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養德,禍消福至,帶你看關聖帝君是怎麼講修道!

2020-12-09 道教知識

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一顆清靜心。只有皈依三寶,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關聖帝君覺世寶訓》又稱《關聖帝君覺世篇》,簡稱《覺世真經》,是關帝扶鸞降筆的訓示之語。全文657字,共有兩段:第一段為引言,關聖帝君提出了人道對於仙道的重要性,勸世人反省內心,以道立身。第二段為正文,包括了善行36條、惡行46條,具體指導我們如何悔過遷善、積德修身。

《覺世真經》繼承和發展了道教「懲惡揚善」的承負思想、「積善成仙」的修行法則、「積德行善」的度人要旨,也吸收了儒家「忠孝節義」的思想,從生命、家庭、社會、生態、經濟等方面注重倫理道德的完善。這部經典內涵豐富、意蘊深厚,在有限的篇幅內無法逐字逐句地解讀,下面我將從修道的前提、修道的關鍵、修道的方法這三大方面來闡述經文主旨「修心養德,禍消福至」,並對重點經文進行串講。

1「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道的前提

帝君曰:

「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

盡忠孝節義之事,就是對國家君主應盡忠誠,對父母公婆應盡孝養,對一己之欲應盡節操,對兄弟朋友應盡道義。道教追求長生成仙的仙道,儒家提倡忠孝節義的人道,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關聖帝君要強調人道的重要性呢?下面我想用以經解經的方法,引用兩段經文來回答這個問題。

《無上秘要》曰:

「父母之命,不可不從,宜先從之。人道既備,餘可投身。違父之教,仙無由成。」

道教和儒家追求的終極理想有所差別,在解決「仙道」與「人道」的矛盾時,道教提出的調和方法,就是要求信徒必須履行社會的共同價值,也就是「人道」。在這裡我們看到儒家忠孝節義的思想與道教養生修仙的目標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

《抱樸子內篇?對俗》曰:

「立功德為上,除過次之。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葛洪祖師認為只服金丹而不修道德,長生不死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積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和保證。修道者必須先立功德和善行,而最重要的善行就是按照儒家忠孝仁義的原則來立身處世。

通過對上述兩段經典的援引,我們就不難理解關聖帝君的話,人生在世,只有恪盡人倫道德,無愧於做人的道理才能立於天地之間,倘若不能做到忠孝節義等事,只能算是苟且偷生,更不要妄想得道修仙。總之,欲無為,先有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只有將社會人倫的各個方面轉化為內在精神追求和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我們才有可能獲得神靈的佑助。

2「修心養德,無愧神靈」,修道的關鍵

說完人道的重要性,關聖帝君接著說:

「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在《太上感應篇》有一段話,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我們都知道善惡之報是由司過之神、三臺北鬥神君、三屍神、灶神等神明來監督和執行的。可為什麼關聖帝君卻說人心就是神,神就是人心呢?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產生的本體,具有永存不朽的特性,稟「道」而生的人因此也具有與「道」相似的、可能長存不朽的屬性。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肉身中不生不滅、超出生死的「性」,即與「道」同一的「元神」,也叫「法身」或「心之性」。王重陽祖師在《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中說,

「諸賢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也。」

道、心、性三者貫通,道是根源,心是道的載體,而性又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關聖帝君的意思是,人心是人的本性,不生不滅,隨業受報,為鬼為神,都由這個心決定。人的心就是神,神也就是心,對得起自己的心,才對得起神明。若是欺騙自己的心,就是在欺騙神明。

換個說法,神靈所給予的福禍,實際上都是由人的心念和行為召來的。因為神人互相感應,人有善惡神靈都能感知,所以神靈才相應地給人以禍福。主動的一方是人,禍福都是人自作自受。因此要堅持倫理實踐,去惡行善,濟世度人,靠自己的善行來求福避禍,長生成仙。

曾經有位中年香客問我,他每逢初一十五都來道觀燒香祈福,可為什麼還是出現健康危機、子女不孝的問題。經過仔細詢問,原來他食不忌口,經常生吃醉蝦、醉蟹、青蛙等食物,身體感染了大量的寄生蟲難以清除。兄弟之間將父母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讓父母在自己家裡多住一天,多贍養一天都像吃了大虧一樣,現在自己病重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兒子兒媳都藉口工作忙不願照顧,甚至叫他早點去死。

