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湖畔的梁弄鎮一角。(梁弄鎮供圖)
春天的梁弄,山清水秀,松柏蒼翠。
這裡,曾是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有「浙東延安」之稱,革命先輩在這片熱土上拋頭顱灑熱血。那段歲月,梁弄人民傾其所有,不僅為中共浙東區委、浙東行政公署等黨政軍機構提供住所,還冒著生命危險為前線戰士送糧送水,譜寫了一首首紅色讚歌。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從70多年前的硝煙中走來,如今的梁弄,紅色文化厚重耀眼,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古色風韻保存完好,金色風情鄉愁四溢,藍色智慧經濟風生水起,經濟社會各項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
艱苦奮鬥
敢闖敢試謀發展
走進梁弄商會負責人王沛鋼的辦公室,只見桌上堆滿了梁弄燈具南非展貿中心的設計圖。「燈具是梁弄的優勢產業,而近幾年非洲市場對穩定安全的照明系統需求大增。」王沛鋼說,「去年年底,梁弄和『中非橋』合作,準備在南非建設展貿中心和公共海外倉。今年,梁弄燈具企業將藉助平臺和政府的力量,抱團進軍非洲市場。」
唯有自強不息,才能走向全面小康。
燈具產業是梁弄的驕傲。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四明山,梁弄人民不等不靠,辦起燈具加工廠,建設中國燈具城,將這片山溝打造成中國燈具之鄉。過硬的質量,加上遍布全國的1500多家燈具門市部,讓梁弄製造的燈具「啃下」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來自老區的一盞盞戶外燈,照亮了北京長安街,照亮了三峽工地,照亮了很多人的回家路。
無論時光如何流逝,不變的是老區人艱苦奮鬥的精神。30多年前,梁弄人走出大山搶市場;今天,梁弄人走出國門闖天下。王沛鋼說,「借『一帶一路』倡議的春風,我們將竭盡全力,早日讓梁弄燈具照亮非洲的夜晚。」
「梁弄工業的發展幾經波折,而有著紅色基因的梁弄人既勇於奉獻,又善於創新。」梁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說。1996年,四明湖水庫被列為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高速發展的工業被迫「踩下急剎車」,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當艱難的抉擇擺在面前,老區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為保護碧波蕩漾的「大水缸」,55家企業陸續關停或外遷。面對「關了企業,財政怎麼辦,人員怎麼安置」的擔憂,黨員一次次上門做工作,同時引進來料加工企業,還引導青壯年種植特色水果。由於工作細緻全面,搬遷關停企業的職工全部實現再就業。
被動轉型,主動作為!「壯士斷腕」的梁弄利用優質水資源,迅速引進「百歲山」礦泉水這隻「金鳳凰」,從破土動工到竣工投產僅用時半年。如今,兩條國際頂尖水平的生產線運轉不停,每秒有20多瓶礦泉水下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去年,佔地3.3畝的「百歲山」創造了2.55億元產值,貢獻了5500萬元稅收。
因地制宜
創業創新奔小康
這些天,走在梁弄,總能看到開始泛紅的櫻桃。這些長在「紅土地」上的紅果,給老百姓帶來紅紅火火的日子。「我們村的大發展,最要感謝的是習總書記。」站在櫻桃林前,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飽含深情地說。
2003年春節前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春節後不久,習近平給橫坎頭村黨員群眾回信,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習總書記當時指示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優勢,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為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張志燦說。正是那一年,被梁弄人親切地叫作「紅果」的櫻桃在「紅村」紮下了根。
