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潔:對影像與博客間人際交往關係的呈現及思考

2020-12-17 網易新聞

:本文以筆者親身的博客實踐活動為例,對新浪親子博客群體間的人際交往狀況進行考察,對其特點進行了粗淺的思考。

關鍵詞:影像博客人際交往

你會和一個千裡之外從未謀面的人成為朋友嗎?在過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隨著網絡普及和運用,足不出戶結識遠方的人成為一種時尚。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在網絡上和別人交流。我們看不到電腦另一端坐著的人,他長得什麼樣,他是男是女,他有多大年齡?現在,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隨時在網上發布關於自己的影像,只要別人願意,我們也可以看到別人生活中的影像。影像,特別是通過網絡發布的個人影像,正日益成為人際間一種重要的交往方式,塑造、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交往範圍、交往方式。

去年5月,我在新浪開設了博客,紀錄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我的博客是一種典型的類型博客:親子博客。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作為新浪親子博客群體的普通成員,親身參與著這一群體間人際交往,本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及感受,試圖呈現當下影像與博客人際交往的基本狀況,並對其特點作初步思考。

一、有關網絡人際交往研究的文獻綜述

目前對網絡人際交往這一主題的研究非常廣泛,研究涉及:網絡交往及其特點、網絡交往中的信息加工過程、網絡交往的行為理論、網絡交往的心理效應、網絡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網絡人際關係的性質及作用、病理性網際網路使用及與之相關的問題研究、影響網絡交往的因素探析等諸多方面。從宏觀層面考察網絡人際交往的論文主要有:《網絡人際交往及影響評介》、《論網絡人際交往》、《網絡人際交往的倫理困境》、《虛擬社會的人際交往及其調適》、《網絡人際交往動機探析》等。針對特定群體進行的網絡人際交往狀況調查的論文,如:《對青少年網上交往行為的分析及引導》、《論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與現實交往的互動》、《網絡人際互動對青年心理的衝擊和挑戰》、《網絡人際交往對青年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青少年網絡人際交往行為初探》、《網絡人際交往對青年社會化的影響及其對策》、《網絡人際交往對青少年成長的負面影響及教育對策》、《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淺析及對策研究》、《網絡互動社區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分析——以校內網研究為例》等。

對該論題的研究具有五個顯著的特點:①研究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病理性網際網路使用研究上,而把網絡交往從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中抽取出來作為專門研究對象的研究較少,尤其缺少網絡交往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的科學系統研究;②側重網際網路使用行為對人的心理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的研究,讓人感覺網際網路使用是相當危險的事情;③從網絡交往角度進行的研究多局限於或者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視角,或者教育的視角,缺乏從心理和社會發展角度進行的科學實證研究;④僅有的幾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網絡交往科學研究則缺乏一個具有心理測量學意義的研究工具,且沒有深入到網絡交往的內在心理結構;⑤研究對象比較單一,主要是大學生,而國外研究的對象相對豐富一些,以青少年學生為主,兼有其它年齡和其它職業的群體。

目前影像與網絡人際交往尚未引起理論界的注意,經文獻檢索,未發現這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

二、影像與博客間人際交往的狀況呈現

[案例]我和她的故事

照片上的小女孩名叫張帆,她生活在上海,我生活的城市是昆明,我從不曾親眼見過她,可是,我知道她剛過完四歲生日,她所在的幼兒園放暑假了,不過她並不喜歡暑假,因為沒有小朋友和她一起玩。我從來沒有見過她,可我知道她每天穿什麼衣服,頭髮被媽媽梳成什麼髮式。我上面說的這些話聽起來很奇怪,其實,一點兒也不矛盾:我是從網上認識她的。

我認識她已經快一年了,我是在網上閒逛的時候,偶然進到她媽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DxDq)裡看到她的,立刻,我就喜歡上了她的笑臉。我把她的博客地址添加到收藏夾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只要一上網就會點開她的博客看看。張帆媽媽是一位攝影發燒友,更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從知道她的存在那一刻,媽媽就發願每天給她拍照片,她的博客幾乎每天都會更新。