聽完這位香客的故事,我是既悲憤又同情。悲憤的是他沒有敬畏之心,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生吞活剝各種山珍海味;為了與兄弟扯皮拉筋,不孝敬父母。同情的是他得了現世報,生命危在旦夕,子女卻不願料理。我告訴他,行道貴在用心,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裝模作樣地燒香拜神,這對心的修養是沒有半點助益的。要想改變困境,就必須發心懺悔,用心去實行。慈心於物,對自然、對生態存敬畏之心,不胡吃海喝就不會得怪病。孝敬父母,用行動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很多人學道就像驢拉磨一樣,終日在磨坊裡拉著石磨轉圈,只知道一直拉、一直磨、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學道不是每天以「身形」在燒香、拜神,而是要用心修行。我們的心與道合而為一,這就是敬神,就是真正地實行道法。只要有這一份誠敬之心,也就等於時時刻刻都在拜神、念經。關聖帝君談去惡行善,特別闡發了心的重要性,只有用心,才能將除惡揚善落腳於實際,才會禍消福至,否則等待我們的報應就是被關聖帝君的大刀斬首分形,魂消魄散。

3「皈依三寶,積功累德」,修道的方法

從《關聖帝君覺世寶訓》中我們了解到修道的前提是先修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心,下面我要講講《覺世寶訓》教給我們的修道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1

皈依三寶,禮帝為師

信仰道教要皈依三寶:道寶、經寶和師寶。學道之人如果沒有皈依三寶,可以說就沒有找到信仰的門檻。

什麼是「道」?《道德經》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解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總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基本規律或準則。「道」無相無名、無色無聲,而又無處不在,「道」效法自然、清淨無為。可以說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這個「道」是有「神性」的。《道德經》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的神性就體現在「希」、「夷」、「微」這三個字上,這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性質,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悟。

什麼是「經」?經者,徑也,是修道者的階梯。「道」是無形的,「經」則是「道」的有形化。《玄蘊咒》曰: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

說的就是經書的來歷。道教經教源於三元,因此又稱為三洞經書,合為三十六部尊經。通俗來講,「經」就是天尊祖師的經典說教,是對道的闡述,也包括了我們現在能夠讀到的歷代祖師的著作,比如《關聖帝君覺世寶訓》,是對後人的教誨與指導,正如關帝所說,「有能持頌,消兇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

什麼是「師」?我們都知道「經以載道」,而學習經典需要師的指導。「師」既可以是天尊祖師、歷代真人,也可以是我們的度師,還可以是在修道路上對我們有幫助的人,《道德經》就說「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今天我們講的是《關聖帝君覺世寶訓》,其實我們應該禮關帝為師。關聖帝君,俗稱關公,能從一位蜀漢武將功德成神,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他的忠、信、義、勇四種品格就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了解到關帝的在「人道」方面為我們樹立的榜樣。

總之,皈依道寶,體悟大道的清虛無為,皈依經寶,領悟經典的無上智慧,皈依師寶,學習師尊的功德慈悲,我們才算是入了道門。皈依不是為了獲得居士身份,而是求得心靈的超脫,超越凡俗,與道合真。

2

積功累德,以慎其獨

《道德經》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宇宙萬物都是虛無之道所化生,是德所畜養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器能成物,物能具形,全都是因為道生德養的緣故。萬物正確恰當的生存發展之路,莫不是自律於「尊道貴德」的原則,修養和實踐著道德。

因此,如果說「道」是自然和社會規律,那麼「德」就是遵循這些規律的具體實踐活動。《關聖帝君覺世寶訓》花了大量篇幅告誡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哪些善行是我們應該堅持去做的,哪些惡行是我們應該杜絕避免的。這些具體的善惡條目包括了生命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生態倫理、經濟倫理等方方面面,反映出道教對社會和諧的追求,為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積功累德的生活是一種自律、自省的生活,追求道德的活動充分體現了人的尊嚴和崇高的生命價值意義。這些善、惡條目都很通俗易懂,限於篇幅我就不一一解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照著去做就是在積功累德。

下面我要重點講解經文中的一句話「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在講解前我們先來讀一則故事。在《資治通鑑》記載了東漢時期的一位清官楊震,他在擔任荊州刺史時,發現一位叫王密的秀才才華出眾,就向朝廷舉薦他做官。後來楊震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過王密當縣令的地方昌邑。夜裡,王密揣著十斤黃金來表達謝意,也想今後得到更多提拔。王密說,「現在是晚上了沒有人知道我給你送禮。」誰知楊震堅決不收,並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慚愧地走了。

