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春天》以尋常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兩個老人的浪漫日常

2020-12-25 泥新燕影忙

《四個春天》以尋常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兩個老人的浪漫日常

《四個春天》以尋常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導演將自己身邊的點滴收錄到鏡頭裡,通過屏幕將兩位老人對生活充滿熱情,朝氣,活力的態度展現給觀眾。很溫暖,節奏很舒服的一部片子,好喜歡裡面爸爸媽媽的相處模式,既幽默又舒心,媽媽的笑聲還有對爸爸的抱怨,真是溫暖又親暱。但親人離別,這殘酷而又令人無奈的世事。

前幾十分鐘還在鏡頭裡活蹦亂跳的姐姐,下一秒就成了病床上無力而痛苦的,令人無法與之前畫面裡關聯起來的脆弱的患者,儘管如此,也要勉強著,笑著比耶,讓弟弟用鏡頭記錄下來,仿佛已經預料到這是最後的,唯一能留給兒子的紀念,在下一秒已是泥土下沉悶冰涼的黑棺材中的屍骨了。留給這麼溫暖的家庭一個這種結局 ,讓人痛恨這上天好像是嫉妒似的,開了一個玩笑,最後那一幀幀曾經的錄像帶中留下的不僅是熟悉的面孔,大家相聚時的歡樂,更是已經消散的,抓不住的,留不住的人與時光。

看電影之前看了一些簡介原本以為前面平淡溫馨,後面到姐姐去世的時候才開始淚點密集,誰知道片子一開始看到陸爸李媽的相處像極了我外公外婆的時候,我就止不住地開始哭,尤其是陸爸拉著二胡李媽跳舞的時候太熟悉了,我外公生前身體好的時候,也經常拉著二胡給我外婆唱著揚劇伴奏。第四個春天的時候已經哭的累了,看到陸爸和李媽看著山雨的時候突然很平靜,好像人生須臾卻又充滿滋味。

說是一部紀錄片,但是不晦澀不矯情,很容易看,比較像看輕鬆的影像。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影像記錄,其實是兩個特別會過日子,不普通老人的浪漫日常。那些喜歡把日子過得苦哈哈的人可以去學習一下怎麼生活。有一天我跟朋友說,我真的太討厭離別了,所以越來越害怕。衰老生病死亡很苦,不是我們不去談論就可以迴避的。電影裡老爺爺歡喜地去看屋簷上的燕子,老婆子說,燕子飛走了,你又要心灰幾天。

在天台上,兩個老人在那兒吹蒲公英,老爺爺嘀嘀咕咕地說,過兩天我又上來吹。歌裡面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老奶奶說,我在這邊做事情,老爺爺一會兒就跑過來看看我,因為想到可能有一天會只剩一個人。我每次跟朋友見面,每次看見爸媽的臉,總是距離老遠,就開心得藏不住笑嘻嘻的臉了。我也總是說我最近很幸福,因為一想到你們就會開心。

感覺看過的紀錄片大多評分很高口碑很好,可能因為紀錄片更為真實所以更容易引起共鳴,就最簡單的鏡頭記錄最真實的生活,無敵羨慕劇中恩愛的夫妻,生活中真的很少見到那個年代的人開口說愛,想起來上次碰到兩位貌似七十的夫妻兩個,在我旁邊排隊買東西,開始日常拌嘴,奶奶還一度尋求我的認同,就覺得好可愛的爺爺奶奶啊,發現自己最近很喜歡用可愛這個詞,可能因為自己遇到的可愛的人和事太多了。

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很幸福,有手機,有微信,有微博,可以隨時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看到鏡頭裡日漸老去的每一個人,越發覺得歲月無情,爺爺走了很多年,還是很想他,感覺這一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也就是爺爺在時沒好好珍惜了,今後都不會有比這讓我更難受的了,但也很感激,因為爺爺走的早讓我猜更珍惜,今天也是感恩與珍惜的一天。