有一次,我忍不住在她的博客裡留言,詢問張帆媽媽使用的器材和價格,並留下了自己的QQ號碼,很快,我就得到了耐心細緻的回覆。從那以後,我每每遇到人像攝影方面的問題,都會請教她。現在,我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

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常常上網看張帆,其中的一些由此和她的媽媽成為了朋友,帆媽好幾次在博客裡寫到,收到博友送給張帆的各種禮物。

根據人際交往的一般過程,交往的首要條件是雙方都有「興趣」和「願望」與對方結識。交往伊始,雙方都必須表現出希望與對方進行交往的意圖。如果只是一方有意,而另一方沒有同等強烈的意向,雙方就不可能進行交往。同理,如果一方表達了進行交往的願望,而對方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交往也就不可能發生。交往的必要形式是「有來有往」、「有準備」,雙方都必須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一關係進行計劃和安排。正如其字面意義所示,「交往」應該具有相互性和互動性。如果一方先有某個舉動,另一方就應該有所回應,並採取相應的舉動。「有來有往」不僅僅是一種社會行為,而且是一個道德禮儀規範。為了保持「有來有往」的,交往雙方應該各自有所準備。「交往」不是人們在聊天時偶然想起的一個舉動,而是意在建立某種關係,而建立關係的先決條件之一是交往雙方有所計劃,經常在一起做一些事情。交往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經常」和「深入」,必須保持持久的聯繫,將關係往深層次推進,關係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下去。交往的持續性和深入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交往」需要時間和危難的考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交往雙方希望發展關係,「經常」和「深入」的接觸是重要的先決條件。

過去,我們只有和我們的交往對象在真實的物理空間中相遇,才有可能發生進一步的交往,而現在,我們只需要在網上「看到」他,我們覺得他的樣子讓我喜歡,我們就可以一直關注他,對他表達繼續交往的「興趣」與「願望」。交往雙方通過不斷地發布各種影像,並不斷地發表各自對影像的看法來達成互動。比如我和張帆媽媽,我幾乎每次看她發布的張帆的照片,都會發表對照片的評論,我想正是因為這些評論,讓她知道我不斷地在關注她,關注她的孩子,並且從我的評論中,她知道我是真誠的喜歡她的孩子而別無所圖,她才會熱心地解答我的問題。我們才會在接下來的時間,由攝影由孩子聊到其它的話題,一直持續下去。就這樣,藉助影像在之間的傳遞,天各一方的人可以像朋友一樣展開密切的交往。

至此,我們可以對影像交往做一個這樣的描述:

影像交往是人們在數碼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傳遞、分享、交換各種影像信息,實現的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社會性行為。

根據這個界定,影像交往包括:人與人之間通過手機互發影像,在網絡上通過QQ、MSN進行的單張或實時動態影像傳遞,用E-Mail發送影音文件,在論壇、博客上發表各種影像,用影像來傳遞信息、表達想法的各種行為。人與人之間通過影像信息的發布、共享,圍繞影像信息展開交流,結成各種關係的過程,就是影像交往的過程。

三、對影像與博客間人際交往狀況的思考

影像交往實現的條件

網絡影像的傳輸主要藉助於「流媒體」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網際網路上的流媒體技術開始起步,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絡音視頻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和分支。網絡音視頻是指,內容格式以WMV、RM、RMVB、FLV以及MOV等類型為主,可以在線通過Real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Flash、QuickTime及DivX等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內容。

在Web2.0時代,網絡影像傳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由於網民數量的增多,Web1.0時代的影像傳播模式,即單項點播平臺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P2P技術應運而生,通過網民的參與式互動,網絡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影像能以最快捷的速度傳輸。

