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共建「一帶一路」穩步進入第八個年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客觀上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嚴峻挑戰,但同時也對實現「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帶來契機。在此特殊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出現一些新特點和新變化。
輿論壓力明顯上升
整體來看,近期國際輿論直接或間接涉及「一帶一路」時,各類負面觀點、悲觀情緒和唱衰聲音明顯增多。
疫情發生以來,不少西方乃至少數發展中國家的政要、媒體和專家學者等,將中國與病毒相關聯,破壞中國國家形象、外交形象、產品信譽。例如,美國《華爾街日報》以「中國是真正的亞州病夫」為題刊文,德國《明鏡》周刊在其封面上寫下「新型冠狀病毒中國製造」等字眼。近期多個民意調查顯示,美國公眾輿論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增多。3月17日,美國民調機構拉斯穆森發表調查報告顯示,在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方面,21%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敵人,10%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夥伴,61%介於二者之間。5月14日,澳大利亞羅伊研究所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69%的受訪者對中國在抗疫中的表現「沒好感」「不認同中國政治體制」。5月21日,皮尤發布民調顯示,僅3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抗疫經驗值得學習。不僅如此,少數非洲國家也對中國頗有微詞。例如,4月下旬,肯亞、奈及利亞等國家部分媒體發表了涉中國形象的歪曲報導,影響了非洲民眾對中國形象的好感度。中國國家形象受到的階段性衝擊,也自然影響到了外界對「一帶一路」在建項目和在外中國企業的美譽度。
年初以來,受疫情影響,國際輿論中的涉華負面論調花樣百出。2月,有媒體將疫情描繪為「中國版車諾比事件」。3月中下旬至4月初,西方媒體針對中國的指責鋪天蓋地,如「中國病毒源頭論」「中國延誤論」「中國不透明論」「中國轉移責任論」「中國欺騙論」等。當中國國內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效,力所能及地開展國際抗疫援助時,不少歐洲人給中國貼上了「口罩外交」「宣傳外交」等標籤,甚至借個案炒作「中國援助物資低劣論」。西方國家藉助自己的傳播優勢和話語權優勢,在全球散布不實言論,惡化中國的輿論氛圍。特別是在中美競爭加劇的特殊背景下,中西方之間的輿論戰、經濟戰、貿易戰、科技戰相互交織。受此影響,「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南亞以及中東歐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美和中歐關係的牽制和影響。
作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代表性公共產品,「一帶一路」越來越受到國際輿論關注。與疫情的蔓延趨勢相似,外界直接對「一帶一路」的擔憂逐漸增多,涉及勞動力短缺、海外投資減少、項目收縮或取消、借貸速度放緩等話題。還有外媒直接發出「項目停滯」「進展受挫」等唱衰聲音,認為「一帶一路」正在失去吸引力。《紐約時報》等媒體甚至炮製「『一帶一路』流行病」等論調,進行汙名化攻擊。還有不少媒體聚焦個別重點項目,認為在當前經濟危機下,很多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受到質疑,原本可以成為「成功故事」的項目正在被困擾。
深層動力依然強勁
在看到嚴峻挑戰的同時,我們更不能忽視國際輿論中的積極因素。越是在困難時刻,正面聲音和樂觀情緒更顯珍貴。特別是在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以及非洲等共建國家和地區,他們對「一帶一路」合作仍顯示出較高的支持度。
一是對當下的「一帶一路」建設信心不減。正如英國阿西佩爾諮詢公司創始人克裡斯蒂安·勒米埃在香港亞洲時報網站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儘管存有某些挑戰,「一帶一路」倡議仍然令所有地區競爭對手黯然失色。坦尚尼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莫西也認為,疫情帶來的影響是短期的,一些港口、鐵路等大型基建項目在短時間暫停後將會繼續實施,從而促進經濟復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尚比亞工商業協會前主席麥可·尼倫達說,「一帶一路」前景光明,因為它是經濟全球化的體現,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中東經濟網刊文指出,「中國加快復工復產,同時帶動海外『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有序開展,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塞爾維亞政府秘書長助理尼科利奇表示,中國專家分享經驗,讓我們看到,全球化還有另一種形式,「一帶一路」倡議和「17+1」合作機制,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合作,也是困難時期的命運與共。
二是對後疫情時期的「一帶一路」期待值提升。被譽為「金磚之父」的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吉姆·奧尼爾勳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本次病毒危機之後,什麼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可能就是『一帶一路』倡議,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中國邀請其他國家一起加入共同打造這一倡議的原因,因為它將會極大促進國際貿易發展。我相信這很快會成為現實。」沙特《阿拉伯新聞報》刊文認為,隨著全球經濟衰退的到來,全球化讓位給區域化,新的區域集團將因此形成。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中國與東南亞、中亞、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和海灣地區國家結成更緊密的貿易聯盟。「一帶一路」倡議將在後疫情時期獲得更多牽引力。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拉希德·阿利莫夫撰文稱,中國經濟在一段時間放緩之後已重新提速,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強引擎。這樣的發展預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如期落實「一帶一路」的所有投資項目。《雅加達郵報》集團主席瓦南迪在接受採訪時說:「相信疫情之後,全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三是對化解「一帶一路」困難提出中肯建議。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前政要和專家學者、媒體界、工商界人士直面問題,並提出了務實建議。坦尚尼亞前總理米增戈·平達表示,建議中國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框架下創設「一帶一路」國際衛生合作分論壇,推動共建國家加強「一帶一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伊朗前副總統哈桑·加福裡法爾德說:「我們要攜手合作,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儘量降低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我們要加強政策協調,利用現有國際機制保護人民的利益。」義大利新絲路促進會會長弗朗切斯科·馬林焦表示:「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正當其時。病毒沒有國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面臨嚴峻挑戰,加強這些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是提升全球公共衛生體系韌性的關鍵。」
