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海馬」於今日12時40分在廣東境內登陸。受其影響,我市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
據市氣象臺今日13時發布的颱風緊急警報:今年第22號颱風「海馬」(強颱風級)的中心已於今天(21日)中午12點40分前後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鮜門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登陸後,「海馬」將轉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快速減弱,22日進入江西境內後,減弱為熱帶低壓。
受其影響,預計我市沿海海面21日轉東南風並逐漸增強至7~8級陣風9級,22日偏南風6~7級陣風8級,夜裡起偏南風7~8級陣風9級;21~22日,我市有明顯降水過程,將有暴雨到大暴雨,個別特大暴雨。23日「海馬」與南下冷空氣共同影響,仍有明顯降水;23日到24日上午沿海海面有8~10級大風過程,其中22日下午起沿海平原和高山地區有5~7級大風。
市防指自10月20日16時30分起
將防颱風應急響應等級提升為Ⅲ級
截至今天上午11時,溫州市區、瑞安、平陽、洞頭、蒼南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溫州市區、永嘉、樂清、泰順等地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文成、蒼南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瑞安、平陽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
根據氣象部門報告,受颱風「海馬」和冷空氣影響,我市後續仍有強降雨,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受颱風外圍東南急流影響,降雨主要集中在21日傍晚到夜裡,小時最大雨強可達40~60毫米;西部和南部過程雨量50~120毫米,個別200毫米以上;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區40~100毫米,個別150毫米以上;東部部分地區30~60毫米。
第二階段主要受冷空氣和颱風殘留雲系共同影響,降雨主要集中在22日夜裡~23日上午,小時最大雨強可達40~60毫米;北部和西部過程雨量50~100毫米,個別150毫米以上;東部40~70毫米。
由於中午前後颱風就將登陸,且22日白天可能出現降雨空檔期,各地各部門極易產生麻痺鬆懈思想,給防禦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為此,各地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繼續保持高度警惕,切實做好22號颱風各項防禦工作,特別是要落實防範強降雨的各項措施,確保安全。
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孫林海預計,拉尼娜將繼續發展,12月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溫繼續維持偏高狀態, 11月將有3~4個颱風生成,可能有1個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需高度關注防臺工作,做好防禦準備。
去年11月以來Niño3.4區海溫距平逐周演變
(海溫偏低0.5℃為拉尼娜狀態)
與夏天生成的颱風相比,秋季颱風移動路徑偏南,強度相對較強,易與北方南下冷空氣相結合,形成颱風倒槽,給颱風北部地區帶來極強的風雨影響,災害損失更為嚴重。
在市民的認知中,七八九月份是颱風生成的旺季,10月之後形成的颱風相對較少,而像「海馬」這樣形成於10月中下旬更是少之又少。不少市民提出疑惑:「海馬」是影響溫州最「遲」的颱風嗎?
答案當然不是,市氣象臺透露,在溫州颱風歷史上,有個叫做「南瑪都」的颱風,形成於2004年12月1日,於12月4日登陸臺灣島南部(最大風力9級,熱帶風暴級),給溫州帶來風雨影響。
那麼為什麼冬天也會形成颱風呢?據悉,颱風形成要有3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能源——海水溫度在26℃~27℃以上,而冬季西太平洋海水溫度普遍低於26.5℃;二是合適的環境——熱帶輻合帶;三是地球自傳偏向力。其中第三點,各個季節都同樣具備,其他兩個條件則有顯著的差別。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12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有1.3個颱風生成。
另外,據市氣象臺數據統計,我市颱風影響最早在5月,為2006年5月18日登陸廣東東部的颱風「珍珠」。
來源:市防汛防旱指揮部、中央氣象臺、市氣象臺、中國氣象愛好者、溫州晚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