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古鎮,原名蘆江,又名溈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境內,系老溈水入湘江口,與銅官古鎮隔湘江相望。 從長沙橘子洲大橋出發,沿著湘江西岸驅車一路向北,行駛約40公裡,便來到了靖港古鎮。
在靖港古鎮,由南向北流的湘江與自西而東淌的溈水,緊緊依擁著,在「南船北馬」的中國古代,這裡的水運相當興盛,商業非常繁榮,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加上處於連通長沙城、洞庭湖平原、嶺南地區的交通十字路口,扼湘江逆上長沙之要衝,從唐代開始,靖港古鎮即為軍事重鎮,乃兵家必爭之地。
清末至民國時期,靖港古鎮的商貿業達到頂峰。 在當時,小鎮有碼頭38處,糧行、米號等各式商鋪作坊2000多家,常年經停船隻3000多艘,成了三湘四大米市之一、主要淮鹽經銷口岸,一度還是省內僅次於長沙城的第二大商貿中心,有著「小漢口」的美譽,與懷化洪江、常德津市並稱湖南鼎盛三鎮。
在當時,益陽、湘陰、寧鄉及望城糧食及土特產都在這裡集散轉運,商賈雲集,街市繁榮,店鋪相連,帆影不絕。 3.6平方公裡的小鎮,聚集了常住人口1萬多,日均流動人口數千。「船到靖港口,有風也不走」,「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可見靖港曾是如何地繁盛。
相傳,靖港古鎮的得名是為了紀念唐朝大將李靖。 唐朝開國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領軍擊敗蕭銑平定江南,並鎮守長沙湘江一帶。他的兵營駐紮在溈水港口。李靖治軍有方,軍隊紀律嚴明,很受老百姓愛戴。他離開長沙去漠北之後,人們一直很懷念他,於是就把他駐紮過的「溈港」改名為「靖港」。
在歷史上,曾發生多次為爭奪靖港古鎮一戰略要地的戰爭,其間最著名的戰役就屬160年前的「靖港水戰」,那場戰役是曾國藩人生的轉折點。 鹹豐四年(1854年)二月初九,太平軍徵湘軍佔領靖港,四月初二,石貞祥率徵湘軍大敗曾國藩水師于靖港。 曾國藩羞愧難當,威顏掃地,在靖港對岸銅官兩次投江,都被部屬救起。
之後,湘軍水師彭玉麟、陸師塔齊布等部聞訊及時前來救援,合力擊敗了太平軍,太平軍被迫退出靖港,退守到了嶽陽。再後來,曾國藩以「屢敗屢戰」的頑強,率領湘軍討伐徵戰,最終攻克天京,橫掃太平軍,贏得了天下「無湘不成軍」的美譽。
新中國成立之後,當地政府慮及百姓安危,對溈水河道進行治理,1957年,溈水被人為改道,改由靖港南面的新康鄉匯入湘江。 來自溈水上遊及來自湘江的過往船隻,再也無法開進靖港,靖港古鎮「江口」地位驟然失去,逐步走向衰落。
上世紀80年代末起,陸路交通日趨便利,逐步取代水運,靖港的交通優勢走衰,小鎮的商貿業隨之沒落,製造企業也紛紛倒閉,工人大量下崗。 靖港居民迫於生存壓力,陸陸續續離開靖港到長沙或其他地方打工。 據老一輩人回憶,1998年的靖港,沒一條水泥路。鎮上常住人口從一萬多銳減到五六百,留守居民中有不少要靠政府救濟金生存。
就這樣,靖港古鎮從民國時期繁花似錦的「小漢口」,凋敝成被世人遺忘的角落,只留下一些留戀故土的老人家和一些坍塌衰敗的老屋在艱難撐著。
2006年,望城縣組織專家對靖港古鎮做考察,發現「八街四巷七碼頭」的街鎮格局、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民居、商鋪、會館保存較好,其間包括寧鄉會館「八音堂」、清代青樓「宏泰坊」在內,有1008棟、3646間,建築面積22607平方米。 據說,當時就有專家興奮不已地感嘆:「像一位沉睡多年的美女,隱在深閨人未識」。
2008年9月,長沙市政府啟動了靖港古鎮的保護性開發。 歷經一年的修舊如舊恢復性建設,清朝重臣曾國藩迎戰太平軍的古戰場遺址、白色恐怖時期湖南省委舊址、「革命母親」陶承故居、聚會商賈旅人的寧鄉會館八元堂、晚清妓院宏泰坊、祭祀農民起義將領楊么的楊泗廟以及「八街四巷七碼頭」等景點恢復原貌。 2009年9月25日,靖港古鎮正式對外開放。
如今,穿行在靖港古鎮的大街小巷中,你會發現,這裡的生活氣息很濃,依然保持著古樸的原貌,能滿足你關於江南水鄉古鎮的想像。 青石板的斑駁路面、明清風格的湖湘民居、波光瀲灩的天然河港、枝條搖曳的臨水垂柳、坐在街角曬太陽的老人、三三兩兩走過的遊人、沿路不絕於耳的叫賣聲…… 文/圖 納蘭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