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茶友可能喝過存儲過的老白茶,也想自己試著去藏一點,但是因為對白茶的收藏價值存在一定疑惑,還在猶豫。
基於茶友的疑惑,我們從白茶歷史、白茶產區、原料、工藝等方面做一個分析,希望能夠給茶友們一定的參考。
1.白茶 ·追溯其歷史
在陸羽《茶經﹒七之事》的《永嘉圖經》中有白茶記載,文中提到「永嘉縣東三百裏白茶山。」
但據推理陸羽所提及的「白茶」應該是茶葉鮮葉呈白色,跟樹種有一定關係,沒有具體描述加工等方面,所以不能確定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白茶。
明代田藝蘅的《煮泉小品》中說:「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況作人器不潔,火候失宜,皆能損其香色也。生曬茶淪與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意為讓鮮葉直接用太陽曬乾,比烘乾的好,接近自然的狀態,沒有煙火氣,何況人手或器具不乾淨,烘乾時火候把握不好會造成茶葉色香味損失,用茶杯煮茶,茶葉舒展,顏色青翠鮮明,令人賞心悅目。
在《煮泉小品》提到的「生曬者為上,亦更接近自然。」和我們今天製作白茶時的步驟:萎調、乾燥(日曬)的工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這也成為後世認同度比較高的關於白茶的記載。
時間來到1968年,這一年福鼎白淋茶廠,誕生了中國新工藝白茶,指在製作白茶的工藝上加入輕微揉捻。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白茶開始大量銷往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各國,是白茶貿易的鼎盛時期。
2.白茶 ·生產地區的分布
當今市場上我們所能見到的白茶產地,國內的有福建、雲南、江西、臺灣,國外的有印度和斯裡蘭卡等。
根據國內外白茶的不同特點,本文主要選福鼎白茶、雲南白茶、印度白茶和斯裡蘭卡白茶,來進行對比分析。
那麼一起來看看,這些茶區的茶葉各有什麼特點。
福建白茶產區
國內出現白茶最早的地方是福建,福建白茶產區有福鼎、政和、建陽等。
這些地方的白茶,依採摘標準不同,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
白毫銀針
福建傳統工藝 將大白和水仙茶樹的稍嫩的嫩梢的芽頭製成「白毫銀針」;
白牡丹
由大白茶和水仙茶樹嫩梢的一芽一葉製成「白牡丹」;
貢眉
由菜茶茶樹的芽葉製成「貢眉」;
壽眉
製作白毫銀針採摘的嫩梢,經過抽芽後,剩下的葉片和低級的芽葉製作成「壽眉」。
福建生產的白茶品種主要有福鼎大毫、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而水仙茶樹、菜茶茶樹上的鮮葉已經很少制茶。
而福建白茶根據不同的原料品種,滋味存在一定差異
①白毫銀針,產自福鼎、政和,等級分為特級、一級、二級。
白毫銀針用福鼎大毫、福安大白、政和大白肥壯芽頭製成。
其外形白隱綠,身披白毫,香氣清香悠揚,湯色有杏黃、嫩黃、淺黃等,滋味以鮮爽為主要特色。
②白牡丹,主要產自福鼎、政和、建陽地區。等級分為高級、特級、一級、二級。
白牡丹芽葉連枝,兩葉抱芯,形似花朵,色澤灰綠,湯色橙黃明亮,滋味清甜鮮醇,花香顯著。
③貢眉,主要產自政和、建陽、福鼎、松溪、建甌地區;等級分為一至四級。
貢眉外形微有銀白,香氣帶有花香,滋味清甜,湯色橙黃明亮。
④壽眉,主要產自政和、建陽、福鼎、松溪、建甌、蒲城地區;等級分為一至四級。
