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一顆清靜心。只有皈依三寶,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關聖帝君覺世寶訓》又稱《關聖帝君覺世篇》,簡稱《覺世真經》,是關帝扶鸞降筆的訓示之語。全文657字,共有兩段:第一段為引言,關聖帝君提出了人道對於仙道的重要性,勸世人反省內心,以道立身。第二段為正文,包括了善行36條、惡行46條,具體指導我們如何悔過遷善、積德修身。
《覺世真經》繼承和發展了道教「懲惡揚善」的承負思想、「積善成仙」的修行法則、「積德行善」的度人要旨,也吸收了儒家「忠孝節義」的思想,從生命、家庭、社會、生態、經濟等方面注重倫理道德的完善。這部經典內涵豐富、意蘊深厚,在有限的篇幅內無法逐字逐句地解讀,下面我將從修道的前提、修道的關鍵、修道的方法這三大方面來闡述經文主旨「修心養德,禍消福至」,並對重點經文進行串講。
1「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道的前提
帝君曰:
「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
盡忠孝節義之事,就是對國家君主應盡忠誠,對父母公婆應盡孝養,對一己之欲應盡節操,對兄弟朋友應盡道義。道教追求長生成仙的仙道,儒家提倡忠孝節義的人道,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關聖帝君要強調人道的重要性呢?下面我想用以經解經的方法,引用兩段經文來回答這個問題。
《無上秘要》曰:
「父母之命,不可不從,宜先從之。人道既備,餘可投身。違父之教,仙無由成。」
道教和儒家追求的終極理想有所差別,在解決「仙道」與「人道」的矛盾時,道教提出的調和方法,就是要求信徒必須履行社會的共同價值,也就是「人道」。在這裡我們看到儒家忠孝節義的思想與道教養生修仙的目標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
《抱樸子內篇?對俗》曰:
「立功德為上,除過次之。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葛洪祖師認為只服金丹而不修道德,長生不死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積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和保證。修道者必須先立功德和善行,而最重要的善行就是按照儒家忠孝仁義的原則來立身處世。
通過對上述兩段經典的援引,我們就不難理解關聖帝君的話,人生在世,只有恪盡人倫道德,無愧於做人的道理才能立於天地之間,倘若不能做到忠孝節義等事,只能算是苟且偷生,更不要妄想得道修仙。總之,欲無為,先有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只有將社會人倫的各個方面轉化為內在精神追求和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我們才有可能獲得神靈的佑助。
2「修心養德,無愧神靈」,修道的關鍵
說完人道的重要性,關聖帝君接著說:
「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在《太上感應篇》有一段話,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我們都知道善惡之報是由司過之神、三臺北鬥神君、三屍神、灶神等神明來監督和執行的。可為什麼關聖帝君卻說人心就是神,神就是人心呢?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產生的本體,具有永存不朽的特性,稟「道」而生的人因此也具有與「道」相似的、可能長存不朽的屬性。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肉身中不生不滅、超出生死的「性」,即與「道」同一的「元神」,也叫「法身」或「心之性」。王重陽祖師在《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中說,
「諸賢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也。」
道、心、性三者貫通,道是根源,心是道的載體,而性又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關聖帝君的意思是,人心是人的本性,不生不滅,隨業受報,為鬼為神,都由這個心決定。人的心就是神,神也就是心,對得起自己的心,才對得起神明。若是欺騙自己的心,就是在欺騙神明。
換個說法,神靈所給予的福禍,實際上都是由人的心念和行為召來的。因為神人互相感應,人有善惡神靈都能感知,所以神靈才相應地給人以禍福。主動的一方是人,禍福都是人自作自受。因此要堅持倫理實踐,去惡行善,濟世度人,靠自己的善行來求福避禍,長生成仙。
曾經有位中年香客問我,他每逢初一十五都來道觀燒香祈福,可為什麼還是出現健康危機、子女不孝的問題。經過仔細詢問,原來他食不忌口,經常生吃醉蝦、醉蟹、青蛙等食物,身體感染了大量的寄生蟲難以清除。兄弟之間將父母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讓父母在自己家裡多住一天,多贍養一天都像吃了大虧一樣,現在自己病重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兒子兒媳都藉口工作忙不願照顧,甚至叫他早點去死。
聽完這位香客的故事,我是既悲憤又同情。悲憤的是他沒有敬畏之心,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生吞活剝各種山珍海味;為了與兄弟扯皮拉筋,不孝敬父母。同情的是他得了現世報,生命危在旦夕,子女卻不願料理。我告訴他,行道貴在用心,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裝模作樣地燒香拜神,這對心的修養是沒有半點助益的。要想改變困境,就必須發心懺悔,用心去實行。慈心於物,對自然、對生態存敬畏之心,不胡吃海喝就不會得怪病。孝敬父母,用行動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很多人學道就像驢拉磨一樣,終日在磨坊裡拉著石磨轉圈,只知道一直拉、一直磨、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學道不是每天以「身形」在燒香、拜神,而是要用心修行。我們的心與道合而為一,這就是敬神,就是真正地實行道法。只要有這一份誠敬之心,也就等於時時刻刻都在拜神、念經。關聖帝君談去惡行善,特別闡發了心的重要性,只有用心,才能將除惡揚善落腳於實際,才會禍消福至,否則等待我們的報應就是被關聖帝君的大刀斬首分形,魂消魄散。
