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美國博物館的社交媒體互動與交流

2021-01-15 中國文化遺產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快速擴散難以遏制,給本來面臨流感大流行的美國雪上加霜。據人民日報援引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晚6時,全美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335524例,死亡9562例。部分據統計,全美目前有至少29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發布了「居家隔離令」,很多博物館也遵循政府的指導建議選擇關閉館舍。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因疫情暫時關閉

圖片來源:personalcapital

但是,關閉館舍並不意味著博物館進入了毫髮無損的冬眠模式,僅按月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資就是一項巨大的運營經費。我們知道美國許多優秀私立博物館的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各類基金會的扶植與捐贈、會員的會費、輸出展覽獲得的借展費,以及觀眾購買門票與紀念品營銷等收入。但是3月美股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動蕩的一個月,10天發生了四次熔斷,可以預料到一些博物館使用基金本金進行的投資會受到影響。

人們戴著防護口罩走在紐約皇后區的街道上

Photo by: John Nacion/STAR MAX/IPx 2020 2/27/20

財政危機下的博物館呼救

沒有了觀眾也就沒有了門票收入,市場信心萎靡不振也就沒有了捐贈收入,雖然春天已經到了,但是美國博物館的冬天仍在繼續。據美國博物館聯盟(AAM)粗略估計,全美博物館閉館期間每天至少損失3300萬美元,如果沒有政府迅速的財政支持,30%的博物館(大多位於偏遠和小型的社區中)將無法重新開放。就在3月24日上午,美國博物館聯盟向國會尋求40億美金的求助,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遞交了一份請願書並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國會拯救文化」(#CongressSaveCulture)的標籤擴大傳播。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image courtes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國會拯救文化」旨在支持為非營利藝術組織提供更廣泛的財政救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為此次行動的「意見領袖」。正如美國總統川普經常在社交媒體推特帳戶上發文左右事件走向一樣,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找到了其作為輿論發力點的作用方式,即通過社交媒體的雙向互動作用,讓廣大社交媒體用戶變成更為主動的信息分享者與傳播者。這樣民眾對於國會應該支持博物館度過危機的的呼聲就會越來越大,而關注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這是就社交媒體基於分享而產生的一種參與式文化。社交媒體的參與式文化帶來了社會文化權力的結構性變化,這使得政府必須要對民眾予以回應。

美國國會

圖片來源:outsidethebeltway

但這並不是說美國人要求政府救濟博物館,從本質上來看「國會拯救文化」還是一個由博物館引發的自救運動。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劉軍寧曾明確指出:「一個國家,不論富裕到什麼程度,政府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這一點沒有改變,政府應該慎用納稅人的錢這個原則,不會因富裕程度而改變。」國會的錢來源於納稅人,所以救援計劃是社會要求將政府積累的財富還給社會。美國私立博物館收集和展示人類文明的成果已經是一種私人和民間提供的慈善和福利了,因此面對社會力量無法克服的疫情危機,政府挺身而出義不容辭。

在家工作的美國納稅者

圖片來源:U S Tax Solutions

社交媒體激發社會參與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博物館沒有使用「help」「support」「aid」等表示援助意義的詞,而是選擇了表示拯救的「save」,可見這場危機對於美國博物館事業的影響之大。所以在同一天,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另一個溫情的活動標籤「博物館花卉」(#MuseumBouquet)。「博物館花卉」這個標籤首先是由紐約歷史學會(the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最先在社交媒體上發起的。該學會將一張19世紀美國畫家馬丁·詹森·海德(Martin Johnson Heade)描繪蘋果花(apple blossoms)的作品圖片上傳至其官方推特帳號,然後配上一段祝福文字並通過添加「@」符號的方式告知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與倫威克美術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and Renwick Gallery);隨後,史密森尼學會將一張亨利·萊曼·薩昂(Henry Lyman Saen)的作品《銀蓮花》發送給了俄亥俄州的阿克倫藝術博物館(Akron Art Museum)的推特帳號。

紐約歷史學會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發布的信息

圖片來源:ArtsLife

此後,數以百計的博物館社交媒體帳號參與到了這個網絡行動中,如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庫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弗裡克美術館(the Frick Collection) 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芝加哥當代藝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MCA),位於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和位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美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等世界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參與其中。

