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是我們中國本土的「情人節」。
作為一名中國人,你了解七夕節嗎?七夕節是怎麼由來的?如今還有什麼傳統習俗?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七夕節的神話故事。
七夕節的來源,與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緊密相關。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
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
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趕織女。王母娘娘見狀,馬上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此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
但他們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喜鵲,於是成千上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沒有辦法,妥協之下,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遠勝於今天。無論皇宮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區也各有趣味,有些民俗流傳至今。
1.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北方有的地方,到了七夕節前製作大量的巧果,可以用線穿成一串,給寶寶們戴上,一種好的寓意。
2.種生求子。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繩子紮成一束。
3.祭拜織女。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擺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圍坐在桌前向織女星默禱,默念自己的心事。比如祈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4.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5.洗頭髮。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6.染指甲。染指甲系是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例如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誌》:「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其實,這一天用花草染指甲大多數都是女子與兒童們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節的「中國味」。
七夕的美好與詩意,大約就是洋溢著愛與暖的「中國味」。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將七夕節寫進頂層設計。「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而我們的傳統節日,亦當從民間傳說與消費主義中走出來,走進新時代的天地,走進年輕人的心裡。
我們的七夕,是風流如斯的七夕,是「人間值得」的七夕。國人摒棄傳說真偽之辯,而生生不息地傳揚著忠貞浪漫的愛情。這種堅守與美好,恰恰是漢文化最注重家庭情結的精神根源。國人倫理觀念構建在家庭基礎之上,所謂「家國天下」,家事雖小,卻是「國」和「天下」的細胞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