「三畏」就是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四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善事容易,難的是持之以恆地做善事。不做惡事也很容易,難的是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自覺地約束自己。所以關帝特別強調了「慎獨」的重要性。所謂慎獨,就是我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還能憑著高度的自律精神,按照道德規範,按照戒律為人處世,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仰、祖師教誨的事。楊震正是以高度自律的慎獨精神,拒絕了王密的賄賂,才能清正廉明,名垂青史。

4結語

最後做一個總結: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關鍵是修一顆清靜心。只有皈依三寶,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禮關聖帝君為師,學習關帝「忠孝節義」的精神,每天誦讀《關聖帝君覺世寶訓》,一定能禍消福至,萬事如意。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不忘初心,回心向道,讀《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有感!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全文約640字,區區六百餘字能有多麼大的效果? 經文曰「有能持誦,消兇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可見,念誦此經,隨心應口,這是帝君大慈悲,大神力。
  • 關聖帝君信仰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三國蜀將關羽。宋徽宗認為可以關羽的忠勇義氣,激勵士氣和民心,乃於崇寧元年至宣和五年的二十餘年間,三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濟王。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已成為既能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64人間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之神。
  • 「08/13(四)農曆六月二十四」恭祝伽藍菩薩「關聖帝君」聖誕
    ,讓你滿願、做生意、結婚、家庭、孩子.....你只要求 關聖帝君,不可思議!所以在佛教,你要成就任何事,你要消除種種障礙,一定要禮請護法。將關聖帝君/伽藍菩薩,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修行的護法,因為不可思議!所以希望,伽藍菩薩這樣來護持佛教:「擁護法王城,梵剎永康寧」希望 伽藍菩薩 了解我們的祈願。
  • 黃警官講故事-福連著禍,有為法如夢如影
    一、黃警官講故事-福連著禍,有為法如夢如影「福兮禍所伏」,你看起來是幸福,快快樂樂地出門,突然間開車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死掉了,我們每天看報紙常常發生這個事情
  • 福禍相依,處之泰然:生活遇到不順,默念這3句話,對自己有好處
    福,人們求之不得;禍,人們又避之不及。福禍經常和人們捉迷藏開玩笑,令人踏破鐵鞋無覓處,有時候當你已經累得筋疲力竭,驀然回首,得「福」全不費功夫。你跑得慢時,怕趕不上福;你跑得太快時,又可能撞禍。福兮禍兮?命運像皇帝的臉說變就變,神秘莫測。人人都面對這個問題,但並非人人都了解福與禍的關係。
  • 佛教: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福禍無門 唯人自招,當你真正理解它的意思的時候才會明白福未必是真福,禍未必不是好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一生你能得到的和你能失去的都是一個定數,有多少得到就會有多少的失去,得失本就是一個循環,當逆境來臨,也就是苦難來臨;苦難,是生活的考驗;苦難,是給你崛起的機會;苦難,是人生的財富。
  • 英雄+財神,關聖帝君是如何庇佑萬民的?
    ——《關聖帝君覺世寶訓》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是關帝聖誕之日。關帝,即關羽,是關聖帝君的簡稱,在道教被奉為護法四帥之一,稱「蕩魔天尊」、「伏魔大帝」,聖號全稱「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漢朝忠義五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關聖帝君集忠、孝、節、義於一身,歷代以來,香火不絕,廣為祭祀。其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聖」。北宋末年,帝君被敕封為公(或謂真君),相傳為張天師屬下神將。宣和年間,被封為武安王,配祀武成王姜太公。元時封王,即「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 【佛教護法】伽藍尊者(關聖帝君)