數碼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是實現影像交往的前提條件。過去人與人之間也可以通過郵寄或者相互之間當面贈送和傳遞自己的照片甚至錄相帶,但那不是影像交往,那只是一種偶爾為之的人際交往行為。只有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數位照相機、攝像機,紀錄自己所經驗的一切影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等傳輸器材,將自己所看到或者親自拍攝的影像傳遞給他人的情況下,影像,才在真正意義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工具。

影像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影像不斷交互的過程

影像交往不同於影像傳遞,它不是影像單向傳遞的過程,而是影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分享、交換的過程。不論大眾傳播還是組織傳播還是人際傳播,就傳播行為本身來說是單向的,都是傳播者向傳播對象傳遞信息的過程,而在影像交往中,傳播行為只是起點,交往雙方不斷地向對方傳遞和發布各種影像,不斷地把對於對方發送的影像的觀感反饋給對方,在交往過程中,雙方隨時都在不斷地進行傳播行為,並且不斷地根據對方的反饋調整自己傳播的內容和方式。

影像作為人類繼語言和文字之後的一種新型交往工具,從其媒介屬性來看是它一種綜合媒介,這種全新的媒介形式是一種整合了以往多種媒介的媒介形態,突破了以往媒介作為人體感官功能的部分延伸的缺陷,有著極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影像以網絡或移動通信器材作為載體平臺和發行平臺,最終通過各類不同的多媒體終端設備呈現出來。這些終端設備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MP3、MP4或者手機,甚至可以是概念中的其他終端設備。以影像為媒介進行的交往,可以同時向交往雙方傳遞立體豐富的信息,營造出「在場」氛圍,因此,影像可以調動和發揮語言、文字兩種主要交往方式的優長,而避免它們各自的不足。

影像作為人類繼語言和文字之後的一種新型交往工具,從其媒介屬性來看是它一種綜合媒介,這種全新的媒介形式是一種整合了以往多種媒介的媒介形態,突破了以往媒介作為人體感官功能的部分延伸的缺陷,有著極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影像以網絡或移動通信器材作為載體平臺和發行平臺,最終通過各類不同的多媒體終端設備呈現出來。這些終端設備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MP3、MP4或者手機,甚至可以是概念中的其他終端設備。以影像為媒介進行的交往,可以同時向交往雙方傳遞立體豐富的信息,營造出「在場」氛圍,因此,影像可以調動和發揮語言、文字兩種主要交往方式的優長,而避免它們各自的不足。

影像交往做為一種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分享、交換各種影像信息,實現的人際交往行為,其展開平臺有二:一是手機,二是網絡,影像交往與網絡交往有著天然的聯繫。從影像交往的外延來看,以網絡為平臺展開的影像交往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網絡交往行為,因此影像交往首先具有網絡人際交往的一般特點:

一是開放性。影像交往超越了時空限制,消除了「這裡」和「那裡」的界限,拓展了人際交往的範圍,使人際關係更具開放性。網絡營造的「電子社區」,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娛樂。同時,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使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向多元化和複雜化方向發展。

二是自主性。前文已經分析過,影像交往憑藉的工具其一是手機,其二是網絡。通常手機是已經處於交往關係的人進行交往的工具,通俗地說,用手機相互發送影像,是熟人之間的行為,陌生人之間一般不會用手機給對方發送影像。而網絡則給陌生人的相識和相處提供了平臺。網絡是基於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網絡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製造和傳播,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發布自己想要發布影像信息,更可以自由處置別人對自己發表的影像的反應:可以應和、可以漠視,可以表達進一步交流的願景,或者置之不理。因此,影像交往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時,極強的自主性衍生了交往的隨意性,和實際生活中建立的人際關係相比,通過網絡進行的影像交往雙方不必承擔現實交往關係中的種種規定性制約,可以方便地進入或退出一段關係而不必承擔現實中可能出現的種種不良後果,因而有很大的隨意性。

