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周多以前,「亞馬遜雨林火災」的話題在網絡上發酵,#Pray for Amazonas(為亞馬遜祈福)一度成為推特上全球最熱的標籤,很快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打開社交網絡,我們會發現,國內外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這場駭人聽聞的大火。
從上周開始,我在後臺也收到很多小夥伴的留言,問我為什麼不講講亞馬遜雨林,畢竟,它已經燒了三個星期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對地球生態環境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被火災摧毀,那承受打擊的將是全人類。
其實,我一開始就關注到這件事了,也一直在跟進它的後續報導,但遲遲沒有動筆和小夥伴們聊。
這主要是因為我注意到了一個詭異的情況:「亞馬遜雨林大火」最早的話題熱度,居然是在社交網絡上被炒起來的。
推特網友發文
而當時,國外的權威媒體卻只是寥寥幾筆帶過,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報導。
如果火災已經到了威脅全球生態的地步,這件事難道不值得一個頭版頭條?
更詭異的是,國內某些自媒體第一時間跟進了熱點,在沒有官方信息背書的情況下,不約而同使用了「震驚體」,從標題到內容都試圖渲染出一絲末日的氣息:
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從各個信息渠道查找了一下關於這場大火的新聞,以及有關亞馬遜雨林的資料,發現了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
首先,在自媒體和社交網絡上流傳的有關這次火災的圖片,基本上都是假的。
比如這張被很多人轉載的圖片,其實2007年就出現在網上了:
比如讓網友們見者傷心、聞者落淚的「猴媽媽抱著小猴子仰天哭泣」圖,其實拍攝於印度,是兩年前的照片:
比如被很多媒體拿來證明「亞馬遜雨林已經生靈塗炭」的兔子被燒焦圖,其實來自於一場加州大火:
全網都是鋪天蓋地的討論,卻沒啥實錘圖,那這場大火到底是不是真的?難道只是虛驚一場,或是造謠者的又一次狂歡?
根據後續媒體的跟進報導我們可以了解到,火災是確有其事——
我查看了多個環境監測網站,也的確都顯示了亞馬遜地區的火情:
不過,在我繼續查詢有關亞馬遜雨林的資料時,才發現這片雨林,每年都會起火。
特別是七月份後進入旱季,火災尤其高發。
根據巴西曆年火災警報的統計數據,境內每年五六萬起火災都很常見,特別嚴重的年份,甚至可能會發生十幾萬起。
而今年發生的火災警報數據跟往年相比,雖有波動卻也在平均範圍內,並沒有異常增高的情況。
紅色線代表今年火災警報數,灰色線為其他年份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明燒了三周卻不見報導」的現象會出現——每年幾萬起火災,要全都報導的話,報紙每天不用報導別的了,社交網絡的頭條別的明星團隊也買不起了。
火災,在亞馬遜雨林這個氣候覆雜多變的地方,是一個高頻事件。
整個旱季大火、小火不斷,基本是這邊滅了那邊又起,要說這場火已經燒了三個月,語義上也沒啥毛病。
不過這只是聽起來嚇人,畢竟亞馬遜雨林佔地550萬平方公裡,大到難以想像,這些火災就像是難免出現的磕磕碰碰,最終還是會被雨林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消化。
那麼,既然火災對亞馬遜雨林來說是個多發事件,為什麼偏偏這次引發了網絡熱議呢?
一方面是因為,這次的火勢確實很大,又趕上大風,濃煙飄到了千裡之外的聖保羅,引起了當地人的關注:
另一方面,是因為巴西現任總統博索納羅上任後,為了復甦國內經濟局面,放鬆環境法規,鼓勵國民砍伐森林、開發土地,導致雨林中的非法砍伐現象急劇增加。
對於博索納羅這種罔顧環境生態的舉動,多個國家早已發聲譴責,認為他的政策不負責任。
但博索納羅不為所動: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開發土地有利於國民經濟,聽我的,就這麼辦。
其他國家都很氣:亞馬遜雨林這種上天的饋贈,落到你們國家,你不好好保護就算了,居然還主動搞破壞?
