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本文明寫樹,實際是寫人,由樹及人,熱情歌頌了抗日軍民團結戰鬥、力爭上遊、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突破難點和重點,理解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導人新課。
2.釋題:「禮」是敬禮、致敬,「贊」是讚美,題目的意思是對白楊樹的致敬和讚美。
3.介紹寫作背景:《白楊禮讚》寫於1941年3月,那時,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後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後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讚》等散文。由於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採用含蓄的象徵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
二、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1.教師範讀全文,或聽朗讀帶。要求學生在聽讀時,畫記難字生詞,並標明自然段序號。
2.掌握有關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
要求學生迅速閱讀課文注釋①,了解寫作背景。然後教師補充:茅盾,小說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等。
3.解決生字詞,疏通閱讀障礙。
大氈子 開墾 外殼 錘鍊 主宰
倦怠 潛滋暗長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學生掌握字詞讀音後,可以要求學生選擇其中幾個字詞連詞成段,進行口頭表達練習,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4.學生迅速默讀全文,討論:如何劃分本文的段落層次?
學生討論後明確:要劃分段落層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層次劃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讚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點明主題。
第五部分(第8--9段):將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讚美白楊樹。
三、學習課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二部分。
2.思考:開頭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開門見山,點明文章題旨,直接抒發了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讚美之情,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3.找出文中描寫黃土高原的優美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如何描寫黃土高原的。然後思考:作者對黃土高原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總體印象是: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
4.面對黃土高原的景色,作者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
明確:懨懨欲睡。
5.作者這樣寫黃土高原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以黃土高原「雄偉」「偉大」的背景襯託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6.學生默讀第二部分內容,想像白楊樹生長的環境,體會作者為什麼在見到白楊樹時會「驚奇地叫了一聲」。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學生在聽讀時,注意畫出文中有關描寫白楊樹的內容。
2.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文章選用了哪幾個詞語來概括白楊樹的形象特徵?
(2)文章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白楊樹的?
(3)作者認為白楊樹的性格特徵是什麼?請引用課文中的詞語回答。
學生討論後明確:(1)作者用「力爭上遊」概括了白楊樹的形象特徵。(2)分別從幹、枝、葉、皮等四個方面描寫白楊樹的特點。寫幹,突出了白楊樹的直;寫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緊靠;寫葉,突出了它的向上;寫皮,則主要點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強挺立」總寫了它的性格特點,並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惡劣環境下堅強不屈的鬥爭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