三是廣泛性。網絡改變人際交往方式,突出的一點,就是它使人與人面對面、互動式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帶有明顯的間接性。這種間接性也決定了網絡交流的廣泛性。過去,時空局限一直是人們進行更廣泛交往的主要障礙,而在網絡社會,這一障礙已不復存在,只要你願意,在網上可以與任何人直接 「對話」。基於網絡的影像交往同樣具有這個特點。

四是匿名性。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定義,已經突破了傳統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內涵。在網上,人們可以「匿名進入」。網民之間一般不發生面對面的直接接觸,這就使得網絡人際交往比較容易突破年齡、性別、相貌、健康狀況、社會地位、身份、背景等傳統因素的制約。儘管在影像交往中,影像可以使交往雙方作為的自然人的許多特徵呈現出來,但是,交往主體的社會身份通常是隱匿的。

五是平等性。由於網絡沒有中心,沒有直接的領導和管理結構,沒有等級和特權,每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中心,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交往趨於平等,個體的平等意識和權利意識也進一步加強。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製造和使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人際溝通。儘管「數字鴻溝」仍然存在,許多 「信息邊遠地區」的人們,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網絡人際互動中來,但總體而言,平等性仍是網絡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徵。

影像交往除了具有網絡人際交往的一般特點,和網絡交往相比更有其的獨特之處:

影像交往有助於親密關係的形成

[案例]從心飛雪到心飛愛(心飛愛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xinntong)

我關注她已經很久了。第一次與她相遇是大約是在一年前,偶然進到她的博客裡,看到三個花兒一般漂亮的小女孩,立即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把她的博文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她曾經是一位職場白領,有穩定的工作,更有男友下跪求婚的浪漫。後來她成了一位令人羨慕的幸運的三胞胎媽媽。然而,曾經下跪求婚的老公卻經不住第三者的誘惑變心了。在老公失蹤的日子裡,她以心飛雪為網名,在網上發帖尋找老公,並開設了博客。然而負心男人終究沒有回心轉意,從此她一個人帶著從深圳回到江西老家,和父母一起帶著三個女兒生活。她的博客本來是為了藉助同網絡的力量喚回老公的,但塵埃落定之後,她的博客卻一直延續著。

在對她的採訪中,她告訴我:博客讓她和許多陌生人成為朋友,現在博客對於她來說是和這些朋友交流的重要工具,她不會停博。

在她的博客中,我看到這樣的文字:「新年前兩天,收到盡善盡美雙胞胎姐姐的媽媽,寄來姐姐們的穿過的一些衣服和一些毛公仔,還有她們當地的特產糖。謝謝姐姐和阿姨,禮輕情意重。一直以來媽媽都拒絕接受任何物質上的幫助,因為我們還不是最困難的,還有更多人比我們更需要幫助。姐姐的媽媽怕傷害我們的媽媽,小心翼翼的提出給姐姐們的衣服給我們,還說是為她清理衣櫃。謝謝您阿姨!因為大部份是夏天的衣物,所以我們沒辦法穿出來拍照,謝謝您的新年禮物!」

「單親媽媽安阿姨,一直在媽媽(這段話是她以自己的三個女兒的語氣寫的,這裡的媽媽指的是她自己)無助的時候,給媽媽精神上的幫助和鼓勵,一路陪著我們的媽媽走來,與媽媽成了好姐妹。新年了,一定要給我們買新衣服,媽媽說已經給我們準備了新衣服過春節,安阿姨說女孩子難道不能多一件衣服?安阿姨真是細心知道我們的衣服夠穿,於是給我們買了三件大一點的粉紅色的外套,媽媽說可以留給明年過春節穿了。還給我們買了三條小冬裙,安阿姨說現在當裙子穿以後就可以當背心穿。謝謝您,安阿姨!要知道給我們買三件相同的衣服,是很難的,讓您費心了。」

