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要往前看

2020-12-12 青衣的微態度

作者:青衣

第一次讀魯迅,還是小學的時候。

他筆下的百草園簡直就是一座兒童的樂園,夏季裡面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夏天的晚上,幼小的迅哥,在院子裡乘涼,照顧他起居的保姆長媽媽,給他講「美女蛇」吃人的故事。

冬天,這座院子裡,被白皚皚的大雪覆蓋,迅哥用閏土教給他的辦法捕鳥。

迅哥第一次見到閏土的情景,三十年後回憶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廚房裡,閏土是一個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少年。

閏土有太多談論的話題,是迅哥這樣的少爺所沒有見過和經歷過的。

閏土的生活裡,可以到無邊遼闊的大海邊,撿拾紅色、綠色的貝殼;

沙地裡,潮汛來時,捉不完青蛙似的跳魚;

月下碧綠的瓜田中,是拿著鋼叉與獾豬,刺蝟,猹的鬥智鬥勇。

只見過高牆大院四角天的迅哥,聽得如痴如醉。

到了上學的年紀,大概也是迅哥與閏土生活的分水嶺。

闊別家鄉三十年後,魯迅乘船回到故鄉,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閏土,已經變成了一個木訥的中年漢子。

「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

童年不知愁滋味的趣味,也被生活重壓下的殘喘碾碎。

閏土沒上過學,他的世界還是童年時生活的空間。

而魯迅已經從日本遊學歸來,在北京有份理想的職業,有經濟能力,把年老的母親接去身邊,並且立下以筆做武器的理想。

閏土已不是早年的樣子,而魯迅也早已不是年少的那個魯迅。

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因為隨著時間的改變,文化的不同,生活圈子的差異,拉開了越來越大的距離,只能遙遙相望,默默追憶,現實中永遠都無法產生交集。

迅哥到三味書屋裡,學寫字,畫畫,主要的樂趣是淘氣。

惹惱了先生,就瞪他們幾眼大聲命令:讀書!

老師自己也讀:玉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好一派金玉滿堂的富貴場景,好一個「浩氣橫飛,雄獅直指。」意氣風發的人。

魯迅筆下這樣的場景不多見,多的是悲涼和寂寥。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鬱郁不得志的孔乙己,空有滿腹學問,都無法給皮囊換來一身像樣的衣裳,一頓飽腹的美餐。

也有太多祥林嫂,被不幸一次次重擊,依然蹣跚掙扎著勞勞碌碌,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來世。

也有無數個阿Q,在強人面前卑微如狗,在弱者面前強悍如虎。

他們個個還在孩童時代,是父母捧在手心裡的寶,寄託未來希望的光。

然而,他們都活成了跟父輩一樣庸庸碌碌的大人。

馬良在《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中寫過一段深有感觸的話:

人突然長大的一瞬間是各種各樣的,時間和時間之間有一層胎衣,我看見過無數的人在無數不同的位置穿透了這層薄膜。他們來自不同的母體,懷著不同的童年夢,帶著憤怒和詫異,最終都降臨到這個最現實的世界,成為差不多的大人。

長大後,我們都褪去了童年稚嫩的童趣,活成了堅硬而木訥的閏土一樣的中年人。

生活的艱難磨礪了心靈,受傷和委屈挫磨了精神,上有老下有小的重壓,把人都壓到了塵埃裡。

魯迅也曾是一個富家少爺,他在《故鄉》裡回憶從前,寫下一段:

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裡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那時候,家裡的僱工分三種,有長工,短工,臨時工,可以想見家中人來人往的繁榮。

三十年後,他跋涉三千裡路程,再次回到故鄉,早已是物是人非。

故鄉的天氣成了隱晦的,吹進船艙的風也是冷的,蒼黃的天空下,是蕭索的荒村院落,老屋的瓦楞上,已經布滿枯草斷莖。

他此次回鄉,是變賣老屋,埋葬繁華的童年,是與故鄉最後的訣別。

就像嘔心瀝血書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在書中感慨的話: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過眼煙雲的榮華富貴,如今都成了遠去的回憶。

