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地球上的生命如此繁榮,許多人可能想像不到,在地球歷史上還發生過5次大型的生物滅絕事件。超過90%的生命都在這幾次事件中消失了。每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都徹底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面貌。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地球上發生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現在38億年前,從細菌到多細胞生物,地球生命通過34億年的漫長進化,終於進化出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在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氣候溫暖,生命已經在海洋中迅猛發展,而此時的陸地上可能剛剛才出現最早的植物。
然而,就是在這一階段,一場罕見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了。在400萬年的時間裡,地球上85%的物種慘遭滅絕,海洋裡到處是死去動物的遺體,仿佛像實驗室的瓶子被洗過一遍一樣。這麼多「海鮮」都爛到了海裡,著實讓人心疼。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場生物大滅絕呢?奧陶紀末期,地球環境非常穩定,沒有小行星撞擊,也沒有大規模火山爆發的痕跡。所以,為啥呢?
地質學家為這場生物大滅絕找到了兩個原因,但我們卻絕對想不到。第一個是因為板塊運動,第二個竟然是因為氧氣。
地球板塊漂移其實一直在進行,但到了奧陶紀晚期,有一塊大陸飄到了南極,大量冰雪自然在南極積累下來,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地球海平面的下降,下降了多少呢?足足140米。
在當時,地球海洋生物有很多生活在不到200米的淺海中,因為陽光照射不到200米以下的海底。海平面的下降讓無數海洋植物和以這些海洋植物為生的生物大量死去。
接下來,全球氣候變冷,海水加速流動,氧氣含量也隨之增長。富氧的空氣讓地球生命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後來,全球氣候又再次變暖了,海水流動緩慢,氧氣含量也隨之下降,第二波滅頂之災也隨之到來。科學家對缺氧導致的生物滅絕目前有兩種看法。
第一個,缺氧導致海水重金屬含量上升。
其實,海洋剛剛誕生的時候,含有許多金屬離子,隨著光合作用的產生海洋中開始出現了氧氣。氧氣讓錳、鐵等重金屬離子變成了氫氧化物,被「封印」在海底,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在一種情況下,這些金屬離子會解除封印,那就是氧氣含量下降。
隨著海水缺氧,重金屬離子含量隨之上升,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最終引發了大滅絕。
第二個解釋,就是海洋中硒元素含量的下降。
據地質學家發現,在生物大滅絕時期,海水中的硒元素含量出現了巨大下降,其含量甚至不到現代的1%,硒元素看似不起眼,但它卻是生命必須的元素,抗氧化酶和硒蛋白的構成都少不了它。而硒元素的溶解度會在缺氧時大大下降。
在缺氧的海水中,海洋生物苦苦想要獲得的硒元素一直得不到滿足,最終才導致了生態系統的崩潰。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