「三八節前幾天盡善盡美雙胞胎姐姐的媽媽,就問我們過節會不會出去,怎麼過?還問我們愛不愛吃蛋糕?後來又告訴我,過節那天會有神秘人物出現,讓我們在家等著。可我怎麼也想不到,姐姐她會在網上訂花和蛋糕送給我們。一大早接到花電打來的電話才知道,真的好感動,每當節日我就會感到失落,也最害怕過節。因為不太好找,花店小姐打來電話,我和寶貝們迫不及待的跑出去接花。原來還有蛋糕,寶貝們最愛的蛋糕。從甜美的花店小姐手裡,接過鮮花和蛋糕,寶貝們和我都興奮極了。卡片上寫著:「祝我的三寶天天快樂!媽媽健康!」我的三寶,多麼親切的稱呼!

通過博客,她「在QQ裡加入了一個單親群,裡面的姐妹都是相同際遇,我們相互憐惜,相互安慰。在群裡雖然無釐頭的開些玩笑,但大家都給我無限的溫暖和體貼。讓我一點點的站起來,一點點充滿自信。我們討論單親孩子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別的孩子一樣心靈健康快樂。」

「寶貝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爸爸,比別人差,我的心裡真的好難受,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我想給孩子更多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有很多人疼愛的。單親群裡的姐妹們,都喜歡寶貝們。跟寶貝們視頻,讓寶貝們叫她們媽媽,寶貝們給媽媽們唱歌,背詩還跳舞,一口一個「大紅媽媽好」「蘭媽媽好」「緣媽媽好」,把媽媽們逗得合不攏嘴。寶貝們喜歡上了視頻,「蘭媽媽」更是下班臨回家時,還要看寶貝們一會兒。「大紅媽媽」聽說寶貝們喜歡玩手機,於是特意去找朋友要手機模型寄給寶貝們。我希望孩子們永遠生活在愛的海洋裡,希望孩子們每天都可以快樂健康。」

「幾個月前,在我無助時我進入了網絡,我從一個無助的傻女人,一個傻等負心漢回頭笨女人,到現在一點點重拾自己的信心。」「每次我的博客一出都有好多朋友關注,關注我們的喜怒,真的好感動。我再不站起來,真是對不起關心我們的朋友們。雖然生活給了我們太多苦與難,但我遇上了你們,遇上了每一位給我們鼓勵和愛的朋友,有愛就有希望,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謝謝寶寶們的網絡媽媽,謝謝每一位給我們關愛的朋友,謝謝每一位博友,還有高山姐姐,謝謝你們給我們無盡的愛。」

她說:「開博以來,我們收穫了太多的愛,大家都關心著寶貝們的成長,讓寶貝們得到了更多的愛,真的謝謝你,謝謝每一個關注寶貝們成長的每一個人,我們一定會努力的生活,努力快樂的生活,謝謝大家!除了說聲謝謝,我也不會用華麗在話語表達我們感激之情。謝謝!」

於是,她把網名從心飛雪改為心飛愛。

親密關係是一種有著多種成分的複雜概念。不過研究人員和普通人都認識到親密關係至少應該在六個方面與其他的一般關係有所不同:了解、關心、依賴、互動、信任和承諾。

從出生到死亡,關係一直是人生經驗的核心部分。通常人們都渴望愉快的、長久的關係,任何一種關係的本質特點是兩個人的相互影響,或者用更加技術性的術語來說,他們是相互依賴的。社會心理學家採用親密關係(close relationship)這一術語來指代彼此都很依賴的關係。所有的親密關係都包含三個共同的基本特徵。第一,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裡不斷地頻繁接觸。第二,親密關係包括了各種不同的活動或事件。第三,在親密關係中,人與人的相互影響是很強的。