相關焦點

  • 《四個春天》:重拾生活的本真,才能擺脫虛無的日常
    很容易用另一部紀錄片的名字來概括這部紀錄片,「生活而已」。沒有多麼深刻的社會議題,也沒有刻意地想傳達一些信息,從開始至結尾,《四個春天》只是在描述陸家五口人的細緻生活。但「生活而已」又不足以說明《四個春天》的全部——《四個春天》所表現的生活都超過於平淡之上,每一個鏡頭都在傳遞導演心中的理想生活的全部面貌。
  • 《四個春天》細節動人 1500元預算紀錄片為何走紅
    那時,他僅僅拿著1500元的預算,開始漫長摸索:斷斷續續拍攝下,記錄了250個小時;每天剪輯16小時,剪輯了1年8個月……   但成品後,他鏡頭下的做香腸、採蕨菜、做鞋子等生活細節,顯得那麼悠然自得、詩意灑脫。他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詩意。如果有人被《四個春天》所感染,拿起相機、手機去更多地記錄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有一個人,我都覺得很成功了」。
  • 春天來了,與《生活萬歲》相比,中國人需要《四個春天》
    當晚,可以毫不誇張地告訴大家:我連續看了兩部國產紀錄片《生活萬歲》和《四個春天》,然後哭了一整夜。這兩部電影都反映了我們的真實生活,有許多感人的淚點。首先,《四個春天》是關於導演的父母和一對老年夫婦的日常生活,他們雖然是外地來的農村人,但很典型。老人老太太沒有大富大貴,他的日常生活是做飯,澆花,種菜,養魚,登山,吹二胡,吹長笛,唱歌,採摘野菜,上網,修理電器,過年期間,還有抽菸吃肉、寫字春聯、招待親戚、磕頭……他們的生活可能是之前大多數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 「票房」細膩的家庭紀錄片《四個春天》,口碑傳播力量有限
    而在北美,《大黃蜂》截至目前的票房僅為 8400 多萬美元,約合 5.8 億人民幣,同樣也是系列的新低。同為新片的《四個春天》則展現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另一種困境。一種此前從未在銀幕上出現過的電影類型,即使口碑再好,要讓普通觀眾走進電影院仍然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情。
  • 為何拍紀錄片《四個春天》?導演:留下生活印記
    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2日,電影《四個春天》在北京舉行「春光與家」首映禮活動。導演陸慶屹攜主創團隊現場分享影片背後的溫情時光。當天,影片榮譽出品人陳坤、宣傳主題曲演唱歌手陳楚生亦現身助陣,契合闔家觀影的主題。
  • 《四個春天》:一屋,兩人,三餐,四季
    《四個春天》海報《四個春天》是一部以真實家庭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對結婚50多年、恩愛俏皮的老夫婦詩意的退休生活。導演陸慶屹正是他倆的小兒子。陸慶屹曾是豆瓣紅人,他在豆瓣上的兩篇短文《我媽》《我爸》,以及相冊裡關於父母的記錄,被廣泛傳閱,許多讀者都羨慕他有這樣一對可愛恩愛的父母。
  • 《四個春天》:關於家庭的怕與愛,電影裡有最好的答案
    萬萬沒想到,2019年初的口碑電影不是此前被寄託了極高期待的《地球最後的夜晚》,而是另一部同樣以貴州為背景、據說成本僅1500元的紀錄片《四個春天》。這部紀錄片由導演陸慶屹用一部帶攝像功能的尼康D800相機拍攝,以他的父母為主角,講述了四個春天裡的家庭日常故事。
  • 《四個春天》:真實生活是最感人的,但光有感人還不夠
    而《四個春天》從內容選材、敘事技巧到結構框架,也都和《地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返璞歸真、清醒感人,成了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四個春天》劇照片名是「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也就如實地拍攝了自己所在的家庭一同度過的四個春節。挑選這個時間節點,用意也很明顯。春節象徵著團圓,對任何一個中國家庭來說都有著特別的含義。
  • 金馬獎提名紀錄片《四個春天》| 北漂導演跟拍父母20年的詩意之作
    紀錄片作品中,陸慶屹導演的《四個春天》提名「最佳紀錄片獎」。他跟拍了父母20年,從定格照片到動態影像,一家人的生活歷程被他「打包」成了一部詩意紀錄片《四個春天》呈現在觀眾眼前。此前該片也獲得了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獎」,豆瓣評分8.8,一水好評,陸慶屹的父母被網友親切稱為「別人家的父母」。
  • 《四個春天》口碑與票房雙收,紀錄片的春天來了?
    《四個春天》是導演陸慶屹的第一部紀錄片,以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為拍攝對象,記錄了家人在家鄉的日常生活。在外漂泊奮鬥的年輕人對這部紀錄片肯定深有感觸,一年之中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能夠回到家鄉陪伴父母親人,陸慶屹萌生了想要拍攝下父母生活的念頭。他們是平凡的父親母親,卻也是將生活過成了詩的詩人。
  • 今年最高分影片《四個春天》老媽看完就一句話
