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網訊 特約記者胡劍芳報導:一灣碧水映古屋,一架水車搖歷史,一口飯菜漾鄉愁……9月12日,鹹安區桂花鎮劉家橋村,醉人的風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沿河而興的11家農家樂生意火爆,年接待量達100萬餘人次。
劉家橋是如何變為鄉村旅遊打卡地,並走進人們的視線的?
2002年,劉家橋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落後山村,村民過著清苦的生活。
退休幹部劉明恆偶爾回到家鄉,翻族譜發現劉家橋劉氏子孫是漢武帝劉徹胞弟劉交後裔,並自費2000元仿做漢代標誌性什物水車放入河水中,那轉動的水車搖起水流的場景與當時央視一套播放的《漢武大帝》圖景相似,勾起人們穿越歷史的遐思。
隨後,在鹹安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劉家橋成功申報為中國第三批傳統文化村落,明成化年間修的單孔古橋,明清年代建的古民居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項目來了,規劃來了,資金來了,修葺古民居,清淤白泉河,砌好河岸坡,建好停車場,興起農家樂……青山環抱中,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面吸引遊客。
跟著劉家橋環境改變的,還有3600餘村民越過越甜的日子。
「老伴有心臟病,自己高血壓,就近務工可兼顧一下家,這不曬太陽不淋雨的,每月2300元工資,很知足了!」12日,在劉家橋秀嫂農莊的後廚裡洗苦菜的貧困戶阮六鳳笑道,村灣變美了,日子過好了。
像阮六鳳一樣在家門口打工的還有40多個,58歲的邵琴英、50歲的曹梅花等村民都在不同農莊幫廚,都說:「感謝政府建美了村灣,在家門口打工,比做農活強多了,對家庭有很大幫助。」
「剛摘下的新鮮板慄,6元一斤。」鄭嫂提著一籃板慄剛坐下,遊客便圍了上來。只見在河兩岸,不少村民拿著自家的幹苕粉條、幹蘿蔔片、幹辣椒皮、幹豆角、幹筍等農特產品叫賣,每天收入百餘元以上,心裡樂開了花。
9月5日至10日,桂花鎮政府請來西廂房等設計團隊,對劉家橋下新屋進行了微改造,讓古村落變身小遊園、觀景臺,與老屋、小河、古樹等相得益彰,用詩意點亮生活,吸引更多遊客駐足。
旅遊旺,農莊火,村民做起了農產品生意,或直銷農莊,或就地擺攤,收入見增。19組貧困戶徐通鹹養起了生豬,隨著行情看漲,豬肉不用出村,直銷農家樂便有現錢到手。還有的村民養土雞土鴨等,到劉家橋農莊直銷或直接到河邊景點賣給遊客。
「讓更多遊客來劉家橋賞桂花,看古橋,品文化,吃農家菜,體驗江南慢生活。」桂花鎮黨委書記李子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