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年初,華東政法大學的一位大三學生因在進入迪士尼之前被園方要求「翻包」「禁止攜帶食物」,將迪士尼告上法庭,引發全民關於迪士尼「霸王條款」的討論。
昨天(9月6日),上海迪士尼樂園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園方將調整外帶食物政策,遊客將可以攜帶供自己食用的食品進入樂園。
記者從上海迪士尼樂園訊息諮詢服務中心了解,目前遊客進入園區仍然需要接受人工翻包安檢,並且依舊不可攜帶除嬰幼兒輔食外的任何食品進入樂園。
來 源丨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見習記者 黃小殷)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上海迪士尼妥協了?
園區:仍需人工翻包!
昨天(9月6日),上海迪士尼樂園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園方將調整外帶食物政策,遊客將可以攜帶供自己食用的食品進入樂園。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記者從上海迪士尼樂園訊息諮詢服務中心了解到,目前,上海迪士尼樂園各部門尚未接到政策變更通知,遊客入園仍需被人工翻包安檢,且依然不可攜帶除嬰幼兒輔食除外的食品。
9月6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保安、安全、消防和健康服務部總監薛斌君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園方將調整外帶食物政策,除需再行加工、保溫存儲及帶刺激性氣味的食品外,遊客將可以攜帶供自己食用的食品進入樂園,並將在園區內加強食品的多樣化供應,增加不同品種、口味和價位的食品。
9月6日17時20分許,記者從上海迪士尼樂園訊息諮詢服務中心了解,目前,上海迪士尼樂園相關部門尚未接到政策變更通知。諮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園區相關政策有所變動,會同時在該樂園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向公眾告知。
該訊息諮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遊客進入園區仍然需要接受人工翻包安檢,並且依舊不可攜帶除嬰幼兒輔食外的任何食品進入樂園。
可以攜帶600ml以內的水與非酒精飲料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該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遊客可以攜帶600毫升以下的非玻璃瓶裝、非酒精飲品。若遊客已帶食品到樂園,建議遊客食用後再進入園區。此外,樂園遊客中心提供的收費物品寄存櫃也不可以存放食品。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迪士尼樂園內餐廳食品菜單種類也尚未有所變化。
薛斌君表示,遍布樂園的50多個直飲水供應點和20多個熱水供應點也將繼續為遊客免費提供飲用冷熱水。酒精飲料仍將被禁止攜帶入園。
人工翻包安檢引不滿
工作人員:遊客有權拒絕,可退票退款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今年年初,華東政法大學的一位大三學生因在進入迪士尼之前被園方要求「翻包」「禁止攜帶食物」,將迪士尼告上法庭,引發全民關於迪士尼「霸王條款」的討論。
8月1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為此事發聲,表示支持大學生對上海迪士尼提起訴訟。8月23日,上海迪士尼官方微博發布《就上海迪士尼樂園遊客須知的一些說明》,稱「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需要對遊客及其攜帶的行李物品進行安檢。」
關於人工翻包安檢引起遊客不滿一問題,上述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遊客有權拒絕園方安檢,對於因未按園方要求安檢入園的,遊客可選擇由現場安檢人員帶領下至遊客中心申請退票退款。
薛斌君:建議遊客安檢時自己打開包袋
薛斌君表示:「我們理解目前的入園安檢流程可能會給部分遊客帶來不適感。園方管理團隊一直在積極聽取各方反饋,並在相關部門的支持指導下,認真研究優化安檢流程,以達到兩大重要目標:第一也是一切的前提,即確保遊客和演職人員的安全;第二,為我們的遊客提供更為舒適的體驗。」
薛斌君說,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安檢團隊正在對現有的人工包檢方式進行優化,通過更友好、人性化的流程和服務,降低包檢對遊客體驗的影響。建議遊客在安檢時可以自己打開包袋,如安檢人員有要求,遊客可自行將包內相關個人物品取出並在經過檢查後放回。園方管理團隊將與各相關部門繼續通力合作,持續調整優化入園安檢流程,考慮下一步要加大安檢設備的投入,採用如x光機等在內的多種科技手段,輔助人工服務,不斷提升遊客入園的體驗。
與此同時,薛斌君表示,上海迪士尼樂園管理方認真關注並傾聽了很多關於現行的禁止攜帶入園物品的建議,尤其是針對食物和飲料。
根據這些反饋意見,將很快調整外帶食物政策。除需再行加工、保溫存儲及帶刺激性氣味的食品外,遊客將可以攜帶供自己食用的食品進入樂園。
該政策確定後,樂園將儘快向公眾介紹具體細節。與此同時,將繼續加強園區內食品的多樣化供應,增加更多不同品種、口味和價位的食品,為遊客提供更為豐富的餐飲選擇。
據薛斌君介紹,系列優化措施還要從加強入園政策的提前告知入手。目前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在更新各個官方購票渠道和平臺上的購票流程,確保遊客在購買門票前即知曉樂園準則和遊客須知,提前做好安排。
薛斌君表示:「園方管理團隊正在各部門的支持合作下,儘快確定並落實各項運營優化措施。在準備實施這些措施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對園方管理團隊來說,每天看到廣大遊客的笑臉是我們不斷前行與努力的最大動力。」
21君
小夥伴們,你去過上海迪士尼嗎?對於迪士尼的安檢要求及規定,你有何看法?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