「磨破了嘴皮子,還是沒有人願意種。」回憶起動員村民種櫻桃的場景,張志燦記憶猶新,「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村集體示範,帶著群眾幹。」2003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種下100多畝櫻桃樹苗。秋去春來,櫻桃樹開始掛果,引來不少遊客,看到「錢」景的村民紛紛跟進。見採摘遊紅紅火火,汪巷村的黨員汪國武流轉了數百畝土地,辦起「百果園」。「『百果園』就是鄉親的試驗田,試種成功了,其他種植戶隨即跟進。」汪國武致富不忘鄉親,把優質品種免費引種給村民,無償傳授技術。通過摸索,他還將藍莓、冬棗做成果酒,附加值實現翻倍。
如今,梁弄擁有櫻桃、藍莓、楊梅等60多個品種的小水果,建成了總面積1.5萬畝的小水果基地。「遊客能觀光、能採摘,還能帶走鮮果和深加工產品,小水果『接二連三』,完善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種植戶何達峰說。
和櫻桃一樣「紅」的,還有大糕。站在梁弄大糕一條街的起點,綿延1公裡的馬路上招牌林立,一眼望不到頭。「大糕是梁弄的傳統小吃,以前作為訂婚時的伴手禮,從沒想過還能當特產賣。」梅柏橋是梁弄大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7年前,還是一名「打鐵匠」的他見生意日漸蕭條,便開始學做大糕,轉型為「糕點師」。12年前,他在滸溪線上開出首家大糕店。「梁弄的紅色旅遊越來越紅火,農家樂和民宿越開越多,我的大糕店去年銷售額有近300萬元,是開店時的10倍多。」梅柏橋說。
從水果到果酒,從大米到大糕,一字之差,卻是「驚人一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去年考察梁弄後感慨:梁弄的發展證明,自強不息是何其重要。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寧波市投資3.5億元建設了餘梁公路。盤山公路變成平原公路,兩車道擴成四車道,「康莊大道」帶來的滾滾人流,推動了紅色旅遊和綠色產業聯袂發展,譜寫了老區「農旅融合」的新篇章。
勇於轉型
五彩梁弄追新夢
時代,日新月異;奮鬥,永不停息。讓老區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讓老區人民生活更幸福,梁弄一次次創新、一次次轉型。
「發展紅色旅遊,利用綠色資源,壯大特色產業」。近些年,梁弄著力產業重塑,圍繞好山好水好空氣做文章,把「會議教育培訓、特色產業發展、宜居宜遊風情小城」作為發展新定位。
去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回信,勉勵他們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揮好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梁弄沸騰了,大家到處傳遞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喜悅之情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梁弄鎮全體幹部群眾將以堅定的意志和務實的舉措,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基層堡壘鞏固好,把黨員隊伍建設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何張輝說。
牢記囑託,立即行動。
轉型,推動新發展。在健峰培訓城、浙江省委黨校四明山分校、四明湖國際會議中心落戶的基礎上,去年,浙江四明山幹部學院掛牌,四明山新希望綠領學院開課,中國機器人峰會在四明湖畔盛大舉行。去年,全鎮接待會議培訓人員17.5萬人次、遊客143萬人次,綠色產業體系成為梁弄加速發展的新引擎。
轉型,帶來新希望。優良的生態,成為梁弄的一張「金名片」。去年,「山水綠活」四明山時光小鎮、金影像(餘姚)文化產業城和希望的田野·橫坎頭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梁弄有望成為國內知名的休閒度假勝地和文化產業基地。
轉型,激發新活力。新生代開始接過鄉村振興的大旗。新思維、新模式,由年輕人打造的稻田裡民宿、橫坎頭農家、三盞燈茶空間等特色門店一營業,便成為消費「爆款」。在德國取得碩士學位的黃徐潔是位「90後」黨員,去年8月,她回梁弄創辦「橫坎頭農家」。和前輩不同,黃徐潔將「農家土菜」推上網絡,為遊客提供外賣服務。「我們一定跑好這一程,帶領鄉親實現鄉村振興。」黃徐潔說。
「傳承紅色老區基因、走好綠色發展之路,是梁弄實現全面小康的核心;發揚全民創業、全民創新的兩創精神,是梁弄快速發展的關鍵。」知名「三農」專家顧益康曾走村入戶研究梁弄崛起的「秘密」。他說,梁弄不但要當老區全面奔小康的樣板鎮,還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