古根海姆博物館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發布的信息

圖片來源:ArtsLife

波士頓麻薩諸塞州藝術博物館(MassArt Art Museum,Boston)為詹妮弗·斯坦坎普(Jennifer Steinkamp)作品附加的贈言是「在這些困難時期裡,我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一朵舞動的雛菊來點亮他們的每一天。」位於雪梨的新南威爾斯美術館(ArtGalleryofNSW)在社交帳號上發文「親愛的@昆士蘭藝術畫廊(QAGOMA),請接受代表這裡每一個人的博物館花束。這是諾拉·海森(Nora Heysen)在1938年創作的《春天的花朵》(Spring flowers),雖然它和現在的季節不太匹配,但它所描繪的在黑暗中綻放的場景與我們所希望的新生、光明相符。」而赫施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告知英國泰特美術館的附言則更為簡潔「給你一些鼓勵」。

泰特美術館對赫施霍恩博物館的回應

圖片來源:ArtsLife

這些博物館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出的祝福讀起來感人至深。其實,送花這個行為有著悠久的歷史,也代表著美好的祝福和祝願。相信紐約歷史學會選擇蘋果花贈送給不是隨手而為,因為花的象徵性語言在亞歐文化中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花束(tussie-mussie)在維多利亞時代是傳達心意的最佳選擇。而那時蘋果花的象徵意義就是「偏愛(preference)」。花開之時的欣欣向榮也預示著繁華興盛,英文「英國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English painting flowered briefly during the Renaissance)即使用了動詞形式的「花」,英文「現在許多城鎮都已繁榮起來」(Now many towns have flowered)也是這種用法。蘋果樹開花期雖然基於各地氣候而定,但一般都集中在4-5月份。所以紐約歷史學似乎也在期盼疫情在蘋果花開的時候能夠好轉,讓博物館可以開門迎客。

綻放的蘋果花

Image Credit: Nickysphotos/iStock/Getty Images

古希臘人、羅馬人、埃及人和中國人的神話、傳說和戲劇都充滿了花卉和植物的象徵意義,幾乎人類所有可以想像到的情感都可以用花來表達。「博物館花卉」標籤(#MuseumBouquet)不僅僅在博物館之間相互傳遞,很多用戶也參與其中,表達他們對於博物館的喜愛。

用戶也發布圖片參與到了「博物館花卉」標籤中

圖片來源:Tweet247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國藝術部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開設了帳號,名稱為「大都會博物館MET」。但是似乎「博物館花卉」標籤(#MuseumBouquet)這個活動沒有通過海外博物館的中國社交媒體帳號傳入中國,只有像微博帳號「木格堂」在3月27日發布了一些海外博物館互動的屏幕截圖。這樣,中國的博物館界與西方博物館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交流圈,一個是用地方博物館與武漢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的藏品以海報的方式進行組合後加油打氣,另一個是歐美、澳洲等地的博物館相互之間發送祝福鼓舞人性。筆者不知道可否將這兩種不同的行為視為"以藏品為中心"與"以觀眾為中心",但是這其中確實體現了全球化語境中區域文化的不同認同與追求。

「大都會博物館MET」帳號3月27日發布的消息 圖片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國藝術部官方微博

在3月25日,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的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發起一項挑戰,邀請在家進行自我隔離的社交媒體用戶選擇一件自己最喜愛的藝術品,使用在家中可以找到的三件物品、模仿所選作品創作一件新的藝術品,必要時還可以邀請家人參與。博物館鼓勵用戶將自己新創作的作品發布在社交媒體上與他人分享。之後,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對於這項挑戰的多種回應。用戶不僅選取了像聖母瑪利亞、聖母子與嬰兒聖施洗約翰等宗教題材的作品進行創作,還比照法國藝術家夏爾丹(Jean Siméon Chardin)的靜物畫作品與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作品《卡米爾和小狗》(Camille with a small dog)進行了演繹。

