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活力興和」
蘇木山位於晉冀蒙三省交界處,東距首都北京240公裡,距河北張家口100公裡,距內蒙古興和縣縣城35公裡,有內蒙古「第二小興安嶺」之稱,在這裡幾十年來孕育著一種當代「愚公」精神,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原蘇木山國營林場場長董鴻儒樹立起的蘇木山精神。經過兩代林場人的努力,興和縣在一片荒蕪陡峭的蘇木山上靠人工栽下千萬株青松打造出了華北地區最大的落葉松人工林場。
盛夏的蘇木山草木蔥鬱,冰凌溝裡泉水叮咚。山腳下,傳來陣陣老年人交談和歡笑的聲音,原來是全國勞動模範、蘇木山林場原場長董鴻儒在縣旅遊投資公司總經理陪同下來到蘇木山和蘇木山林場退休老工人再相聚。闊別50年,再度重逢,他們感慨萬千,重回當年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回味當年艱苦奮鬥的日子,尋找散落在蘇木山林場的記憶碎片,感覺又回到了從前。50年前,他們都還是只有十七八歲的青澀小夥子小姑娘,如今,他們都兒孫滿堂,從稚氣未脫到年近花甲。
如今的蘇木山層巒疊嶂,滿眼蔥綠。可誰能想到就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木山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的清冷景象,只有那麼幾棵原始的白樺林在那裡迎風搖曳。林場的老工人們邊聊邊翻看著當年的照片回憶當時的工作場景。那個年代他們沒有現在的機械,連個自行車也沒有,山路崎嶇只能徒步上山,肩挑背抗靠人工栽培樹木。可他們從沒有想過放棄,只是一門心思的想要把樹種下去。清晨挑著樹鏟、桶和乾糧上山,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幹就是幾十年。為了保證成活率,他們每天背個鐵桶上山,桶裡裝滿水,樹苗插在水裡,栽好樹後,再用桶裡的水給小樹苗澆水。經過不斷探索努力,華北落葉松的成活率達到85%以上。目前蘇木山有5個林區,18.6萬畝林海,1000多萬株樹木,這些都是董鴻儒這樣的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滴水穿石精神,用雙手為荒山禿嶺披新綠。聽著老一輩林場人的講述,淚水不禁溼潤了眼眶。
老前輩們走著、交流著,他們的身影不時在松林間晃動、在木棧道上、在護林員小屋裡留下了他們滿滿的回憶。我們不會忘記,老一代林場人將荒山變綠山,靠的是信念堅定、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凝聚成一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興和人,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攻堅克難,脫貧致富,勇往直前。
記者/張揚洋 翟瓊
編輯/宋潔 白善善
審核/王遠飛
新聞熱線/ 0474-7215507
投稿郵箱/ xhrmt2019@126.com
聲明:興和縣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活力興和》官方微信
往期精選
常達偉深入察汗淖爾興和境內流域調研生態環境
我縣各鄉鎮開展疫情防控應急演練
今天下午,興和縣冰雹和暴雨來襲!
好消息!烏蘭察布高鐵旅遊直通車今日起免費開通!
【徵集】「草原兒女說——人民的小康」隨手拍視頻徵集
▼
原標題:《憶往昔 荒山披綠回首崢嶸歲月 再出發 林中相聚造林精神永延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