質雕刻的臺沿螭首基本完整,造型相似,龍頭輪廓分明,神態兇猛之狀頗具匠心,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的灰陶及琉璃磚瓦、脊獸飾件以及石質構件等建築材料。

王仁芳告訴記者,出土的臺沿螭首造形制型與元上都、中都出土的螭首類似或相同,這些出土文物結合1號夯土基址規模、布局,基本可以確認此為安西王府宮城主殿基址。

「今年的考古僅完成不足1000平方米的發掘範圍,對於125米×54米的1號基址的整體規模來說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相信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將有更多有價值的元代文物面世。」他說。

相關焦點

  • 寧夏元代安西王府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網銀川1月23日電(記者 劉泉龍)日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元代安西王府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遺址鑽探面積達17萬平方米,初步發現了王府宮城高等級大型中央宮殿夯土臺基和宮城的獨特角臺形制,此次考古勘探對元代城池規制等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元代安西王府遺址位於寧夏固原,元初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地位異常重要。
  • 寧夏元代安西王府遺址 原宮殿建築輝煌不凡
    新華網寧夏頻道1月10日電(記者 劉泉龍)日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國家文物局立項的元代安西王府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經初步推測發現,原宮殿建築等級規格具有皇家氣派,輝煌不凡。     元代安西王府遺址位於寧夏固原市區南18公裡的黃土山塬地帶。
  • 寧夏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得到投資保護
    寧夏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得到投資保護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1月13日09:30   新華網銀川11月13日電(記者黃會清)作為絲綢之路寧夏段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點之一,元代安西王府遺址近日得到政府投資保護
  • 文物和檔案故事展播《元中都博物館—螭首》
    文物和檔案故事展播《元中都博物館—螭首》 2019-08-08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的這處景點——安西王府,你有去過嗎
    安西王府整個城址內的建築遺蹟並不算多,除中央大殿之外,東西兩側及其北面近城牆處有些小型的建築殘疾,此外多是空地。安西王府城垣的四角為外凸的半圓形,這與元奉元城"圓角方城"形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北京大學歷史系辛德勇先生在《宋金元時期的西安歷史地理研究》一文中曾指出,安西王宮城圓形角臺的形制,對奉元城四個圓形城角的修建具有重要影響,兩者之間有一前一後的源流關係。弄清這一點,在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中至關重要,它關係到不同民族文化對於城市布局形式的影響。
  • 寧夏書記臺北逛寧夏夜市 大贊臺灣豆花甜品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率團訪臺,特別參訪寧夏夜市。右為黨委副書記崔波;左一為寧夏夜市觀光協會會長林定國。(中評社 倪鴻祥攝)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率團訪臺,25日晚間到臺北市最知名的「寧夏夜市」進行參訪,他特別走進一家古早味豆花店品嘗豆花,不但老闆交換家鄉稱為「豆腐腦」的心得,銜接兩岸飲食習慣相連,他還贊嘆臺灣的豆花香甜可口,建議老闆也到寧夏開間店,他願免費幫忙打廣告。
  • 文物和檔案故事展播《元中都博物館—螭首》
    文物和檔案故事展播《元中都博物館—螭首》 2019-08-08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原標題: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3日發布消息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喪葬習俗
  • 固原:探尋元代開城人生存狀況