用戶在模仿法國藝術家莫奈的作品《卡米爾和小狗》

圖片來源:designboom

所以我們看到蓋蒂博物館在閉館期間依然可以保持與公眾的交流,製造話題讓人們參與其中,這都是得益於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社交媒體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文化形態。而且從觀眾發布的圖片來看,其參與度非常的高,應該可以被視為一次有趣的教育活動。在疫情流行的特殊時期,博物館應該如何在閉館期間發揮自己的功能?如何成為社會變革中重要的見證者、促進者、支撐者和參與者?這些應該是世界各博物館需要思考的問題。

用戶在模仿一尊基克拉迪豎琴雕像

圖片來源:designboom

蓋蒂藝術中心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也開設了帳號,名稱為「蓋蒂藝術文化學會TheGetty」。就在3月26日,蓋蒂藝術文化學也在其帳號上發布了一則蓋蒂博物館超話與用戶互動,且參與互動的用戶還能夠獲贈一件禮物。但是名作模仿挑戰賽這一話題同樣如「博物館花卉」標籤(#MuseumBouquet)一樣沒有在中國發布,這或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

「蓋蒂藝術文化學會TheGetty」帳號3月26日發布的消息 圖片來源:洛杉磯蓋蒂藝術文化學會官方微博

參與式文化為我國博物館帶來機遇和挑戰

當然我國的博物館目前還不能參與到此次送花活動,因為中國的博物館還沒有開通社交媒體「推特」的帳號。關於該社交媒體的問題,有記者在2019年8月2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詢問過這個問題:「中國官方媒體使用外國社交媒體,那麼中方是否會在某個時間點放開限制,允許普通民眾使用這些社交媒體?能否說明會或不會的原因?」外交部回應稱「關於一些中國媒體在推特上開通帳戶的情況,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直接找這些中國媒體詢問,因為是他們開設的帳戶。我了解的情況是,他們開設帳戶是為了更好地向有關國家介紹中國的情況,介紹中國的政策,講好中國故事。這本身無可非議。」所以中國的國有博物館可以開通推特帳號,利用自己的藏品講好中國故事。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

那麼中國網民可以參與蓋蒂博物館在其社交媒體帳號上發布的挑戰嗎?那就要看推特公司的具體運作了。同樣是在2019年8月2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還回應稱「至於推特公司跟中國的關係,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中國一向依法依規管理網際網路。中國的網際網路市場是開放的,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民,我們也願意與那些遵守中國法律法規的外國網際網路公司分享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機遇,但前提是它們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社交媒體推特在中國的使用將會變得越來越普遍。

有關社交媒體推特的插畫 圖片來源:Mashable

但是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網民對部分話題的參與還是非常積極的。今年2月初,一篇關於明星肖戰的同人文在微博話題博君一肖(王一博肖戰CP話題)下迅速傳播發酵,粉絲在社交媒體上的唇槍舌戰與之後的行動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前不久發布在《人物》公眾號的一篇文章《發哨子的人》被網絡審查刪除之後,網友們製作了各國外語、盲文、摩斯電碼等近60個版本進行轉載。這樣網民自發的微信推文接力賽,成為2020年淨化網絡環境下的一個現象級的事件。所以我們看到社交媒體所體現的參與式文化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現象,同時也是話語權與諸多力量的角鬥場。

用不同版本拼貼而成的艾醫生像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拙見」

參與式文化的興起給我國的博物館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故宮博物院曾在微博上發起「愛上這座城」話題互動,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在微博上也為自己取了「堆堆」與「小金」這樣具有親切感的稱呼,這都是我國博物館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有益嘗試。從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新浪微博聯合發布的《2019文博新媒體發展報告》來看,博物館微博帳號、粉絲、互動量等均有明顯增長。截止2019年10月,微博博物館內容的閱讀總量共計70.14億,與去年相較增長30億;粉絲總量共計5439萬,與去年相較增長1875萬。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博物館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廣泛的用戶群體。為此,我國的博物館應該注重博物館社交媒體帳號的運營,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內容創作平臺,重視日常的用戶互動,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增強傳播內容的博物館的及時性與多樣性,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者:於奇赫

