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背景:11月11日「光棍節」又到了。光棍節原產生於校園,並通過網絡與媒體等媒介傳播,逐漸形成了一種光棍節式的特有文化。這個最早由大學校園裡的單身漢們創造出來的、用於自我調侃和自我安慰的節日,如今卻成了電商們一年之中最為期待的日子。2009年,中國大型B2C網站淘寶商城首次舉辦以「雙十一」為口號的促銷活動,現如今愈演愈烈已然成為全民網絡購物狂歡節,甚至有商家稱其為「中國消費者日」。
「光棍節」所催生的網絡話語與社會行為隨著時代也在不斷變遷。節日盛行之初多圍繞「單身」而議論,「剩男剩女」的數據與故事成為媒體盤點的焦點,「相親」則備受關注與推崇。如今,在各大電商大規模促銷的催動下,越發走向一場全民的購物狂歡。根據對新浪微博歷年11月1日-11月11日期間網絡詞頻檢索發現:「相親」話題不再是網民核心的談資,2011年為87萬條,2012年為116萬條,2013年為155萬條,增幅十分有限;「購物」話題則是井噴式增長,呈現一片火熱,2011年為90萬條,2012年為1200萬條,2013年則達到5400萬條,這一數據也高於2013年10月1日至10月11日國慶節期間的2100萬條。有關商業數據也顯示了這種行為瘋狂,據支付寶數據,11日凌晨,38分鐘內交易額突破50億,而2012年用了8個小時;一小時內成交67億,接近國慶黃金周上海全市的商業零售額。有網友發微博問道:「一大波特價商品正在向你襲來,是瘋狂、是冷靜、是掙扎,還是旁觀……」。
「你貢獻了多少?」 恐怕是這些天大家見面必備「問候語」。
「光棍節」演變錢包「受難日」,於是乎,不少僥倖「脫光」的網友疾呼要看住媳婦防止敗家。一條「雷鋒段子」開始在微博、微信中刷屏式地被網友轉發:「11日清早起床,第一件事是再打開老婆網銀和支付寶,輸入三次錯誤密碼,再去上班。切記,切記!不要問我是誰,請叫我雷鋒。」 不過,這招很快被網友吐槽,有網友就疾呼:「大老爺們要注意了,千萬不要被騙了,這是女人的驚天陰謀。她們的支付寶用不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男人的,正確做法是故意輸錯三次自己的密碼。切記!」。眾男性網友紛紛表示,最希望看到光棍節「斷電斷網」。
從「光棍節」到「消費者日」,僅僅用了兩三年時間;11.11被賦予了越來越混雜的含義:商業氣息、娛樂文化、社會民本混合在了一起。有媒體感嘆道,熱鬧喧囂的背後,真正應該得到關心的廣大單身男女,卻從節日的「主角」走向了邊緣。新華網評論就認為,從「一人孤單」到「全民狂歡」,光棍節折射多元文化下中國社會之變。北京大學夏學鑾教授就認為:「過光棍節等節日是一種宣洩苦悶、表達情懷的不錯方式,已遠遠超出了節日的字面意義。」
今年4月在京舉辦的「中國婚戀行業高峰論壇」曾透露,我國目前單身適婚人數高達1.8億人。有分析人士就稱:「假如將他們組成一個國家,人口規模將位居世界第六位。」 就在日前,有婚戀網站發布了「中國光棍盛產地排行榜」,廣東、北京和江蘇包攬了前三名。相當多城市網友表示:「太忙了,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擠佔了戀愛時間。」在這個看似「無稽」的節日,今年某網站推出的「團購越南新娘」,吸引了上萬名網友參與,「不需要車,不需要房,只要月收入能達到五六千(城市)」 對於廣大深受「婚姻成本」困擾的普通青年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對此,有博客文章寫道:「中式光棍節,狂歡榮耀的背後刻著一道孤獨、一份重壓下的無奈。」
網購交易額數據頻頻更新,商家促銷下的「光棍節」註定充滿嘈雜,支持者認為,電商的介入為光棍節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選擇,還帶來了實惠;反對者則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節日,可以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單身,如果被電商們的「節日營銷」而徹底顛覆,未免有些可惜。其實,剖開那些爭議,「光棍經濟」後單身男女的戀愛和婚姻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開往光棍節的旅客列車已經嚴重超載。對於相關部門而言,莫要追隨那份網友透支的驚訝,別讓「狂歡」的喧囂掩蓋了自身的責任所在。
http://news.sohu.com/20131111/n389927552.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網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111/c210113-23502219.html report 1845 閱讀背景:11月11日「光棍節」又到了。光棍節原產生於校園,並通過網絡與媒體等媒介傳播,逐漸形成了一種光棍節式的特有文化。這個最早由大學校園裡的單身漢們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