    因此,關公在我國民間信仰裡,雖然被視為一般的神祇,但其實為『皈依佛法之大護法』,其所做所為,必定以『佛法』為依歸,信奉者應諸惡作,眾善奉行,行正道,才能真正得到『伽藍尊者』(關公)的護佑。忽然有一天,天地晦暗、風雲變色,妖象四起,此時出現一條巨蟒長十餘丈,現兇惡之像,各種妖魔影像現前,以及出現各種刀劍、炮矢,如雨般的落下的景象。這樣的景象持續了七日,但智者大師依然不為所動,不過搞了七天,也夠了,於是智者大師就開口說:『汝所為者生死眾業。貪著餘福不自悲悔』。
  • 農曆五月十三,關聖帝君降臨日、關公磨刀日!
    關帝即三國大將關羽,道教尊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會攜帶寶刀(譽稱「青龍偃月寶刀」)降臨人間,故稱這一天也叫「磨刀期」、「關公磨刀日」。
  • 湖南平江十大風景名勝了得崖 關聖帝君廟
    了得崖,早於明朝永樂年間,即1402至1424年,在這裡建築了關聖帝君廟,五六百年以來,人們虔誠地供奉著,香火興旺,熱鬧非凡。原關帝廟有寬大的殿堂,大小不一的廂房十幾間。有詩讚曰:了得洞崖空頂高,關聖端坐仰頭昂。左立關平舉帥印,右倚周倉捧大刀。東徵西戰保蜀主,入死出生克孫曹。桃園結義三兄弟,忠良傳世歷萬朝。
  • 臺灣關聖帝君朝聖團一行抵達洛陽 赴關林拜謁
    臺灣關聖帝君朝聖團一行抵達洛陽 赴關林拜謁   中國臺灣網7月28日洛陽消息 日前,臺灣關聖帝君朝聖團暨「2010兩岸藝術文化交流臺灣巡演」活動回訪團抵達洛陽,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柳生和宣傳部、市臺辦有關負責人出席歡迎晚宴
  • 五月十三日,恭賀關聖帝君聖誕
    農曆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降神日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君聖誕日。民間會在五月十一到十三日舉行規模不等的廟會活動,廟會內容豐富多彩:進香、禮拜、禱祝、演戲、謝神、進刀馬等,其中進刀馬最為有趣。關帝生前既為「天下第一武將」,降神日這天給他進大刀、駿馬當最為適宜。
  • 至今仍香火鼎盛的關聖帝君關羽,是怎麼從「武夫」變成「神人」?
    關聖帝君關羽,很多商家都會供奉他,作為一種對於關羽武財神的信仰,使其香火仍然鼎盛。這時的我腦中閃現一個疑問,為什麼關羽能夠演化成「神」,又為什麼在眾多凡人成神的人物中就是他的香火仍然鼎盛?關羽能夠成為民間的「神」,與封建王朝有組織的推廣以及宗教的傳播有關,關公被後世尊為「武聖人」、「武財神」,神號「關聖帝君」,儒、佛、道三教「通吃」,與孔夫子並肩,共稱為「文武二聖」。
  • 《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
    《道德經》精華奧妙中的第五十八章,就對此奉勸世人:《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關聖帝君誕辰日 臺灣供奉廟宇信眾雲集(圖)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8月4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相傳為關聖帝君誕辰之日,供奉關帝君香火鼎盛的臺灣新竹縣竹東鎮普照宮、芎林鄉飛鳳山代勸堂都舉辦法會,連日來更有來自縣內各地的信眾為其暖壽,十分熱鬧。
  • 其中有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
    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鬥」。「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佔鰲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
  • 賓果消消樂第407關怎麼通關 賓果消消樂第407關攻略
    ,不過沒有關係,九遊小編在接下來就為大家帶來了賓果消消樂第407關通關攻略,一起來看... 在賓果消消樂第407關中,很多小夥伴都被卡住了,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成功的通關,不過相比較來說這個關卡的難度確實是有點大,不過沒有關係,九遊小編在接下來就為大家帶來了賓果消消樂第407關通關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一心是福,疑心是禍,聽五臺山禪師講看不見
    周易·旅卦開頭就說:旅途三心二意,離開住所,結果遭禍。離開了一心,就找不到家了,在商旅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只能三心二意地去逢場作戲罷了,不能不當真,也不能太當真,人心變來變去的,被錢物驅使,很多時候找不到自己的真心了。這怎麼會吉祥如意呢?儘管我們常常祝福自己和自己的人,吉祥如意。一切真善美都在一心裡,一切假惡醜都在三心二意的妄心裡。
  • 大刀手輪鎮乾坤的關聖帝君,他的咒語一般不建議用
    關元帥咒語仰起酆都關大神,身披綠袍皂結巾。賜封加號崇寧位,紫雲臺上大將軍。九度得功十封制,黑天霸王第一尊。身邊常跨紫駿馬,大刀手輪鎮乾坤。變化無窮惟第一,三界四府盡遙聞。道釋三界皆擁護,處處靈壇有金容。千處有請千處應,萬處有請萬處靈。
  • 一福壓百禍——財神法的原理和實踐
    剛才講了一個太陽照耀的地方為一個小世界,又稱為一四天下,我們以一個曼扎表示一四天下,然後來供養三寶三根本,做為培積福報的修行方法,這就是曼陀羅供養法。 大家理解了嗎?打個比方,一個國王要把他的國家給獻出去,那他怎麼辦?他不可能把整個國家舉在手上拿出去獻,對不對?那他不得行呀。你知道古代一般怎麼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