    8月16日,坐落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的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迎來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專家們。作為絲綢之路寧夏段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寧夏固原的元代遺蹟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未成年人夭折率高,多    數沒活到老年就過早離世,女性青壯年死亡比例高於男性,許多人程度不同地患有各種疾病……這是最新考古研究為我們揭示的元代寧夏固原開城人的生存狀況。藉助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固原開城墓地》考古發掘報告,我們得以走近元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原標題: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3日發布消息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喪葬習俗
  • 古絲路上的王府「背影」
    這裡便是開城安西王府遺址。   登高遠眺,往日輝煌早已遍尋不見,山水之間,歷史的痕跡漸漸湮滅。安西王府,已被高低不平的農田所覆蓋。地面上一些依稀可辨的城牆遺址,讓人很難將它與昔日的王府聯繫到一起,好像數百年前這裡沒有發生過什麼。然而,歷史因時間的流逝產生的距離讓古絲綢之路上的安西王府更加充滿了神秘感。
  • 水龍頭的由來元代水龍頭和現代神似,茶壺脫胎於螭首盉
    只是水龍頭這一個名稱可不得了,居然是和傳說,還有成語以及歷史事件有關,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根據考古的發現,元代的水龍頭居然和現代神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且聽娓娓道來。根據傳說,龍是一個好淫之物,它啊風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妥妥的渣男一枚,可怎架得住龍是高富帥,人家有渣的資本。說句不好聽的,龍不想來,可怎奈都有主動投懷送抱的。
  • 安西王府出土了一塊詭異鐵板,因為一個原因,它成為鎮館之寶!
    因為鐵板上有36個神秘字符,而且還排列得十分整齊,看似很有規律的模樣,但是考古專家們卻無一人能破解!好幾年後,這個謎團才被一位數學家解開了,所以今天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元朝時,有一座安西王府,根據史料記載,公元1306年8月,這裡發生了一場地震,導致整個安西王府毀於一旦。這塊鐵板在地下埋藏了幾百年之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考古專家所發現,而這塊詭異的鐵板,也將一個謎團呈現在了世人眼前。
  • 成都一工地現6座古墓 墓主或為王府太監(圖)
    此時,還有三四個工人正在用鏟子、笤帚清理著「房間」,不過,裡面空空如也。就在不到10米的地方,還有一座類似的古墓。   精美的還不止這一處墓室,記者了解到,此次發掘的並非是一座古墓,而是一座古墓群,該古墓群由6座古墓組成。這些墓中,4座古墓呈兩組,分別與另一座相連。這兩組古墓的墓寬約3米,另外兩座相連的古墓寬度約在5米。   據考古人員介紹,此次發現的墓室都非常精美。
  • 張春長揭秘元中都考古:找回「元代城市活化石」
    從這次考古隊對遺址的初步探查開始,長達6年的元中都考古拉開了序幕。很多人可能很難想像,最早從這座沉寂之城中捕捉到微弱的歷史信號,不斷奔走呼籲、發表研究文章,直至引發全國性的關注和高規格考古隊到來的,竟是張北當地一些普遍文史愛好者和基層考古工作者。
  • 致遠艦掘出疑似鄧世昌印章 刻有四字成語(圖)
    原標題:致遠艦掘出疑似鄧世昌印章 刻有四字成語   原文配圖:水下考古。   隨著「丹東一號」身份確認為致遠艦,這也意味著為期兩年的水下調查階段結束,進入考古發掘階段。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水下考古隊在10月4日正式啟動水下發掘工作,這也是致遠艦身份確認後的第一次水下發掘行動。這意味著致遠艦的考古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隨著遼寧丹東港沉船被確認為致遠艦,有更多文物陸續出水,比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雲中白鶴」四個字,專家認為疑似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 我館新展出一件唐代螭首
    2018年6月29日,我館在歷史館內新展出了一件唐代螭首[chī shǒu
  • 掀開歷史的面紗 開封市考古發掘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
    在考古發掘中,體質人類學的專家很快介入,對人骨的發現通常進行現場初步觀察,鑑定性別、年齡,分析死亡原因,等等。而人骨的性別特徵,可以從顱骨、下頜骨、盆骨這三個方面區別出來。這種鑑定手法,就是考古界所謂的「三點法」。從人體骨骼上獲取的信息不但能幫助考古工作者了解某一時代、某一地域的人類種群特徵、形象樣貌、生活習慣等,還能夠分析當時的職業分工、階級形態,等等。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在技術幫助下,考古工作者可以「穿透」森林、地表甚至巖土層,探測林下、地下以及水下的遺存與分布情況。1998年,在寧夏鹽池縣—陝西定邊縣交界處,利用航天飛機成像雷達技術,我國學者揭示了被沙土覆蓋的一道隋代長城、兩道明代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