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
——我市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紀實
所謂武:《資治通鑑(漢紀)》中說「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烈士武臣,多出涼州。」
所謂威:「天下要衝,國家藩衛」,這句話見證了歷史上涼州文化沉澱孕育成絲路文化結晶的演變過程。
武威南城門廣場
文化融入旅遊血脈,行走在武威,一不小心便和歷史撞個滿懷。我市以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為目標,以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加快文旅深度融合, 全面打響了「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遊品牌。
天馬漫步園、天馬博物館、天馬博覽園……武威的歷史長河,馬蹄聲激蕩。如今,以天馬系列命名的甘肅省最大的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械轟鳴。
雷臺景觀軸線鳥瞰圖
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集雷臺遺址保護、歷史教育、旅遊休閒、文創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於一體,通過挖掘漢歷史文化、天馬文化、涼州詞文化和雷臺漢墓遺址公園及其周邊提升改造,建設輻射漢風文化旅遊、藝術創意體驗的特色旅遊綜合體,創建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主題景區公園。預計2021年底,這個精彩紛呈的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將與遊客見面。
以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產業重點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標誌著我市又一輪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浪潮開始湧動。
沙漠觀光
普康田園綜合體、冰溝河旅遊景區、民勤沙漠雕塑藝術主題公園……在立足和突出現有文化旅遊資源特色的基礎上,我市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強化招商引資,全力以赴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積極培育打造武威文化旅遊產業的核心引爆點。今年以來,全市共實施文旅項目55項。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提升改造及改擴建項目、天梯山生態文化旅遊區、五涼歷史文化陳列布展及南城門樓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等重點文旅項目順利推進。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我市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著力推進和招引一批文旅項目,構築以項目為支撐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形成了既有「頂天立地」大項目,又有「鋪天蓋地」小項目的良好發展局面。兩年間,一個個文旅項目建成運行,一個個品牌活動陸續叫響,武威文旅融合展現的新氣象令人振奮。
在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市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成為彰顯武威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蘊的一張亮麗新名片,打開了讓世人了解武威、走進武威、感受武威的一扇新窗口。
加大項目引進和建設的同時,我市健全完善服務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天馬劇院、市博物館、市圖書檔案館先後建成投用,蘭張高鐵中川機場至武威段加快建設,S316線至白塔寺景區等旅遊公路基本建成或加快建設。古浪黑松驛房車自駕車營地建成投運,武威遊客集散中心及房車露營地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特色餐飲街區從無到有,現已建成涼州老街、北關市場、萬達廣場、紅星時代廣場、士林不夜城等餐飲美食街區。
如果說,綠水青山,是一幅凝固的畫;那武威這座城,就是一首流動的詩。騎一次草原上馳騁的駿馬、喝一碗酥油奶茶、躺在摘星小鎮看璀璨夜空……「把武威人綠色的生活方式,多彩的文化習俗呈現出來,讓遊客去參與、去感受,這也將是旅遊市場的一大賣點。」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曉峰說。
一條路就是一個景觀帶,一面牆就是一條藝術長廊,一個村落就是一幅生態畫卷……產業要素逐步完善,產業鏈條延伸加粗,美譽度明顯提升。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我市接待遊客1935萬人次,同比增長29.5%;旅遊綜合收入112.1億元,同比增長33.9%。文化旅遊產業關聯帶動性有多強?實施「旅遊+」,能加出100多個行業和部門;旅遊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帶動相關產業增加4元至5元。
紅色旅遊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不僅要讓遊客來得了,還要讓遊客留得下、住得好、吃得香、玩得樂、帶得走。我市在「吃」上做文章、「住」上提品質、「購」上下功夫、「娛」上求突破。創新宣傳營銷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強線上線下融合,舉辦「隴上花開·鄉約武威」等活動。開展「您是人間四月天,武威文旅邀您遊」醫護人員優待活動。啟動短線遊、市內遊、周邊遊、鄉村遊市場,綜合運用傳統媒體、融媒體、新媒體,以全局視野、多維角度、立體手法宣傳推介文旅產品。實施「掃碼遊武威」等智慧旅遊項目,將武威旅遊全面融入「一部手機遊甘肅」平臺。我市先後榮獲「全國十大最具人氣旅遊目的地」金峰獎、「最美中國·優質旅遊目的地城市」首批全國文化旅遊勝地、「最美中國文化旅遊城市」、「2019全域旅遊發展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
時光知味,大美武威風景獨美;歲月沉香,這裡有詩有遠方。您來了嗎?
武威文廟
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王炳智,文章配圖均為資料照片
(來源:武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