今昔對比的差別,讀者的心跟魯迅的心情莫名的一致起來: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想起明末清初的張岱,天生就是含著金湯匙的人,出生在書香門第,官宦之家。

他無所不好,自己調侃說: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每一個的「好」字之下,背後是一個紈絝子弟說不盡的富貴榮華。

待到明朝滅亡,時過境遷,張岱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張岱回憶自己的前半生如夢如幻,此刻的心情,也一定如魯迅一般生出無限的悲涼。

無論什麼日子,人總要一往無前地過下去。

無論什麼命運,只能無奈地接住。

馬良在《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中寫過另外一段話:

有的人會失眠,有的人會喝醉,有的人要號哭整晚,有的人會去街上獨自走一夜,有的人要在自己身上劃一刀或用菸頭燙個疤;還有的人必須自甘墮落,在一段時間裡把自己當塊抹布。有的打了無數通電話給一個永遠不接電話的人,打通了卻馬上掛掉;也有人會獨自旅行。

人總會經歷過一些事之後,才變得成熟,漸漸長大。

往昔無論多麼美麗,終究成了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人,為什麼天生眼睛朝前看?

或許,就是要人們懂得,常常回頭,會看不清腳下的路,容易跌跤摔倒。

魯迅變賣了家中的一切物件,登上回京城的船,他寫:

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後梢去。

童年成了回憶,故鄉成了回憶,總有那麼一刻,要把過去統統斬斷。

因為,眼前的生活仍是最重要的,無論人生失去了多少,無論多麼的辛苦輾轉,也要踏實地走完。

法國紀錄片《家園》中有句話說得好: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我們還擁有什麼。

如果問,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還是參悟通透的弘一法師,總結的那四個字最精妙:悲欣交集。