在心飛雪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基於網絡的影像交往在她與陌生人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她在網絡上發布的三胞胎女兒的影像,成為連結她與素不相識的人們的橋梁,她的博客成為了她與他們進一步相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他們留下對她不斷發布的日常影像的評論,這就形成了一種類似於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你關注著我,我也關心著你。我的一舉一動你會注意到,並且會就我的舉動發表你的看法。網絡中的交往關係不斷發展和深入,網絡中的交往會向著現實延伸,她提到的盡善盡美雙胞胎姐姐的媽媽,安阿姨都是通過網絡認識她後,通過在她的博客中留下電話號碼、QQ號碼,進一步聯繫與交流,最後發展到雙方成為彼此生活中的一種真切的支持。

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主要有三種不同品質的交往關係。一種被稱作「人格的」(personal)關係;一種是「次人格的」(quasi-personal)關係;還有一種為「非人格的」(impersonal)關係。

「人格的」關係指一種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在這裡,「人格的」指一個人的特殊屬性。主要包括一個人所攜帶的個體的、文化的與社會的傳播特性。「人格的」傳播有利於形成和表現人的個性特徵。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傳播者從求同到相異,交流者雙方才有充分的自我屬性的表現。在此基礎上,交流者相互注視,認識個性的差異。經過傳播過程的深化,經過人格的關係傳播,人的差異不再成為我與你之間的隔膜,不再成為隔絕我們交往的鴻溝,而是作為人個性的魄力,不斷地吸引這個人與那個人的交流接觸。「人格的」關係意味著,交流者能克服差異的阻礙,不斷創造「我」與「你」對話的傳播關係。

「非人格」關係是一種工具性或物性的傳播關係。人與人從相識到相交,總免不了一種想要拿來使用的目光。人對他人的認識主要著眼於有何用和如何用方面。這種關係從不把他人當作人來對待。工具性關係使人的交往最張變成人與人的周旋與應酬,由周旋應酬再生成相互利用、相互虐待,相互坑害的對象。與此相反,人格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傳播質量與角色的工具性的傳播關係極為不同。

在「次人格的」人際關係中,人的關係達不到人格關係這麼親密的程度。

影像交往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提供了一個「人格」交流的平臺。

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家彭泗清將情緒分為兩類,一類既具有強弱又具有方向,即有明確的情緒對象;另一類只有強弱之分,沒有方向。他借用物理學上的術語,將前者稱為矢量性情緒,後者稱為標量性情緒。前者是一種人際情緒,依賴於某種特定的人際關係;而後者多為個體的情緒體驗或情緒狀態。

心飛雪在剛剛開博的時候,更多是對著網絡自說自話。後來,她寫的文字,她發布的照片引起別人的關注之後,她才意識到,她寫的東西是有人會看的,這時,她發布博客之前就會有「讀者」意識。用彭泗清的觀點來分析,一開始,心飛雪在博客上發布的是一種只有強弱沒有方向的情緒,她在寫作博客時僅僅是進行一種情感宣洩,後來,她意識到她的博客有很多人在注意,而且這種注意是一種類似於現實中朋友般溫暖的關注,她在博客中流露的情緒就開始有了指向,成為一種標量性的情緒,她的博文成為了一種類似於面對朋友的日常生活紀錄。這種紀錄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了解,她的朋友們通過這些信息不斷加深對她的了解,最後達至親密關係形成。

參考文獻:

1、龐大力.傳播學角度的博客研究[J].當代傳播,2005, (2): 38-40

2、搜狐IT.搜狐IT第一屆中文Blog大型摸底調查報告.

http://dill.wjstar.net/blog/userl/267/uploadl20051121306.doc, 2006.02.24

3、彭蘭:《網絡中的人際傳播》中華傳媒網專家論壇

http://www.mediachina.net/academic/1w_view.jsp?id=293

4、林之達著,《傳播心理學探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5、[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第一版

6、王怡紅著,《人與人的相遇—人際傳播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熊芳亮:《角色理論的新領域:網絡角色分析》,中國青年研究專刊2003年12期