四是重點項目穩步推進為共建注入強心劑。在疫情的特殊時刻,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同努力,在做好疫情聯防聯控的同時,不斷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總體進展平穩,並取得階段性突破。例如,雅萬高鐵項目是中國印尼戰略對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3月12日,印尼雅萬高鐵5號隧道正式貫通,標誌著雅萬高鐵建設取得又一重要階段性進展。中歐班列1-4月開行數和發貨量同比上升24%和27%,累計運送近8000噸抗疫物資,成為歐亞大陸之間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路」。中老鐵路是泛亞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互聯互通工程。4月19日,玉磨鐵路2號隧道順利全線貫通,這是中老鐵路玉磨段全面復工以來該項目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4月20日,中國華大集團受塞爾維亞委託建設的貝爾格勒、尼什兩座「火眼」病毒檢測實驗室項目已成功落地。至此,塞爾維亞每日的病毒檢測能力至少提高了3000份。而且,從籤署共建實驗室到最終的實驗室落地僅僅用了12天的時間,完美展示了中國基建的實力。據民意調查顯示,塞爾維亞民眾對華好感度高達98%。5月4日,波赫塞族共和國電力公司及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在特雷比涅市舉行達巴爾水電站項目籤約儀式。項目是雙方合作又一成果,也是全球化時代利益交融的最好佐證。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主流媒體也及時報導了當地主要項目的進展情況。比如,巴基斯坦《每日時報》刊登社論稱,中巴經濟走廊第二階段建設持續推進,4萬名巴基斯坦工人和7000名中國工人在各建設項目上盡職盡責,所有項目都沒有因為疫情暫停,而是在繼續建設中。斯裡蘭卡國家電視臺報導稱,中國交建集團港口城項目公司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推動復工復產,這體現了中國企業的擔當。尼日《薩赫勒報》刊文表示,中油國際西非公司尼日項目公司在疫情期間克服困難開展生產,保證尼日石油供給,為當地社會生活正常運行作出貢獻。南非主流媒體《普利托利亞新聞報》記者在海信南非工業園實地採訪後認為,園區防疫措施及時有效,工作秩序井然,做到了防疫生產兩不誤。
不僅如此,在受疫情影響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中國企業還充分調動各類資源,承擔起抗疫責任:中建五局和長沙仁和醫院派遣的聯合醫療隊攜帶醫療物資馳援阿爾及利亞;中國鐵建向奈及利亞派遣防疫工作組,為1600名中方員工和1萬多名當地員工提供防控指導,與尼方醫療團隊分享防疫經驗;中鐵一局援建的塞內加爾婦幼醫院擁有84張床位和3間手術室,被塞方指定為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目前已收治多名當地患者等等。
提質增效大有可為
有理由相信,無論外部環境發生如何變化,「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會倒退,「一帶一路」日益發揮更大作用、產生更大效果的趨勢不會逆轉。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相關國家領導人溝通時,多次表達對共建「一帶一路」的信心和決心。例如,同印尼總統佐科通電話時表示,實施好雅萬高鐵等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為兩國人民創造更多福祉;在同阿聯阿布達比王儲穆罕默德通電話時表示,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深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投資、產能等各領域務實合作;在同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會談時表示,鞏固政治互信,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在同巴基斯坦總統阿爾維會談時表示,把中巴經濟走廊打造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工程;在同葡萄牙總統德索薩通電話時表示,希望疫情過後,雙方深化各領域合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探索公共衛生等領域三方合作;在同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通電話時表示,在攜手抗擊疫情的同時,靈活推進兩國全方位合作,確保雙方商定的「一帶一路」項目順利實施;在同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通電話時表示,雙方應該鞏固中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深化共建「一帶一路」。
我們看到,在此次共同抗疫中,「一帶一路」朋友圈的支持尤顯溫暖:緬甸提供大米,斯裡蘭卡提供紅茶,蒙古國捐贈3萬隻羊,巴基斯坦拿出全國醫院庫存口罩。我們也看到了「一帶一路」朋友圈中的「逆行者們」:柬埔寨首相洪森、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塞爾維亞第一副總理兼外長達契奇……他們在特殊時期訪問中國,表達與中國攜手抗疫的決心。我們還看到了「一帶一路」朋友圈中的「超級鼓勁者們」:印尼總統佐科、智利總統皮涅拉、哈薩克斯坦總統託卡耶夫、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英國首相詹森……他們以高層通話等多種形式表達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意願。
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特別是國際貿易和投資受到史無前例的影響,但即便是在這種嚴峻環境下,共建「一帶一路」的相關數據依然鼓舞人心。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4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計進出口2.76萬億元,增長0.9%。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逆勢增長,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2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7%。正因如此,有學者認為,全球化的趨勢沒有改變,但會出現很多新的特點,而「一帶一路」就是實現新型全球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中外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為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開闢了新的合作空間。
「風物長宜放眼量」。共建「一帶一路」不限於一時一事,而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後疫情時期,「一帶一路」難免還會面臨很多「成長中的煩惱」,但也同樣會有很多新的契機。「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只有堅定地從這次疫情陰霾中成功突圍,「一帶一路」的可持續性和高質量發展才能得到更好檢驗,也才能行穩致遠、生生不息。
(作者:孫敬鑫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傳播中心主任)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孫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