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更大的戰略角度看,luckin coffee成為了順豐和神州構建即時物流能力的磨刀石;即時物流是新商業的基礎設施,美團從外賣切入打車,滴滴從打車切入外賣,看起來兩者殺得眼紅,實際上兩者打架,很可能最終受損的是神州、順豐。
文/黃淵普
有人說luckin coffee是to VC的打法,這樣的說法肯定不客觀。不過可以確定的是,luckin coffee需要融資,在接下來不短的時期內,luckin註定需要不斷燒錢。
luckin coffee一上來就高舉高打,舉起反星巴克的大旗。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可以獲得足夠的名,融資上也好說故事。但實際上,luckin coffee要做大,其邏輯建立在:不是搶奪星巴克的用戶,而是讓原先不怎么喝咖啡的人愛上喝咖啡。
前者是存量,存量之爭必然是紅海廝殺,無論從各方面來說luckin並不佔優。體驗過luckin的人,普遍的感覺是luckin在口味上沒有特別之處,大多是被廣告所吸引。客觀來說,luckin和星巴克相比,普通用戶並沒那麼關心口味。至於luckin便宜幾塊錢,可以送上門,對於搶星巴克的存量用戶,實在激勵不夠。
luckin coffee的藍海是搶新增用戶。從各方面數據來看,中國的咖啡用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再擴大兩倍三倍的用戶、五倍十倍的市場,是絕對有可能的。在搶藍海用戶上,luckin和星巴克這樣的巨頭相比,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
2017年12月13日,「2017億歐創新者年會上」,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提到一個有意思的事實:當2013年美團做外賣時,整個傳統外賣市場才10萬單。如果美團外賣做的是搶存量市場,那想像空間必然有限;用王慧文的話說,美團外賣實際上做的不是外賣的網際網路化,而做的就是外賣行業。如今,外賣行業由10萬單每天做到了如今的數千萬單每天。
同理,如果luckin做的是「咖啡的網際網路化或外賣化」,即便現在的咖啡市場相比2013年的傳統外賣市場要大很多,但想像空間顯然會有限。如果是基於增量市場的邏輯,現在Lukin咖啡的很多做法,長遠看來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luckin coffee給外界傳遞的信息是它未必是好咖啡,但它很會營銷,很多人最想學的也是luckin的營銷。實際上,推崇定位理論的luckin操盤團隊,卻給了自己一個模糊的定位。當年,神州(和luckin團隊基本一樣)「Beat U」的廣告,用安全區隔其它同行,在市場進入紅海市場時,是可取的。但「這一杯,誰不愛」的廣告,顯然就差了很多。
對打星巴克,好處是可以獲得足夠關注,但是做得不夠好。luckin現在的產品,和星巴克相比,連「Better」(更好)都沒達到,離「Different」(不同)或「Change」(改變)就更遙遠了。誰都想表達類似蘋果「1984」的那種挑戰老大哥精神,但是如果沒達到足夠的「Change」(改變),最好採取另外的策略。否則,培育的新增用戶,反而很快轉身為星巴克做了嫁衣。
以低價作為切入點,在咖啡這種「親社交品類」,天然存在一個悖論:親社交的商品,滿足用戶的認可、虛榮的需求,價格低很多時候起到反作用。舉個例子:你在辦公室收到了luckin coffee,你的朋友收到了星巴克的咖啡(當然,星巴克也不高端),你的朋友可能更有面子。
小米當年以「年輕人的第一臺智慧型手機」、「年輕人的第一臺智能電視」為口號,同時配合低價,讓很多經濟實力稍差的人第一次擁有了智慧型手機和智能電視,雖然後來不少小米用戶經濟實力好一些後成為了華為和蘋果用戶,中間也遇到過瓶頸,但小米自身也往高價高質發展,到現在做得不錯。小米的「第一臺」的打法,依然值得luckin coffee借鑑和學習。
刨去定位和營銷,luckin coffee需要深度挖掘的是:相比傳統的咖啡市場,luckin coffee的價值提升點到底是什麼?快速、準時配送,這個放在5年前,價值量非常大,放在今天幾乎已經是標配;而且,這個基礎能力並不是luckin coffee的。luckin coffee能不能賺到錢不好說,與其合作,提供快速、準時配送服務的順豐肯定是贏家。
可能從更大的戰略角度看,luckin coffee成為了順豐和神州構建即時物流能力的磨刀石;即時物流是新商業的基礎設施,美團從外賣切入打車,滴滴從打車切入外賣,看起來兩者殺得眼紅,實際上美團和滴滴打架,很可能最終受損的是神州、順豐。從這一點上看,luckin coffee前臺看是錢治亞,後臺看是陸正耀。
要麼定義新的品類,要麼定義新的方式。目前來看,luckin coffee是後者。用新的方式,去切新的用戶。圍繞著這兩點,新的方式上luckin coffee的組合是「分級點位鋪設+線上線下聯動獲客+快速準時配送」,這一套組合的成本及帶來的用戶體驗,是否比傳統的星巴克更高,還真不好說。畢竟,星巴克的議價權極大,成本上並不處在劣勢。線上獲客,未必比線下獲客便宜。或者說,營銷終歸是「技」,產品和價值才是「道」。
去切新的用戶,這一點是luckin coffee需要重點思考的。二三線城市反攻一線城市,還是一線城市下沉二三線城市,這個戰略選擇並不容易。以往的團購和外賣市場,都是在一線城市含淚虧損立逼格,在二三線城市賺錢決勝負。luckin需要問一下,當星巴克在上海已經有了600多家門店,是否值得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與星巴克進行巷戰肉搏?
無論長期看好還是看衰,必須要承認的是:luckin的整體能力不錯,引發了廣泛討論;公司的估值肯定一路上漲,有望很快成為準獨角獸。luckin融資完成後,應該要樂見,甚至引導扶持批追隨者,一起去培育和開拓增量市場。只有這樣,luckin才能有機會真正成為星巴克這個老大哥的對手。
最後送兩個建議,一是luckin coffee,把「coffee」去掉,只留luckin,遲早要去掉,不如早點去掉;二是,把luckin的中文翻譯「瑞幸」改掉,至於換成什麼都可以,應該沒有比「瑞幸」更差的了。
2016-2017年,中國AI創業投資領域很瘋狂,2017年億歐網就採訪報導了300多家人工智慧創業創新公司,億歐視也拍攝了「人工智慧創業30人」、「人工智慧投資20人」。
如果說在過去人工智慧公司拼科學家和論文數量,到了2018年,缺少商業應用能力的人工智慧公司將越來越難。基於這樣的思考,億歐發布了多份人工智慧落地產業的研究報告。
8大領域30份報告限時免費領取
內含14份人工智慧領域研究報告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讚同或支持;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