8、盛希貴:《影像傳播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張宇丹、孫信茹:《應用電視學:理念和技能》,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如何迅速與一個人拉近關係?這八點把技巧說透了,精闢
    人際交往,需要和許多人搞好關係,比如,在公司,要與同事搞好關係;在生活中,需要結交朋友,與朋友搞好關係。而要想搞好關係,關鍵是拉近關係。那麼,人際交往,如何迅速與一個人拉近關係呢?以下這八點把技巧說透了,精闢,牢記這八個技巧,簡單實用,男女通用。
  • 高考模考作文|人際交往,貴在互信
    人際交往對於個體的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與人交往中有怎樣的困惑與收穫?你對人際交往有怎樣的認識或思考?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 《鬼谷子》解讀:在人際交往中,三個問題掌握換位思考的技巧
    在人際交往中,換位思考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顧名思義也就是換個角度和立場看待所面對的問題,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的感受著想,以此來理解他人。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換位」並不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更多的是感受他人情緒的一種方式。
  • 人際交往的白金法則
    01人際交往的黃金定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遵循這樣一個規則——「你想別人怎麼樣對待你,那你也要怎麼樣對待別人」,簡而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時候人際交往是以你的感受為中心的,它有一個隱含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我們大家都是毫無差別的,我想要的我希望的,也恰恰是你想要的你希望的」。但實際上我們大家並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你想要的沒準是別人討厭的,如果你還採用這個方式,反而會阻礙你的社交。這時候就要學會換一個方式了。
  • 人際交往能力是個什麼東西?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學友(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
  • 智慧樹《公共關係與人際交往能力》2019最新答案學習指南
    公共關係與人際交往能力 2019 最新答案【課程簡介】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人與人的關係是重中之重。由於人與人的空間距離越來越小;人與人的心靈空間距離卻越來越大,阻礙了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克服人際交往障礙,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是當前高等教育題中之義;聆聽同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專家教授對公共關係中的人際交往和人際交往中的公共關係的詳細解讀;教會學生解析公共關係,透視人際交往,提高公關能力,優化公共關係;啟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社會,發展自己。
  • 人際交往,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同理心
    它的主要意思是:在人際交往中,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去強加給他人。從心理學的視角來解釋,很接近於「同理心」的含義。所謂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 人際交往,格局太小、心胸太窄的人,往往有四個特徵,需儘早克服
    人際交往,一個人能否容人,能否包容別人的缺點,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他格局的大小,而格局太小、心胸太窄的人,一定是不能容人的。人際交往,你對他人的態度,決定著你們的關係,如果你格局太小、心胸太窄,無法容人,對別人的弱點太過挑剔,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衝突,激起對方反抗情緒,使彼此的矛盾尖銳起來。
  • 怎樣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核心提示: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入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裡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
  •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知禮:人際交往的七大基本禮節,你掌握了嗎
    人際交往,禮分兩種,一種是禮儀的「禮」,一種送禮的「禮」,這兩種「禮」都要講基本的禮節,下文將這兩者綜合到一處,分享一下人際交往中七大基本禮節。怎樣稱呼他人,不僅關係到禮貌,反映了你與被稱呼者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態度問題。在人際交往中,會做人的處世高手往往都很講究稱呼的藝術,因為他們深知,在稱呼上打動別人,接下來的交往就會容易不少。
