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今天,很多家長應該會百感交加:家裡的寶貝高考了。
高考,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嶺。
孩子高考、被大學錄取後,就要「離巢」了。
另外,今年也比較特別:因為疫情原因,和最近十多年相比,高考推遲了一個月,從六月開考,變成了七月開考,和很多家長當年參加高考的時間一樣。
人生中,「昨日重現」的機會畢竟不多。
高考時間的意義,其實還不止於此。借著這個機會,已閱君今天要來聊聊高考時間怎麼來的,中間又經歷了哪些變化。
沒統一高考時間的日子,並不美好
中國曾經有過「有高考,但沒有統一高考時間」。
這段時間很長,從1905年開始。這一年,科舉制度被廢除,迎來了現代高考制度。
但那時候的高考,和現在很不同。
各個學校自己出考題,高中畢業想讀大學,直接去想要就讀的那所大學報名、參加考試。
各學校自由安排入學考試的時間。像1931年有的大學入學考試時間安排在7月份的6日到8日,而南開大學的入學考試時間卻安排在7月下旬。自然也就沒有了統一的高考時間。
簡單來說,就是「高校單獨招生,學生四處趕考。」
這種高考制度下,傳出很多佳話:
1929年,錢鍾書參加清華大學的入學考試,數學只考了15分,但因為他的國學和英文實在太好,還是被錄取了。
1922年,有個叫盧冀野的學生考東南大學,數學更差,吃了個鴨蛋,但因他國文是滿分,結果被破格錄取。
現在還有些人覺得這種辦法不錯。
但這點不能忘記:它們僅僅是佳話,佳話不是常態。
這種制度有個致命的問題:當時上大學,相當費錢。
光參加高考,就相當昂貴:考試前,要先繳一筆報名費,1930年考北京大學的報名費是3塊銀元,就這還算是便宜的,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報名費還要更貴。
如果考不上,這筆錢是不會退的。
報考一次,就被錄取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當時的考生,通常要報考三到五所大學,光報名費就要二十多塊銀元。
考試還要趕到學校所在的城市,又要花一筆車旅費、住宿費。
考上了,學費更是不便宜:一年約一百多塊銀元。
當時大多數窮人家庭的月收入可能只有三五塊銀元,飯都吃不飽,連趕考、報名的費用都付不起,更不用說還要湊送孩子上大學的學費了。窮人的孩子,很難有上大學的機會。
對當時的人們,尤其是窮人家庭出身的考生來說,「有高考,但沒有統一高考時間」並不是一種公平的制度。
問題就來了:普通人家的孩子,怎樣也能上得起大學?
高考時間確定,意義很大
這就要從新中國成立說起了。
1949年,因為解放戰爭還在進行,當年高校入學考試還是沿襲過去單獨招生的方式。
但到了1950年,就開始變了: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
1951年,範圍擴大:以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統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首次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這就是現在的高考模式。
1952年高考時間是8月15、16、17日3天。
有統一高考時間,意義很大,因為考生可以省下這幾筆錢:每考一次、就要出一筆的報名費,為四處「趕考」而花掉的車旅費、住宿費、餐費。
另外,當時上大學,學費不再昂貴,還能得到各種補助。
這就等於向普通人家的孩子敞開了大學大門。
至於高考時間,卻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以每年的7月15至17日居多。
比如說,1964年的高考開始日期,就在當年的7月15日。
這個7月,和很多考生家長當年參加過7月7、8、9的三天的高考,沒有關係,因為1966年到1977 年,高考被廢除,高校也停止了招生。
1977年恢復高考。
1977年的這次高考,相當特別:它不是全國統一考試,而是由各省單獨命題、組織考試,也沒有個全國統一的考試時間,各省高考從11月28日開始,到12月25日結束。
唯一一次在冬季高考。
▍1977年《浙江日報》關於恢復高考的相關報導
1978年的高考是全國統考,高考時間在7月20日至22日。
還是和很多人熟悉的7月7、8、9三天高考不一樣。
全國統一高考時間確定為每年7月7日至9日,從1979年開始,之後一直到2002年。
那麼,既然已經確定了在7月高考,為什麼後來要往前移一個月,改成6月高考呢?
6月高考,見證社會進步
這和一個字有關。
什麼字呢?熱。
看1964年《浙江日報》關於杭州市高考的報導,這篇文章的大意是:杭州市一九六四年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從當年7月15日起舉行。三千多名考生在杭州六個考場應試了語文和政治常識兩個科目。
這篇報導裡有這麼一句話:「杭州市連日來天氣酷熱,各考場非常重視考生的健康和生活,認真做好試場的防暑降溫工作……各個試場都準備了大量的涼開水和人丹、十滴水、清涼油等防暑藥品。」
▍1964年關於杭州市高考的報導,中間多次提到「熱」
不但考生熱,考完後閱卷老師也覺得熱。
1979年7月24日的《浙江日報》登了這麼一篇文章:《高考評卷新事多》,裡面有這麼一句話:「閱卷教師,其中有不少年過花甲的老教授,都冒著酷暑,夜以繼日地抓緊工作。」
這和氣候有關:7月,全國多數地區進入高溫或雨季,這種氣候下考試,給考生高考的發揮帶來了障礙。考生們那麼多年辛勤苦讀,如果因為氣候影響了成績,自然會叫人不舍。
很多考生,還有家長紛紛向相關部門反映。
在7月高考的麻煩,還不止這些。
高校從1999年開始了擴招,隨著招生數量的增加,招生工作量也在加大,有的學校一直拖到10月國慶長假後才能開學,很難安排教學計劃。
很多關於介紹高考為何改期的文章中,都提到了這些原因。
從2001年起,人們就開始討論高考提前一個月,改期到6月的事。
▍高考時間從7月改到6月前,曾做過很多解釋說明工作。這是當時的《錢江晚報》版面截圖
2002年初,就宣布2003年高考提前一個月,為每年的6月7、8、9三天。
在當年,它是件大事。
提前一年多宣布,是為了大家儘量有個心理準備。
比如說,2002年7月10日晚上,當年高考剛結束不久,杭州一些學校就提前召開了新高三家長會,而在之前,新高三家長會在9月初進行。
這方面前期工作做得好,很多人已經忘記了2003年高考是第一次在6月高考。
但這次高考,還是讓當年的考生終身難忘,原因出在其他方面:當年的數學試卷太難了。
當年很多「學霸」看到試卷,據說都是一臉懵,150分的卷子能考90分,已經很不錯了。甚至不少考生一出考場就哭了。
2003年高考讓一個人出了名:葛軍。
此後很多年,每當高考數學試題比較難,人們就會猜是他出的試卷。甚至到了16年之後的2019年,葛軍還在發文澄清:沒出2003年的數學試卷。
雖說有這麼一個插曲,但6月高考這個決定,相當人性化,從此之後考生不必在要麼烈日炎炎,要麼在潮溼悶熱的梅雨季節中高考。
連6月的考試日期,也被諧音為「錄取吧」。
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今年受疫情影響,時隔18年,高考重回7月。今年高考,註定將成為考生們獨特的人生記憶:和父母一樣,他們是7月參加高考的!
作為曾在7月參加過高考的過來人,已閱君祝每一位考生都能考出個好成績,祝高考順利,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