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輯:miyagi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但社交媒體改變了這個遊戲規則,使得候選人可以直接與選民交流,從宏觀政策到晚餐吃什麼,涵蓋方方面面。從美國前總統Barack Obama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中首次嘗試使用社交媒體進行競選宣傳,到2016年上任的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幾乎每天都在Twitter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可以看出社交媒體對美國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
  • 這座線上「新冠藝術博物館」,裝滿了疫情中的人間百態
    來自西班牙的三位Instagram博主創造了一個線上藝術展覽中心——「新冠藝術博物館」(Covid Art Museum)。「新冠藝術博物館」帳號對於投稿作品只有兩個要求:一,必須是與疫情相關的作品,二,必須是疫情期間完成的創作。你能在這裡看到各種搞笑的、深刻的、諷刺的...作品。「糟糕的2020,能刪掉麼?」
  • 社交媒體是否改變博物館的運作方式
    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習慣性的拿出手機拍照,並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我們的體驗,這些行為有時會被媒體描述為一種低級的行為。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博物館開始轉變傳統觀念,改變博物館運營方式,與社交媒體合作,為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空間。社交媒體對博物館有積極影響嗎?
  • 外媒:全球首家「新冠藝術博物館」上線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外媒稱,新冠疫情期間,三名西班牙廣告人在社交媒體帳號上註冊一個名為「新冠藝術博物館」的帳號,其宗旨是收集在疫情中出現的藝術見證品。據悉,這是全球第一家誕生於隔離時期的數字博物館。
  • 這個「生日」不好過——新冠疫情下的美國獨立日
    中新網7月5日電 (董寒陽)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通常被美國人視為國慶節。最近幾天,上千支絢麗的煙花每晚都會「突襲」紐約市的夜空。然而,煙花易逝,美國人仍被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之下。獨立日前夕,美國紐約市的煙花慶祝活動。往年的7月4日,全美都會大張旗鼓的慶祝,民眾也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 「中國山東-美國得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交流協作會」在濟南舉辦
    「中國山東-美國得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交流協作會」在濟南舉辦(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濟南4月10日消息(記者劉穎超)4月10日上午,在山東省遠程醫學中心,來自山東各大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13位醫護專家通過遠程系統,與山東在美國的友好州德克薩斯州醫學中心的
  • 疫情衝擊下的美國體育媒體巨頭
    ,美國體育賽事逐步恢復,SportsPro分析了美國主要媒體公司最新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以了解他們是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引起的賽事中斷帶來的難題。 新冠疫情期間,賽事的停擺讓各大體育媒體公司備受煎熬。儘管幾個主要的賽事已經恢復,但幾乎每家媒體機構都提到了疫情使他們的訂閱和廣告收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媒體公司在2020年第二季度都出現了虧損。
  • 新冠疫情下的美國社會「眾生相」
    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專業人士以及普通民眾的不同反應,拼湊出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眾生相。聯邦政府:無需恐慌 盡在掌控據記者觀察,隨著疫情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對疫情的重視程度的確在加強,但其根本態度並未發生轉變。
  • 社區社交應用Nextdoor推「Help Map」助用戶應對新冠疫情
    據外媒報導,圍繞當地社區設計的社交網絡應用Nextdoor推出了一款新的互動地圖,其可以讓鄰裡之間在新冠病毒爆發期間互相提供幫助。這個名為「幫助地圖(Help Map)」的工具可以讓用戶把自己標記為可以幫助做任何事情,從到店裡購物到照看孩子。
  • 盤點:全球八大社交媒體友好型酒店 與用戶互動
