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工資了。」
「範仕琴,186元。」
「韋正局,202元。」
…….
薄霧繞山間,春回暖大地。在興仁市巴鈴鎮營盤山上的富益茶園基地,人頭湧動,籤字、按手印、發放工資正井然有序的進行中著,現場一片繁忙。
「我領了200多。」
「我有100多。」
領到工資,王光蓮採茶速度更快了。一大早和村裡幾個人一起從屯腳出發,沿著蜿蜒盤山路,開車四十分鐘,趕到茶葉基地開始採茶。「我在這裡摘了有十幾天了,有時候有十五六斤,有時候有十七八斤,每一天的收入有100多以上。」
「明前茶,貴如金,手要輕。」都說茶葉「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便是草」,富益茶園搶抓農時,採摘清明節前鮮嫩春茶。在萬畝有機「營龍茶」 基地,漫山茶葉為山頭換了綠裝,一個個採茶工人挎著竹簍,在翠綠的茶園間穿行,手指飛揚間,一片片翠芽落入竹簍。為了抓緊時間採摘清明節前鮮嫩春茶,茶園正加派人手採摘茶葉。
富益茶園基地所在的營盤山位於巴鈴鎮與屯腳鎮交界處,海拔在1200—168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5.2度,年平均降水量1315.3毫米,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有益元素含量豐富、獨特,具黃壤酸性,適宜於茶葉產業發展,每年茶葉採摘時間達280天以上。家住巴鈴鎮百卡村下送瓦組的黃廷翠,從2017年開始,每逢茶葉採摘季節都在基地裡採摘茶葉。「我們在這裡跟著做摘春茶和夏茶,做下來一個月有3000多塊錢,半年有1萬多塊錢還是可以的。」
「我們是從3月8號開始生產的到現在為止,已經生產幹茶8000斤左右,每天茶青採摘量最多的時候有2000斤左右,最少的也有八九百斤。」在黔仁茶基地,負責人楊必金向記者介紹了目前茶葉採收情況。
「這些採收的茶葉要第一時間運往茶廠進行加工,經過涼青、雜青、回潮、揉捻等工藝。才形成成品茶。」 楊必金告訴記者。在生產車間,鮮嫩的茶青擺放在入口處攤青,迎面撲出一股股清新的茶芬香,未飲卻是沁人心肺。機器不斷發出「轟隆轟隆」的運作聲,鮮嫩的茶業經過加工後變成幹茶。基地茶葉加工正由手工轉向機械化,特別是小型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茶葉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準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除了產量,基地為拓展銷售渠道,探索電子商務和實體銷售兩種渠道,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在線上實現「黔茶出山」,另一方面採取「黔茶仁品牌+戰略合作」的方式,完善實體銷售網絡,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目前,黔仁茶基地建設受益農戶達到6141戶, 25530人,其中;貧困戶1944戶,貧困人口8062人。
據了解,富益茶園「營龍茶」基地種植有1.3萬餘畝茶葉,主要種植有黔茶1號、黔茶8號、鐵觀音、烏龍等品種。今年春茶一開採,基地茶青便訂單不斷,為新的一年打下好基礎。
「現在我們主要生產中高端茶,主要採摘一芽一葉和獨芽為主,銷往北京、山東、福建、浙江等地,截至目前,我們銷售出去的茶葉也有4000多斤了,現在依然在按著接到的訂單生產。」 楊必金告訴記者。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段源興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