    《四個春天》海報。由陸慶屹導演的紀錄片《四個春天》於1月4日登陸全國院線,這部非科班出身的導演處女作在市場上沒有激起太大的浪花,截至發稿前,票房剛過700萬。不過該片收穫了極高的口碑,豆瓣評分高達8.9分,更有演員黃渤、趙薇、周冬雨、章宇等為該片站臺推薦。其實,影片在2018 年就獲得了第12 屆FIRST 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也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紀錄和最佳剪輯兩個獎項。
  • 四個春天:看哭無數人的家庭影像
    作為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的入圍影片,陸慶屺導演的紀錄片《四個春天》在西寧首映後引發熱議,看哭了不少影迷,在豆瓣上更是高達9.2分。熟悉陸慶屺導演的人都知道,六年前他曾在豆瓣上發表過兩篇日記《我爸》和《我媽》,感動不少讀者;如今,我們終於等到這部他為父母拍攝的紀錄片《四個春天》。
  • 如何拍出高分紀錄片? 《四個春天》導演:我只是記錄者
    原標題:如何拍出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導演: 我只是記錄者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8日電(任思雨 袁秀月)2019年的春天,一部紀錄片《四個春天》上映。陸慶屹花四年時間拍下自己的父母——相濡以沫50多年,他們多才多藝,樂知天命。因為對家庭生活樸實真摯的記錄,這部影片打動了很多人。
  • 如何拍出高分紀錄片?《四個春天》導演:我只是記錄者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8日電(任思雨 袁秀月)2019年的春天,一部紀錄片《四個春天》上映。陸慶屹花四年時間拍下自己的父母——相濡以沫50多年,他們多才多藝,樂知天命。因為對家庭生活樸實真摯的記錄,這部影片打動了很多人。
  • 《四個春天》影評:一部關於幸福、死亡、回憶、重生的四個春天
    2019年1月4日由陸慶屹導演的《四個春天》即將上市,自己很幸運於2018年12月23日看到了這部影片的超前點映版。這是一部一個兒子獻給自己父母的紀錄片,陸慶屹導演將自己2013年至2016年4年間在父母家拍攝的真實影像記錄搬上銀幕。
  • 除了《四個春天》,近十年的熱門國產紀錄片你看過幾部?
    希區柯克說:「故事片裡,導演是上帝,紀錄片裡,上帝是導演。」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綜合 1月4日,一舉斬獲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最佳紀錄片獎的《四個春天》上映。
  • 王紅衛剖析《四個春天》 展示別樣細膩真摯
    紀錄片《四個春天》也聚焦普通人的生活,但最大的不同是,不再聚焦於生活的艱辛,也不放大苦難,而是通過描繪貴州小城的一對老夫婦,幫助中國觀眾在院線電影中體察到「什麼是生活的儀式感。」  1月10日,《今日影評》特邀《四個春天》藝術顧問王紅衛,暢談如何從藝術上和功能上感受和剖析《四個春天》。
  • 《四個春天》觀後感:三位老人創造的奇蹟
    王瑞芸  我們現在的社會可以說是個屬於年輕人的社會,可沒想到過去的這一年打動我的卻是兩個老年人,那就是陸慶屹的處女作電影《四個春天》中的一對老人,就是陸導本人的父母。那是一個美國老人,叫羅迪(Sabato Rodia,1879-1965),也是個窮人,他的地位和處境甚至比《四個春天》裡的老人還要低一點,他是連字都不大識的,而《四個春天》中的兩位老人都是有文化的人,父親是物理教師,並酷愛音樂,能玩二十多種樂器;母親愛唱歌,是當地的民歌高手。  羅迪在14歲時,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一輩子就靠做泥瓦匠餬口為生。
  •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初探——以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為例
    本文從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入手,選取BBC的一些實例,進行選題視角分類、舉例總結,以期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進一步創作和發展找到可借鑑的經驗。③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最高層面上,紀錄片的美是藝術美。「因此紀錄片體現出的是藝術美的主要特性:它使生活中的美表現得更加強烈和純淨,並且浸透了創造者的主題情思。」④ 這兩種觀點一直是紀錄片審美特質的兩個方向,而個人認為這兩個方向應該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體現社會真實和體現審美本性應該互為辯證統一。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進行描述,認為紀錄片是「人類的生存之鏡」⑤。
  • 詩意的生活 溫柔而有力——專訪《四個春天》電影導演陸慶屹
    45歲的導演陸慶屹將鏡頭對準自己的家庭,歷時四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四個春天》,故事從 2013 年春天一直橫跨到 2016 年春天。導演以自己南方小城裡的父母為主角,用略顯「質樸」的鏡頭記錄下了時間在家庭中的流逝,緩緩雕刻出一個家庭近二十年的溫柔變遷,以及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流轉的時間、人生的得失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