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在組織的安排部署下,我帶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來到下江鎮貧困村之一的擺仰村,任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 從地圖上看,擺仰村離下江鎮鎮區並不遠,但是隔著一條河。 曾經,因為沒有橋,它變成了下江鎮最遠的村,極大阻礙了群眾出行以及務工就業,這也是讓貧困「寄生」在這個村莊的重要原因。
渡河入村
曾經,因為住房透風漏雨、人畜混居,吃飯時總能聞到圈舍傳來的臭味,東西雜物隨處可見,極個別農戶的住房甚至經不起地質災害和強降雨的「考驗」。 曾經,因為太多的原因,讓這個村與「貧困」如影隨形。 乘著一葉扁舟,渡過修長的孫覽河,心懷幹事創業的激情,我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駐村生涯。 入村後,我和村幹入戶走訪,了解群眾之所思,傾聽群眾之所盼,並立志通過實際行動將之解決。
房屋整治後擺仰村貌
基礎設置不完善,那就找資源、找資金,帶頭幹。我整合定點幫扶、財政資金、社會扶持等各方資源,搶抓機遇,爭取一事一議項目,到縣建設局、交通局、縣農業局協調水泥共60噸,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起了「組組通」、串戶路、垃圾焚燒爐和文化娛樂活動場地等。 經濟收入水平不高,那就找產業、抓就業、率隊幹。經過多次調研,我們結合本村有傳統養殖習慣的實際,爭取到財政扶貧發展項目黑毛豬、林下養雞、稻魚鴨、螺絲、山羊養殖等項目。 群眾思想相對守舊,那就再溝通、再宣傳,親自幹。大力開展「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精準扶貧,不養懶人」等思想動員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帶領黨員幹部外出參觀學習,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如今,擺仰村完全變了樣兒。 大橋連接著村莊,出行到鎮上只需要十多分鐘,極大了增強了群眾的務工意願,如今人均年收入可達1.2萬元,許多務工回家的年輕人都買了小車。 住房也發生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依託住房保障政策,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一一建起。
陸再香書記帶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串戶路、衛生室、籃球場、停車場、路燈等基礎設施的修建,給群眾提供以前難以想像的便利。 《我和我的祖國》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也是我駐村期間夜深人靜時,經常獨自哼唱的一首歌,它提醒著我,每當遇到難題時,黨和國家都會是我最堅強的後盾,是我最有力的依靠。作為千千萬萬駐村第一書記中的一員,我要用行動做到「黨的信任不辜,黨的厚望不負」。 【人物小傳】 陸再香,女,侗族,1974年10月出生於貴州從江,大學學歷。1994年8月參加工作,任從江縣雍裡鄉政府辦事員;1995年8月至2001年12月先後任從江縣秀塘壯族鄉政府辦事員、婦聯主席、黨委副書記;2001年12至2017年8月任從江縣洛香鎮政府黨委委員、副鎮長、副主任科員;2017年8月至今任從江縣婦女聯合會副主任科員,2018年4月派駐從江縣下江鎮擺仰村任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