    盤點:全球八大社交媒體友好型酒店 與用戶互動來源:聯商網2014-03-26 11:01  在我們把酒店分成機場酒店、海濱酒店、市區酒店等類別時,或許現在可以加上一個新的分類了:社交媒體友好型酒店。  在線聲譽管理公司TrustYou編輯了一份表單(沒有進行排名),裡面是一些傾向於利用社交媒體與用戶進行互動的酒店。  隨著分享型旅遊體驗慢慢成為一種新的賺錢方式,而千禧一代顯然在尋找能夠全面考慮到社交需求的旅遊體驗,酒店推廣自己的社交化成果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 新冠疫情明顯好轉 香港歷史博物館再次重新開放
    新冠疫情明顯好轉 香港歷史博物館再次重新開放 2020-05-07 08:13:36來自:中國新聞網評論全屏下載 1/4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新冠病毒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包括我們所熱愛的博物館行業。國際博協5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的衝擊下,全球83%的博物館將大幅消減活動項目,30%的博物館將裁員,13%的博物館可能會永久關閉。疫情之下博物館何去何從?開放、財政、人員有哪些困境?展覽、教育、研究會發生哪些轉向?當線上活動成為主流,博物館能否超越線上?
  • 「休戚與共」中國山東-美國得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交流協作會在...
    4月10日上午,在山東省遠程醫學中心,來自山東各大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13位醫護專家通過遠程系統,與山東在美國的友好州德克薩斯州醫學中心的15位傳染病、流行病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戰"疫"經驗交流協作會。德克薩斯州是山東在美國的友好省州,結好27年來,雙方在經貿、衛生健康、教育培訓等領域開展了良好的交流合作。
  • 土耳其安卡拉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互動藝術和社交媒體博物館
    土耳其安卡拉-八月08日:一名男子在安卡拉房間拍照,這是土耳其安卡拉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互動藝術和社交媒體博物館。
  • 七天增加100萬,美國新冠疫情傳播速度前所未有
    當地時間11月15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美國新冠確診病例已突破1100萬。而僅在一周前,該機構剛於11月9日報告病例突破1000萬。媒體指出,美國僅用一周時間就增加了100萬確診病例,速度之快,為疫情暴發以來前所未有。
  • 企鵝對因新冠疫情而關閉的水族館進行「實地考察」
    據外媒CNET報導, 由於新冠疫情暫時關閉的芝加哥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本周分享了南跳巖企鵝「 實地考察 」以參觀水族館中其他動物和展品的視頻。謝德水族館鼓勵人們密切關注其社交媒體頁面,以查看水族館動物的生活狀況。隨著新冠病毒的繼續傳播,美國的水族館、動物園、博物館和其他可能的公共場所已暫時關閉。周一,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鼓勵美國民眾避免超過10人的聚會,因為該國已開始呼籲保持社交距離。目前美國有超過6300例新冠確診病例,已造成108人死亡。
  • 今日疫情匯總:美國媒體稱福奇「製造」新冠病毒,朝鮮進入「最大...
    東方網·縱相新聞 陳浩洲 綜合全球新冠大流行仍處在上升期,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7月26日21時30分,全球累計確診超過1605萬例,累計死亡超64萬例。美國電視臺宣揚陰謀論,稱福奇"製造"新冠病毒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月25日報導,美國辛克萊廣播集團旗下的地方電視臺將於本周末開始播出宣揚新冠病毒陰謀論的節目。該陰謀論宣稱,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頂級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製造"了新冠病毒。
  • 新冠疫情加速舊金山「大逃離」
    擔心宅家用戶是否需要面對面互動    與美國其他主要城市一樣,舊金山面臨的問題似乎是,「在疫情之後,一座城市的價值是多少?」舊金山首席經濟學家泰德·伊根說:「我們主要擔心的是,那些掌握了如何用Zoom(多人視頻會議軟體)開視頻會議,並習慣了宅在家的用戶,是否真的不再需要這種面對面的互動。」
  • 美國新冠疫情惡化 單日新增超10萬
    數據顯示,美國最近7天平均單日新增病例高達近9萬例,這也再次刷新疫情暴發以來7天平均單日新增病例最高紀錄。4日新增死亡病例1141例,為9月中旬以來的新高。  近期美國疫情嚴重反彈,新增確診病例數、住院病例數、病毒檢測陽性率等重要指標持續刷新紀錄。新增病例激增並非由檢測量增大所致。儘管檢測量也在上升,但其增幅遠不及確診病例數的增幅。
  • 新冠疫情背景的大變局之下,新聞傳播如何變革?
    論壇重點聚焦「網際網路治理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全媒體傳播的基本規律及體系建構」「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等三個分論壇議題,探討媒介技術、傳媒產業與傳播格局變遷過程中的新現象、新規律與新趨勢。論壇現場。「無論是國際格局、全球治理,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都離不開媒介技術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