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天文館主體建築大懸挑支撐結構卸載,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天文館已初具規模,預計將在2020年建成開放。
上海天文館選址位於浦東新區臨港新城臨港大道與環湖北三路口,距離軌道交通16號線滴水湖站約700米,總用地面積5860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164平方米,包括一幢主體建築,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築,土建投資約5.28億元人民幣。
上海天文館建築方案由美國意艾德建築事務所和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院組成的聯合體設計。
設計體現了「天體」及「軌道運動」的概念。主體建築三個明顯的圓形構成「三體」結構;橢圓形的建築形態構成天體運行軌道,與三個天體一同詮釋了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暗示著「萬有引力」這一塑造宇宙今日之面貌的神奇自然力。
主建築外的景觀區域設計了4條非同心圓的步道,從主建築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徵星系的旋臂。主體建築暗藏玄機,「圓洞天窗」、「倒置穹頂」、「球幕光環」等特色設計令建築本身成為一臺天文儀器。
天文館工程建設中將採用全生命周期BIM 示範應用、雨水回收利用及生態淨化處理、太陽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導光管系統、地源熱泵等技術,建設一座節能、智慧、生態建築。
上海天文館的展示主題為「連接人和宇宙」,將從「欣賞和體驗」、「學習和思考」、「理解和感悟」三個層次,充分展現宇宙的「大歷史+大結構」。
根據建築特點,主展區被安排在螺旋形的主建築的主體中,而在其他區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華問天」、「行星樂園」兒童展區、「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
上海天文館具有教育、研究、收藏、展示、交互等基本功能,以「塑造完整的宇宙觀」為願景,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為使命,將通過精彩的展示體驗和豐富的教育活動,幫助觀眾完整、清晰、準確地建立起對宇宙的總體認識,鼓勵人們感受星空、分享發現、理解宇宙、思索未來。
根據天體運動規則,該設計理念演變自軌道運動模式。
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天象廳球體共同組成了新天文館的主體部分,同時也充當天文儀器,追蹤日月星辰運動軌跡,告知訪客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源自於遙遠的星體。
建築模型
建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