  • 人際交往之初讓自己鶴立雞群的四個方法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雖然飄然而過,卻讓你久久回首,難以忘記;社交聚會中,每個人都明豔照人,使盡渾身解數博取注意力,而有人卻獨領風騷,這和他們的說話方式不無關係。1、說話時善用手勢,令別人對你過目不忘手勢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動作,是最有表現力的一種體態語言。
  • 人際交往的真諦-以心換心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指人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等表達手段,將信息傳遞給他人的過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際交往。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可減少人際摩擦,利於人與人和諧、友好相處,利於個人和集體健康地發展,幫助完善自己的人生,也能助人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和集體。人自呱呱墜地始,即開啟了自己的人際交往之路。自幼時的對父母、對兄妹;到少年時的對同學、對老師;再到漸漸成人後的對朋友、對同事……。其實想想,每個人都像是彼此的一面鏡子,你笑,對方會陪你開心;你哭,對方會陪你難過。
  • 人際交往,有一種法則叫平衡術
    那麼,人際交往也需要平衡術嗎?答案是肯定的。這種平衡術,有別於官場、職場平衡術。前者是指上司或領導,需要保持下屬間相互制衡,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後者是指注意保持交往雙方的對等平衡。人際交往無不包含利益往來,正如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所說:「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換過程,即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像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並保持彼此間的平衡和對等,才會讓彼此間的友好關係保持下去。一旦彼此的交換出現了不對等,就會像蹺蹺板失去平衡一樣,使彼此的關係緊張起來。這就是著名的心理學「蹺蹺板定律」。
  • 老祖宗的人際交往大智慧
    其實下半句「人不走不親」,更經典,並且蘊含人際交往大智慧。那麼這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有這樣一個困惑,那就是在求人和幫人這方面拿捏不好分寸,求人時怕欠人情,幫人時又怕別人覺得我們別有用心。萬事不求人,那你人緣就能好點,就是說你從不麻煩別人,那別人當然也不會厭煩你。
  • 人際交往中,你知道的禮儀小細節有哪些?
    全球職場人際交往1.禮節,它是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動作形式:①握手 ,身體要以標準姿態站立,上體略微前傾;握手時,右臂前伸,四指併攏,拇指張開。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在保護自我邊界時,也要考慮他人的邊界,人們交往過程中距離的遠近可以反應關係的疏遠,要把握好距離的尺度。距離產生和諧、產生安全,友誼方能保持長久之道。3.
  • 在現實人際交往中,怎樣做到準確識人
    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用自己人際魅力去影響人、徵服人、團結人 人際關係作為交際雙方的心理接觸和心靈碰撞,需要交際雙方具有吸引對方的道德震撼力和形象感染力。我們經常會聽到某某人有人格的魅力,這裡的魅力實際上就是一種吸引人、誘惑人的力量,是給他人以心靈的感應。
  • 孟子談職業精神: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工作姿態
    原標題: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工作姿態 當年衛靈公的寵臣彌子,其夫人是子路夫人的姐妹,彌子說,如果孔子依靠我的關係,我一定在老闆面前美言幾句。子路告知孔子,孔子沒答應,嫌彌子這人不夠格。孔子當年在衛國,其實依靠的是衛國大夫顏讎由。」   孔子當年被人譏諷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在投奔各國諸侯的過程中,有沒有像孟子所言,連工作介紹人都不苟且?這恐怕不太真實,但孟子堅持的標準卻是真實的。
  • 人際交往中,最大的忌諱在於:交淺言深
    這種人際交往的一般方式,外表看上去波瀾不驚,實際上,對於剛相識不久,交情尚淺的人來說,確是最合適的相處方式。而在我們周遭的人際交往中,相當一部分人的交際常陷入交淺言深的誤區,這種看似聰明,真誠的溝通,很大程度上等於在給自己埋地雷。去年十月份,一位普通的大學同學來北京旅遊。
  • 人際交往中的商務禮儀
    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 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 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 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 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 的技巧。
  • 男子相親遇「貨不對版」,提出AA制:人際交往,這3個字是基本
    男子相親遇「貨不對版」,提出AA制:人際交往,這3個字是基本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在我看來,人際關係交往,說白了這3個字是基本。捫心自問,平時在交朋友的過程中,有沒有真真實實的做到。第一個:真做人要真,做事也要真,與人交往更要真。上述例子中,由於女方不夠真,選擇了矇騙,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是不佔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