壽眉主要用大白茶或菜茶的低級鮮葉或是剝芽後的葉片製作而成。
壽眉,外形微卷帶有少量芽心或沒有芽,色澤灰綠稍黃,香氣略低,湯色杏黃或橙黃,滋味清甜,在厚度上較其它的白茶,稍有欠缺。
雲南白茶產區
除了福建白茶之外,雲南白茶的產量較大。
雲南白茶最早產於普洱景谷縣,以景谷大白茶為原料,按照白茶的加工工藝加工製作而成。
由於白茶的熱度持續增加,雲南省內其他大部分地區也開始製作白茶,如臨滄地區、西雙版納片區都開始加工製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雲南白茶的種類。
南茗佳人也製作了一款西雙版納片區的滑竹梁子古樹白茶——《梨花白》;一款臨滄片區的冰島老寨大樹白茶——《山月》。
源自西雙版納滑竹梁子的《梨花白》古樹白茶,花香層次豐富,甜韻綿長;來自臨滄勐庫冰島老寨的《山月》大樹白茶,花蜜高銳,冰糖甜韻顯著。
印度白茶和斯裡蘭卡白茶
⑴印度白茶加工工藝與我國的基本相同,只是品種與福建白茶有差異,與雲南白茶相接近,印度白茶主要產自大吉嶺和尼爾吉裡地區。
印度白茶與斯裡蘭卡白茶的外形相接近,滋味都比較清淡。
⑵斯裡蘭卡生產白茶歷史已有50年,興起時主要銷往日本,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開始銷往更多國家。
斯裡蘭卡白茶也是按照白茶的工藝製作,主要以銀針為主,茶芽不如雲南白茶肥壯,但是緊結重實,色澤灰白,白毫顯著,香氣甜香、毫香,帶有花果香,且香氣持久濃鬱,滋味清甜醇厚。
綜合上述白茶,大家應該很清楚白茶的產地和特點了,那麼該如何確定它的收藏價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判斷。
3.白茶 ·收藏價值
提到白茶大家都會想到「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認同它品質的同時,還說明白茶是具有存放和收藏價值的。
基於這一理念,甚至有的還將老白茶作為了日常品飲的茶品。
但不管是哪裡的白茶,都要選擇有轉化空間的,品質好的白茶,才有存放和收藏的價值。
白茶收藏,要知道白茶產自哪裡,生長環境如何,原料品質如何,工藝好不好。
只有真正清楚這些,才能在存儲白茶時做出最好的判斷。
白茶原料的選擇
對於白茶來說,原料就是白茶的生命,只有好的原料才能打好白茶品質的基礎。
在茶葉原料中,最傳統的劃分方法,便是按照季節來劃分茶葉原料的品質,其中以春季的茶葉原料最好,因其內含物質比夏季和秋季的要豐富很多,同時春季的茶葉胺基酸含量高,所以春季製作的白茶滋味,較夏秋兩季要甜醇鮮爽且湯質厚,耐泡度高。
白茶的製成工藝
白茶後期是否有存放價值,主要是靠制茶工藝決定的。
白茶工藝:萎調,乾燥。春茶室內萎調溫度控制在18℃-25℃,相對溼度控制在65%-80%,還有控制好萎調時間才能做出品質好的白茶。
如果萎調不足的白茶,葉綠素降解不充分,幹茶色澤發綠,衝泡過程中會有一股青草氣,後期存放青味轉化緩慢,苦澀也很難轉化。
而萎調過度,首先會過多破壞了白茶內含物質活性,其次茶葉中多酚類物質氧化嚴重,產生了過多茶褐素,白茶葉片呈黑褐色,茶湯苦澀味加重。
萎調適度的茶葉,無論是茶香、滋味厚度、層次感都很優越。
萬變不離其宗,不管什麼茶,品質好才是選擇它的理由,而白茶存儲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包括優質的原料、精湛的制茶工藝。
當然選擇了優質的茶品,還需要恰當的存茶方式。否則,有好茶存壞了也是一件憾事。茶友們覺得呢?
文獻來源:
[1] 《中國白茶》·吳錫端、周濱·2017年4月
[2] 《白茶新語》·李建國·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