END

相關焦點

  • 重讀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要往前看
    闊別家鄉三十年後,魯迅乘船回到故鄉,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閏土,已經變成了一個木訥的中年漢子。「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童年不知愁滋味的趣味,也被生活重壓下的殘喘碾碎。
  • 重讀魯迅的阿Q,我明白了這3個道理
    比如他的髒、無賴、沒尊嚴、齷齪、愚蠢、麻木、拜物、利己、為虎作倀、膽小如鼠、滿嘴跑火車…所以有時候總想不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為了塑造一個討厭的可憐人而用了這麼多筆墨?於是我決定重新讀阿Q。沒有姓氏、沒有名字的阿Q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代名詞,阿Q不是一個人,阿Q是一群人——阿Q們。魯迅對辛亥革命一度產生熱情,之後又轉換成巨大的不滿和失望,「招牌雖換, 貨色照舊」的辛亥革命使魯迅震驚和清醒。這是因為人民的不覺悟、落後、麻木、國民性的痼疾已經到了不得不下一劑狠藥的地步了。
  • 重讀魯迅的阿Q,我明白了這3個道理
    比如他的髒、無賴、沒尊嚴、齷齪、愚蠢、麻木、拜物、利己、為虎作倀、膽小如鼠、滿嘴跑火車…所以有時候總想不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為了塑造一個討厭的可憐人而用了這麼多筆墨?於是我決定重新讀阿Q。沒有姓氏、沒有名字的阿Q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代名詞,阿Q不是一個人,阿Q是一群人——阿Q們。魯迅對辛亥革命一度產生熱情,之後又轉換成巨大的不滿和失望,「招牌雖換, 貨色照舊」的辛亥革命使魯迅震驚和清醒。這是因為人民的不覺悟、落後、麻木、國民性的痼疾已經到了不得不下一劑狠藥的地步了。
  • 重讀魯迅--新聞報導-人民網
    原標題:重讀魯迅 在魯迅同代人中,比他激進者有之,如陳獨秀;比他機智者有之,如胡適;比他儒雅者有之,如周作人;唯獨無人如他那樣透視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人生模型的深層本質,這就使得他的著作更加耐人重讀,愈咀嚼愈有滋味。魯迅學而深思,思而深察,表現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歷史洞察力和社會洞察力,從而使他豐厚的學養和深切的閱歷形成了一種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歷史通識。」
  • 重讀魯迅先生作品
    回家的公交上,百無聊賴,手機下載魯迅的雜文,重讀魯迅,跟上學時候的感受截然不同。上學時感覺真的有些茫然,不知所云,不明白那些尖銳的文字下表達的為什麼是那種並不友好的想法。今天重讀了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和《紀念劉和珍君》兩篇,然而思緒卻是波濤洶湧。先生的文章是有理深刻的,但又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先生敢於直白的犀利的指出當局者、國人,任何原本就是既定事實的現象。這在當時並不是每個文人都能做到的,包括現在。先生對於國人的看法,從古時,過去看到當下甚至未來,現在對國人的評價依然適用並且更貼切的展現了國人骨子裡的奴性思想。
  • 重讀《魯迅》
    重讀《魯迅》 最近因為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竟讓我已有的認知重新經歷洗禮,離合悲歡,回頭再看他的文字,就會發現,每一句話,都是如此的透徹、深刻。 先生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要想撥下來就必須傷筋動骨扒皮,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竟然對目前所發生之事迸發出兩個字「陰謀」禁不住有些不寒而慄,一個創業初期的民營企業
  • 張旭東 | 重讀魯迅與中國文學批評的反思
    今日推送張旭東老師《重讀魯迅與中國文學批評的反思》一文,該文以「重讀魯迅」與「中國文學批評的反思」兩者關係的探討為核心,既試圖通過「重讀魯迅」來促成對文學批評的理論反思,又意圖闡明文學批評概念的重建對「重讀魯迅」的意義。一方面,張老師引入本雅明、保羅·德曼、德勒茲、傑姆遜等相關批評模式,藉以說明「重讀」的理論含義。
  • 重讀魯迅經典《藥》
    這是魯迅在《自嘲》中的一句話,也很經典的概括了他的性格。魯迅的作品不是第一次看,應該我們所有的人,哪怕你的文化水平再低,說到魯迅,你不可能不知道是誰。越長大就越會發現,我們更加的是關注深層次的東西,我們要透過文字看到作者隱藏的部分。想起來當初我們在學習《祝福》剖析祥林嫂這個人物特徵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把「封建迷信 具有反抗精神」這種標籤毫不猶豫地貼到她身上。當時我們高中語文老師就問了一個問題:祥林嫂才是真的愚昧嗎?或者說他是真的封建嗎?她真的具有反抗精神嗎?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是一個我們值得商榷的事情。
  • 重讀《史記》,去做一個文史兼修的幸福的人
    從《萬曆十五年》書中,我第一次明白了什麼是大歷史觀,明白了歷史書其實是充滿了魅力,它不需要讀者死記概念和事件,它自然而然地走入讀者心理,豐富人的心靈,從歷史中體悟到智慧。後來,接觸到很多歷史學家的著作,比如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劉向《戰國策》、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G.埃利奧特史密斯的《人類簡史》、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等,這些史書典籍把我帶進一個瑰麗和深刻的世界,但是心中始終有點不安,總感覺欠了一筆帳沒還,那就是沒有認真地閱讀《史記》,我對它的了解還停留在高中語文文學常識裡的一點常識:作者——司馬遷,地位——二十四史之首,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人到中年,重讀魯迅的這4句名言,既欣慰又心酸!
