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志摩,就會想起《再別康橋》;提起《再別康橋》也會想起徐志摩。相比起徐志摩寫的其他詩,這首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了。
徐志摩,可能與《再別康橋》一起想起的不是他的作品或者成就,而是他的感情故事了。也不知道是怎麼了,感覺這種詩人文人雖然文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但是感情生活上都可稱得上是「渣男」了。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在英國劍橋留學,《再別康橋》就是他去劍橋時寫下的。徐志摩是經商世家,又是長孫獨子,生活當然是十分愜意的,典型的「富二代」。在十五六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了。他的讀書史十分豐富,從私塾到了杭州一中,接著去了上海求學,並且與第一任妻子結婚。接著又去了北大,後返回上海前往美國,在美國的幾所高校幾經輾轉後,來到了英國倫敦。正是因為這些豐富的經歷,以及與各類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徐志摩回國後,便大量發表文章,並且創辦了新月社。徐志摩的死是意外,他因為要參加演講會乘坐飛機,後飛機失事墜崖而死。
自古才子多風流,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人有著情感糾葛。他和髮妻張幼儀並沒有感情,即使張幼儀為他生下了一個孩子,但是在他遇見林徽因後,便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一起,各走各路,只有單純的感情把他們牽絆在一起,但是最後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最後,徐志摩遇見了陸小曼,她是朋友的妻子,可即使這樣,二人還是相愛了,並且結婚。但是因為陸小曼的大小姐脾氣,徐志摩只能到處掙錢來供養他。這首詩把徐志摩當時的情景表現了出來,雖說是抒發對康橋的情感,但是免不了要聯繫起自己當下的處境。此時的徐志摩正在和陸小曼的糾葛之中,陸小曼脾氣大,身體又不好,徐志摩的父母與他們斷絕了關係,所以徐志摩只能多賺錢來補貼家用,但是他賺的永遠不夠陸小曼揮霍,所以他也是十分痛苦的。可以說徐志摩也是死在了女人手裡,他為了去見林徽因,參加演講會,但是陸小曼不肯去北京,這就使他踏上了那班失事的飛機。
《再別康橋》所述是英國劍橋大學之景,徐志摩在此留學時,心得頗多,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這是徐志摩第三次來到劍橋大學時寫下的,足見他對這所學校思念至深。第二段寫這首詩表面寫景,實則抒情。這首詩中的「金柳、新娘、青荇、水草、長篙」都是劍橋大學裡的景物。的是康河的風景,巧妙地運用了比擬手法,表達出作者對康橋的日牽夜掛之情。第三段寫的是康河的水草和青荇,寫他們自由自在的樣子,這也是作者特別希望的生活。第四段,從虛幻的夢境回到了現實裡,夢境終究是破滅了,他的理想也破滅了。接著他懷念起了自己在康橋求學時的理想與抱負,於是對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最後一節是全詩的感情高峰,作者對劍橋的思念到了極致,但是終究是不得不離開了。過去的生活只是過去,悲傷的現實還在眼前,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不舍以及不得不離開的無奈之情
這首詩裡面包括了新月派的三美「繪畫、建築和音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互相呼應,構成了音樂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疊詞的使用更加加強了這種感覺。這首詩中既有視覺的感觸,又有聽覺的輔助,二者十分巧妙地結合了起來,這是建築美。繪畫美則體現在那些景物之中,各種比喻以及擬人的手法,把風景的優美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