我們可都在辛辛苦苦攢能量種樹,綠化沙漠,你卻對大森林又砍又燒的,這誰看了不氣。
於是最後,亞馬遜雨林飄出的濃煙加上各國對博索納羅的不滿,就這麼導致大火在雨林中和網絡上,一塊「燒」了起來。
根據現有的官方數據和權威報導,這次火災確實嚴重。
但亞馬遜的環境危機已經嚴重了很久了,不是三周,不是三個月,也不是三年,而是更久。
與其說這是一場舉世震驚的災難,不如說,是發生在亞馬遜的曠日持久的災難,終於被人們看到了。
說到這裡,我想給小夥伴們推薦一部紀錄片,也許看完之後,你會對發生在亞馬遜的一切有更具象化的認識——《亞馬遜的眼淚》。
這部紀錄片由韓國MBC電視臺拍攝,被譽為「韓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視紀錄片」。
製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亞馬遜雨林,記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日常,也目睹了人類貪婪對雨林生態系統日益嚴重的破壞。
通過鏡頭,影片給觀眾展現了一個與現代社會迥異的人類部落,探究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對我們來說有些陌生的制度習俗。
不過觀看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經常能看到一絲不掛的男女老少出現在鏡頭前。
部落裡的人們住在雨林深處,每天赤身裸體地外出捕獵採摘、唱歌跳舞,活得奔放而恣意。
他們與世無爭,安靜和諧地發展著屬於自己的文明。
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人類最原始的天性。
影片以旁觀者的身份,客觀地記錄著這一切,同時也記錄下了現代文明入侵對雨林的影響:生態環境被破壞,部落居民漸漸找不到食物。
平心而論,《亞馬遜的眼淚》並不悲傷,它更多地是講述一種原始部落的純粹生活。
但它也能讓人意識到:人類的活動,有可能威脅著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環,包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同類。也許這才是片名的真正含義。
而查找歷年新聞報導時,我們會發現,其實亞馬遜雨林一直在消失。
但這些新聞卻常常被人忽略。
就像此刻,同時發生在非洲等地的重大火災,話題熱度同樣很低。
可以說,是聖保羅濃煙、火災報警數量提升、博納索羅的奇葩政策等多方原因疊加,才讓這次的亞馬遜大火受到了廣泛關注。
但大火不僅僅是當地人毀林開荒、縱火燒林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也是重要成因。
換句話說,亞馬遜雨林的大火,和此時發生在全球各地的山林火災,與你我都息息相關。
它可能沒有部分報導中那麼慘絕人寰,但它的確是不斷惡化的環境,在給我們敲響警鐘。
然而,在這次事件中,很多最先跳出來的自媒體,使用假圖片、假數據、用誇張獵奇的描寫製造恐慌的做法,讓我覺得更為可悲。
身為信息傳播者,看到消息第一時間不去確認真偽、理智分析,給讀者呈現出事情原貌,而是抱著奪眼球搶流量的目的去擴大事態、煽動讀者情緒,完全喪失了媒體人應有的素養與姿態。
網友採信這樣的假數據後,自然會在情緒驅使下進一步傳播,比如之前有讀者在後臺問我:過火面積都達到巴西國土的50%了,怎麼可以輕描淡寫呢?
我當然無意輕描淡寫這場災難,但巴西一共854.74萬平方公裡,如果過火面積有50%,那就是400多萬平方公裡,怕是全世界人民全體出動,也搶救不過來了。
這是網友的錯嗎?還是那些誇大事實、煽動情緒的媒體的鍋呢?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不管因為什麼,總算有更多人關注到了森林生態與背後的環境問題。
目前,亞馬遜雨林的大火仍在燃燒,過火面積超過80萬公頃(即8000平方公裡,是巴西國土面積的千分之一),雖然沒有半個巴西那麼誇張,但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數字。巴西也已經派出救火隊伍,並開始接受國際援助力量。
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們,除了為亞馬遜雨林祈禱之外,其實還可以做到更多。
比如,從今天起養成節能低碳的生活習慣,從源頭上緩解亞馬遜雨林大火的危機。
別覺得這種小事太雞肋,做不做都無所謂——還記得蝴蝶效應嗎?亞馬遜雨林中的一隻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就能掀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人人每年都少用一個塑膠袋,少破壞或者多種植一株植物,誰知道會出現多大的奇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