    」所以,越是成熟的人,經歷事情越多,話反而越少,欲說還休!人到中年的我們,或許曾經不懂人生,雖然看了很多大道理,但是入眼不入心。後來,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後,見過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體驗過無助和痛苦後,又化腐朽為重生。於是,我們吃一塹長一智,慢慢悟懂了很多人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34;卻是我們常掛嘴邊的俗語,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培養人才的重大意義,令我們在樸素的語境裡懂得了深刻的道理。追溯到我們的小學時期和中學時期,那時學魯迅先生的文章,或搖頭晃腦地誦讀,或一知半解地默記,總之,要麼是&34;,要麼是&34;。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以前是看不懂魯迅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讀魯迅,才驚覺字字珠璣,說令人墮淚也不為誇張之詞。
  • 重讀魯迅《祝福》感悟:沒有「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大家常喜歡用「祥林嫂」,來形容那些接二連三被悲劇拖的萎靡不振,逢人就講不幸遭遇的人。祥林嫂是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祝福》裡,虛構出來的人物。最開始讀這個小說時,我並不明白,作者為什麼用一個溫暖的標題(祝福),來寫一段悲劇的故事。
  • 重讀魯迅的《祝福》:沒有「底線」的人,基本活成了祥林嫂
    我們還要發願: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魯迅重讀魯迅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般這樣的女人要守寡的,而她也中規中矩,完全按照傳統思想來嚴格要求自己。可不幸的是他攤上了一個只貪錢財的婆婆,在魏老二的教唆下,打算把祥林嫂賣到賀家坳光棍賀老六。祥林嫂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一個人偷偷跑到了魯鎮給魯四爺家當傭人。這段時間應該是祥林嫂最開心的時光,她勤勞能幹,同樣工錢他一個頂倆,攢著錢不捨得花。
  • 重讀魯迅的著作《熱風》
    魯迅直指「國粹」「國學」的核心:如果國粹國學能夠救國保國養國,「何以春秋戰國五胡十六國鬧個不休」、以至於「現在糟到如此情形」?魯迅就是魯迅,他毫不含糊地說:「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 《隨感錄36》。「『國粹』多的國民,尤為勞心費力,因為他們的『粹』太多……太特別,便難與種種人協同生長」,「於是乎中國人失去了世界」。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道理
    魯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在他的記憶中,他成長為一個中年農民,在月光下的瓜地裡,當一匹新裝怒馬的身影奮力刺向瓜田時,他尊稱"主人",畢恭畢敬。迅哥只覺得一切都不一樣了。家鄉沒有他熟悉的影子。然而,我們仿佛從裡面看到了一個男孩的成長過程。
  • 魯迅一百年前就說透的道理,你明白了嗎
    儘管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已經有百年左右的時間,但其中有非常多的內容都沒有與當今時代脫節,魯迅筆下的中國人仍然沒有發生巨變,無論是《阿Q正傳》中的「精神勝利法」,還是《示眾》中的中國人的看客心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值得我們去思考。
  • 想要獲益良多的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被榮格的語錄道出!
    人的一生,也只有不斷獲益良多,才能逐漸完善自己,成長自己,變得有智慧,變得很強大。一個人一生,倘若獲益很少,那麼他自然是一直在原地踏步。在沒有讀榮格的語錄前,我認為,誰想要獲益良多,一定要明白的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便是:平凡、普通、順境中,人是很難獲益良多,相反,在困難、挫折、逆境當中,只要你有足夠勇氣去面對越挫越勇,你就一定可以獲益良多,直達成功的彼岸。
  • 重讀魯迅雜文《阿金》
    同時認為她和尤三姐、潘巧雲屬同一系統,「她既是一個被革命者,同時也是一個革命者」,我認為這句話是該文最富洞見的觀察。很明顯,在阿金的形象闡釋中也折射出政治及社會心理的變遷。我們今天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重讀《阿金》,會發現,所謂「女妖精」、「無恥娼妓」、「病態人格」的確言過其實,與我們基本的閱讀感受存在差異。
  • 重讀魯迅的《傷逝》,看清婚姻殘酷的真相
    頭像我哦~作者:青衣前幾天,重讀魯迅先生的他們不顧家人的反對,不顧周圍人異樣的目光,終於走到了一起。子君勇敢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幹涉我的權利!」所有好的婚姻關係,都帶著遠視鏡看對方的缺點,拿著放大鏡看對方的優點。
  • 朱自清憶魯迅:看了他的臉,好像重讀一篇《吶喊·自序》
    魯迅先生這樣的形象,讓朱自清先生一見之下不由得感嘆道:「看了他的臉,好像重讀一篇《吶喊·自序》。」先生在這篇自序裡交代了他著文的初衷並非要立志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而僅僅是為了對一些同樣寂寞的人帶來些許慰藉,用自己的吶喊給猛士以勇氣 ,使他們不憚於前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