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的地大物博,成就了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而早餐也是其中之一,短紀錄片《早餐中國》就是用每集五分鐘的時長,通過輕鬆有趣的格調,講述不同地區當地的老早餐店。
相比於《舌尖上的中國》,《早餐中國》短小而略顯粗糙,但不能否認的是,它讓人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一共27集,每集5分鐘,幾乎就是泡麵番的時長,但我卻能在裡面看到了各具特色且身邊沒有的早餐系列美食。之所以能一集又一集的看下去,除了美食的誘惑力之外,還因為這個紀錄片給我的感覺不像是紀錄片,獨特的拍攝手段讓我覺得很貼近生活,每家鋪子透露出的質樸氣息展現了當地真實的晨間面貌。
《早餐中國》每集都有固定的套路。開頭是店鋪的位置,像是湖南長沙的豬油渣燒麥、貴州凱裡的酸湯粉。被選擇的店鋪都是開了許多年的巷間小店,有十多年的經營時長,雖看起來沒啥排面,但附近都有大批的固定粉絲。然後在一段日常的經營生活後引出每集的標題,例如「熬夜別擔心,幹了這碗豬血湯」、「急啥子嘛,吃碗紅油抄手再接著耍」,將早餐的特色展現出來,接著就是店主的自我介紹和主推早餐,要介紹食材以及其中的獨門秘方,順帶明示價錢,同時還要展現老闆的工作日常。因為是早餐,所以要起很早,大多凌晨兩三點鐘起床,開到十點或十二點就下班回家,然後準備第二天的材料。
還有個有意思的點是會有「每個老闆自己的單曲循環」這一part,介紹一首老闆最喜歡的歌,因為老闆們年齡普遍偏大,所以會聽到各種耳熟能詳的老歌。而在短片的最後,都會有幾十秒展示這座城市早上的樣子,悠閒晨練的老人,急匆匆趕著去上班的年輕人,等公交的學生,由人串起的城市特點就在這樣被觀眾看到。
《早餐中國》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湖南長沙的肉絲粉。因為我自己就很喜歡嗦粉,所以在看到裡面那個小孩快活嗦粉的樣子立馬讓我流出了口水。自己誇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但當食客都說好的時候那就是真本事。《早餐中國》裡的食客個個都是說話的好手,很多都是十年如一日在店裡吃早餐的普通居民,因為店鋪的用心讓這道早餐不僅能留住大家的胃,還能登上紀錄片,展現給更多的人知道。
用短小精悍的時長借早餐展現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只想說,能快遞給我份嘗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