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再添一「國字號」榮譽村!
今天上午,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在龍津村隆重舉行「中國(龍津)『和美家風』實踐成果分享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家風文化工作委員會現場向龍津村頒發出第一塊「全國家風文明示範村」牌匾。全省首個村級家風建設指南——《龍津村和美家風建設指南》同期首發。此外,龍津村還正式啟動了第二屆「和美家庭」、首屆非戶籍模範住戶與非戶籍優秀先鋒評選活動。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家風文化工作委員會會長林亞明表示,龍津村是踐行家風和傳承家風的最好案例,值得該會學習和向全國推廣。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我們以營造和美家風為抓手,為龍津村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內動力。」龍津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馮耀泉說。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南莊鎮委書記陳輔明就此表示:希望號召南莊更多家庭、更多村民,號召全體在南莊幹事創業的人共同參與好家風建設,把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相結合,為樹立文化自信打好堅實基礎。
涵養和美村風練就「全國家風文明示範村」
「龍津村向來把優秀家風文化的傳承弘揚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優秀家風也成為新時代『和美龍津』全面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精神動力。這個榮譽是對龍津村家風實踐成果的一大肯定,也給我們繼續前行帶來動力。」分享會上,馮耀泉接過林亞明頒發的「全國家風文明示範村」牌匾。
牌匾的背後,是龍津村長期重視和美文化建設的結果。
龍津村開埠於南宋時期,是一條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歷代出過很多會詩擅文之人。自數百年前建村以來,龍津村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還留下「明禮重學」「耕讀傳家」的家訓家風。龍津村還是革命烈士廖錦濤的家鄉。無論文人烈士還是政商巨子,代不乏人。
近年來,龍津村確立了「和美龍津」的治村理念,將中國現存唯一的完整散體古訓《龍津古訓》發掘和弘揚。《龍津古訓》寥寥千字,卻蘊含著愛國盡孝、尊師重教、鄰裡和睦等豐富思想,與「和美龍津」的價值追求十分吻合。由於古訓相對艱澀難懂,為了將其傳承發揚,龍津村兩委專門聘請專業團隊對古訓進行編譯,分為簡注插圖和詳註插圖兩個版本,合成一套,免費派送給全村1000多個家庭。並圍繞古訓文化首屆《龍津古訓》朗誦比賽等系列活動。「通過活化《龍津古訓》,把好家風立起來,激活社會文明建設的活力因子,努力以好家風帶民風、樹新風、促村風,正是增強龍津人文化自信的有力之舉。」馮耀泉說。
與此同時,龍津村還率先啟動了「和美家庭」和美德人物的評選,對標《龍津古訓》「守國法」「孝父母」等十二個章節內容,精心設置了「賢德大義」「孝慈仁愛」「誠正恪勤」「親睦和善」四大類型家庭,以及「賢德大義好鄉賢」「孝慈仁愛好夫妻」「親睦和善好鄰居」「誠正恪勤好青年」等美德人物。
首屆評選活動在龍津村微信公眾號上甫一發布,就得到了幾乎是全體村民的熱烈響應,全村戶籍人口僅3000多人,網上投票人次竟然高達達57000多人次,收到有效投票總數超過43萬票。「和美家庭」評選儼然成為一場全體村民的節日。
「說起家風,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龍津古訓』的開篇——守國法。家風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這方面龍津村做的比較出色,龍津深度發掘古訓內涵,創新形式、拓展載體,讓我們村民參與進去其樂融融。」龍津村好家風家庭代表馮少鴻說。
禪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何文志就此表示,禪城區正處在全面轉型的窗口時期,不僅對創新創業的資源有著強烈的渴望,更對轉型換擋期的精神動力有著強烈的需求。「我們相信,和美家風,符合新時代文明的鄉風,正是這種精神動力的重要源泉。相信在龍津村等一批榜樣村的帶動下,大家一定能更緊密地擰成一股繩,禪城區一定能夠率先站到高質量發展的『風口』。」
發布全省首個村級家風建設指南
全省首個村級家風建設指南——《龍津村和美家風建設指南》今日同期首發。
該指南是基於龍津村在家風建設方面的做法和經驗,由龍津村兩委牽頭組織專業人士,通過調研、搜集、整理、編印,對家風建設中的立家規、培德行、重家教、嚴要求等方面進行細化。旨在以「頭雁效應」帶動更多的村加速良好家風和村風建設,形成以榜樣典型助推家風建設,以優良環境助力家風鞏固的良好家風建設氛圍。
與此同時,龍津村還啟動了第二屆龍津村「和美家庭」評選活動,「繼續通過挖掘和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和美家庭』的示範表率作用,擴大『和美家庭』在村內外的影響力,引導更多的龍津人成為新時代的道德精神標杆。」馮耀泉說。
評選活動和去年一樣,設置了「賢德大義」「孝慈仁愛」「誠正恪勤」「親睦和善」共4大類型,將評選出20戶「和美家庭」,通過弘揚優良家風、家訓、家教,發掘身邊堅守道義、彰顯美德的家庭,樹立一批真實生動、可敬可親可學的家庭榜樣,引導人們從德向善,提升「和美龍津」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營造「家風好、民風淳、村風清」的良好社會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龍津村「和美家庭」評選還啟動了針對首屆非戶籍模範住戶與優秀先鋒的評選,以促進新老龍津人的進一步融合,共沐文明鄉風。
南方日報記者 李曉玲 通訊員 任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