3「皈依三寶,積功累德」,修道的方法
從《關聖帝君覺世寶訓》中我們了解到修道的前提是先修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心,下面我要講講《覺世寶訓》教給我們的修道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1
皈依三寶,禮帝為師
信仰道教要皈依三寶:道寶、經寶和師寶。學道之人如果沒有皈依三寶,可以說就沒有找到信仰的門檻。
什麼是「道」?《道德經》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解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總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基本規律或準則。「道」無相無名、無色無聲,而又無處不在,「道」效法自然、清淨無為。可以說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這個「道」是有「神性」的。《道德經》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的神性就體現在「希」、「夷」、「微」這三個字上,這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性質,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悟。
什麼是「經」?經者,徑也,是修道者的階梯。「道」是無形的,「經」則是「道」的有形化。《玄蘊咒》曰: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
說的就是經書的來歷。道教經教源於三元,因此又稱為三洞經書,合為三十六部尊經。通俗來講,「經」就是天尊祖師的經典說教,是對道的闡述,也包括了我們現在能夠讀到的歷代祖師的著作,比如《關聖帝君覺世寶訓》,是對後人的教誨與指導,正如關帝所說,「有能持頌,消兇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
什麼是「師」?我們都知道「經以載道」,而學習經典需要師的指導。「師」既可以是天尊祖師、歷代真人,也可以是我們的度師,還可以是在修道路上對我們有幫助的人,《道德經》就說「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今天我們講的是《關聖帝君覺世寶訓》,其實我們應該禮關帝為師。關聖帝君,俗稱關公,能從一位蜀漢武將功德成神,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他的忠、信、義、勇四種品格就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了解到關帝的在「人道」方面為我們樹立的榜樣。
總之,皈依道寶,體悟大道的清虛無為,皈依經寶,領悟經典的無上智慧,皈依師寶,學習師尊的功德慈悲,我們才算是入了道門。皈依不是為了獲得居士身份,而是求得心靈的超脫,超越凡俗,與道合真。
2
積功累德,以慎其獨
《道德經》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宇宙萬物都是虛無之道所化生,是德所畜養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器能成物,物能具形,全都是因為道生德養的緣故。萬物正確恰當的生存發展之路,莫不是自律於「尊道貴德」的原則,修養和實踐著道德。
因此,如果說「道」是自然和社會規律,那麼「德」就是遵循這些規律的具體實踐活動。《關聖帝君覺世寶訓》花了大量篇幅告誡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哪些善行是我們應該堅持去做的,哪些惡行是我們應該杜絕避免的。這些具體的善惡條目包括了生命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生態倫理、經濟倫理等方方面面,反映出道教對社會和諧的追求,為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積功累德的生活是一種自律、自省的生活,追求道德的活動充分體現了人的尊嚴和崇高的生命價值意義。這些善、惡條目都很通俗易懂,限於篇幅我就不一一解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照著去做就是在積功累德。
下面我要重點講解經文中的一句話「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在講解前我們先來讀一則故事。在《資治通鑑》記載了東漢時期的一位清官楊震,他在擔任荊州刺史時,發現一位叫王密的秀才才華出眾,就向朝廷舉薦他做官。後來楊震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過王密當縣令的地方昌邑。夜裡,王密揣著十斤黃金來表達謝意,也想今後得到更多提拔。王密說,「現在是晚上了沒有人知道我給你送禮。」誰知楊震堅決不收,並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慚愧地走了。
「三畏」就是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四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善事容易,難的是持之以恆地做善事。不做惡事也很容易,難的是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自覺地約束自己。所以關帝特別強調了「慎獨」的重要性。所謂慎獨,就是我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還能憑著高度的自律精神,按照道德規範,按照戒律為人處世,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仰、祖師教誨的事。楊震正是以高度自律的慎獨精神,拒絕了王密的賄賂,才能清正廉明,名垂青史。
4結語
最後做一個總結: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一顆清靜心。只有皈依三寶,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禮關聖帝君為師,學習關帝「忠孝節義」的精神,每天誦讀《關聖帝君覺世寶訓》,一定能禍消福至,萬事如意。福生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