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1月2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海玲 通訊員 馮志敏 攝影報導)元旦,當人們闔家歡樂之時,總有那麼一些身影,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犧牲小我澆灌著歲月靜好。在海上國門,有那麼一群人,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出入港船舶做「代駕」,他們就是引航員。
沿海港口的發展不停地向前邁進,時間流轉,變化的是港口的建設、是格局的改變,是巨輪的承重,不變的是引航員一腔的熱血、火辣的勇氣、引航的自豪感。新年的第一天,記者走近煙臺港引航站高級引航員楊春嶽。
跨年夜在引航中度過
前幾天因大風和寒潮,多艘貨輪停留海上好幾天無法靠港。2020年12月31日16時風力減弱後,貨輪密集進港,煙臺港引航站引航員全面出動引領。很多引航員的跨年夜都是在貨輪的引航中度過的,凌晨三四點才靠岸。為了幫助貨輪趕行程,貨物裝卸完畢後,引航員又立即將貨輪送出港。記者了解到,從2020年12月31日16時至2020年1月1日16時,煙臺港引航站芝罘灣港區引領船舶15艘次。
跨年夜引領中韓客班輪的楊春嶽在休息了幾個小時後,又於早上8點50分,與另外兩名引航員一起,乘「煙港拖23」拖輪行駛10海裡,登上新加坡一艘滿載20萬噸鋁礬土的商船引航。這條船舶從非洲幾內亞出發到煙臺港,在海上已經航行了45天。從拖輪上到商船要通過引航梯,引航梯上結滿了冰,每一步都必須謹慎,下面是兩米多高的浪湧,不斷有浪花飛濺到他們身上,楊春嶽打趣地說:「浪花是我的新年禮物!」本次引航很順利,下午1點多,新加坡商船順利靠岸。
楊春嶽今年52歲,煙臺港引航站高級引航員。1989年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船舶引航專業,從業已30多年,一開始在龍口港,2007年至今在煙臺港。他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幹、自信、沉穩、言語利落。
引航員這一職業之所以不為大眾所熟悉,是因其「稀有」,據說,100個遠洋船長裡才能挑出來一個引航員。記者了解到,我國現有引航員2000多名,而像楊春嶽這樣的高級引航員只有100多名。
「大多數國家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保障港口和船舶的安全,會在一定水域實施強制引航,中國也是如此。擔此重任,要求我們具備科學家的智慧、外交家的風度、運動家的體魄、指揮家的果斷。」楊春嶽介紹說,引航員第一個任務就是維護國家主權。船舶是「流動的國土」,引航員是「水上國門形象第一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中國的形象。
引航員對所在水域的地理特點、航道、水深、水流、航標設置和當地規章制度了必須如指掌,並具有熟練的船舶駕駛操縱技術,掌握靠離碼頭難度較高的操縱技術。但船舶並非汽車,無論是體形、重量、行駛環境、操作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由於潮流、風向等因素的作用,船舶如果朝著目標直線行駛,反而會偏離目標。「現在的大型船舶造價動輒上億,船上貨物十幾億,碼頭幾十億,輕微的磕碰就損失巨大。如果是大型油輪,一旦發生碰撞造成原油洩漏,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就像停車一樣,船舶的靠泊和駛離是船舶駕駛過程中難度最大的環節,引航員的工作就是完成這兩個難度最大的環節,其責任之大可想而知。」
由於經常為外籍船舶引航,需要與外國的船長、船員進行溝通和合作,楊春嶽具備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記者不禁為這位50多歲的老引航員點讚!
危險與疫情風險無處不在
熟悉引航員的都知道,引航員這份職業隱藏著高風險,其危險性僅次於礦工和試飛員。楊春嶽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引航的船舶上萬艘次,每一次引航危險都如影隨形。
「我們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每天乘引航艇或拖輪靠近大型船舶,上船要登上好幾層樓高的引航軟梯,沒有強健的身體根本爬不上去。如果是風平浪靜的白天還好,遇上大風暴、浪濤洶湧的夜晚,在顛簸起伏、結滿了冰的軟梯和如滑冰場一樣的甲板上行進,可以說是步步驚心!」楊春嶽告訴記者,有時船舶需要拖輪協助,拖輪纜繩進水結冰,受力後很容易斷裂而突發意外情況,因此在引航作業時每一個看似簡單的指令下達,都是經過快速的深思熟慮。
危險遠不止這些,如果趕上漁汛,特別是大風過後,漁船陸續出海,會出現漁船與商船爭航道的問題,這時就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避免碰撞漁船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引航一條船舶有時需要六七個小時,情況複雜時甚至需要一兩天,這期間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的閃失。」
2020年引航員這一職業又多了一重危險性。作為海上國門形象第一人的引航員,是外輪進港的第一位登輪作業人員,面臨著很大的防疫風險。「在國內疫情平穩後,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我們引航員的防疫措施卻絲毫沒有放鬆。引航過程中要與外籍船長交流,接觸船上的儀器、設備,因此在引領中高風險區的船舶時,引航員要全副武裝,穿好防護服、戴好護目鏡、防護面罩、N95口罩、一次性乳膠手套、腳套等防護裝備,包裹得密不透風。特別是在夏天,幾個小時的引航工作結束後,袖口都能淌出汗來!」楊春嶽說。
乘風破浪獻身海洋強國
楊春嶽老家是天津,自己的家安在龍口,他則在煙臺港住宿舍,而他的舍友家是青島的。因為工作不規律,他們很長時間才能回一次家,沒有什麼節假日,經常是通宵達旦地工作,但他們義無反顧。
「引航雖然辛苦、危險,但帶給我滿滿的自豪感,因為我們是代表國家在行使主權,第一個登上外輪的是我們,最後一個送走他們的還是我們,迎來送往,有始有終!」楊春嶽告訴記者,引航是富有挑戰性的職業,需要引航員不斷面臨新的環境,迎接新的挑戰,每天要上不同的船,研究不同船舶的操作性能,面對不同國家的人,掌握不同的習俗。
站在港口,望著遠處是浩瀚的大海、近處林立的桅檣、門吊,楊春嶽由衷地說:「船舶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交通運輸工具,作為當代引航人,我們有這份擔當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一份貢獻;作為一名老引航員,我願把引航技術傳承下去。」
用智慧與大自然抗爭,用對事業的堅持對抗孤獨,引航員以特有的勇敢乘風破浪,詮釋勇於開拓、勇於冒險、勇於徵服的港航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鑄造著中華民族建設海洋強國的輝煌壯舉。
中國引航員,我們為你們驕傲、鼓勁!
責任編輯: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