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鼓浪嶼防空洞的前世今生

2021-01-08 臺海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筆山洞內的理髮廳。(市人防辦 供圖)

鼓浪嶼筆山洞洞內現貌。(記者 鄔秀君 攝)

臺海網4月28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如果說歲月雕刻了鼓浪嶼如今呈現的外在之美,那麼時代變遷則在我們不常關注的琴島微處為其沉澱下特殊的歷史餘味,增加了這座小島的魅力。

今天我們要說的微處,是穿過琴島山脈的防空洞,它們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開鑿,成為時代改變琴島肌理的印證。這些防空洞,由琴島居民參與開挖,不僅融進特定年代琴島居民的記憶之中,更是在那個年代發揮著與眾不同的作用,成為琴島歷史的別樣註腳。本期《鼓浪嶼往事》,就讓我們跟隨部分老鼓浪嶼人的記憶,穿越時空隧道,回味那些琴島防空洞往事。

居民參與挖掘防空洞 便利了島上交通

如今,穿過筆山洞,洞體兩壁被來自各地的遊客寫上密密麻麻的打卡話語。他們寫下對鼓浪嶼美好的感受,寫下停駐在洞中時的心情。也許,他們中很多人不曾了解,在琴島之上,這樣一個洞,最初並非為旅遊而設計開發。但誰承想,開鑿時本有著其他用途的通道,在若干年後,竟成為琴島的網紅打卡點。

事實上,在鼓浪嶼上,包括兩壁被塗得密密麻麻的筆山洞,以及更早開鑿的晃巖洞、後來的龍山洞,首先都是作為人防工程來定位的。市人防辦綜合保障中心平戰結合科負責人王國貴說,這些洞主要發揮「平戰結合」的功能,戰時用作人防,平時可以方便居民出行來往。

說到方便交通,防空洞真是「功不可沒」。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廈門市人防辦關於全市人防工程介紹的一本小冊子上這樣寫道:「這條長204米的通道(筆山洞),連接龍頭和內厝兩個居民區。在未修建通道前,居民生活、遊人行走往返都要爬坡、翻山,非常不便;通道建成後,行人晝夜川流不息。」

而在1986年統計的數據中還提到,建成於1975年的筆山洞,在建成後的11年間,每天有1萬餘人次和40多輛人力車通行,解決了居民交通運輸、飲水和通信等困難。正是這個小小的通道,實現了人防與市政建設的巧妙結合,取得了極佳的社會效益,在當年被鼓浪嶼居民譽為筆架山下「一枝花」。

今年已經80歲的紀清泉,當年作為市人防辦工程處副處長,曾參與設計鼓浪嶼上多個防空洞。「這些防空洞除了戰備需要,也方便居民出行。」紀清泉說,當年居民為了抄近道,很多人都願意爬山,而防空洞的修建不僅縮短通行距離,還防止居民爬山出現危險。

說到如何開鑿這些洞,紀清泉回憶道,基本上都是靠人力。「當年不管是領導還是普通居民都要參與開鑿工程。」紀清泉笑著說,這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個特色。

當年還在讀小學的老鼓浪嶼人李世偉便和母親參與過晃巖洞的開挖。在他的記憶中,作為海防前線的廈門,那時經常能聽到鼓浪嶼上空有飛機的轟鳴聲。後來年紀漸長,他才逐漸明白當年和母親一起挖防空洞的目的。

「這條防空洞並不長,穿過現在的鼓浪嶼音樂廳地下,洞的地質結構多為紅赤泥土,當時挖掘主要靠鎬頭和鋤頭,一天下來,每個人從頭到腳都沾滿了泥土。」李世偉依然記得當年挖洞的情形。那時,他和母親負責從洞內向洞外運送泥土,兩人抬一簸箕土,傳給別人。因為年幼力氣不足,他常常被土塊壓到腳,手也經常磨出水泡。「記得當時是在冬天,洞外天氣很冷,洞內卻暖意融融。」李世偉說,儘管挖洞受了一些苦,但是看到挖掘的防空洞一天天有了進展,心裡也十分高興。

本市知名收藏愛好者陳亞元也曾參與過防空洞的挖掘。據他回憶,1978年,他參與筆架山下一個防空洞的挖掘,當時被分在背負組。主要做什麼呢?就是往拱形的架子裡面塞石頭成型,再往裡面填水泥。比如,師傅說,「亞元,這裡要80(釐米)的。」,他就量好80釐米的石料遞給師傅。鑽洞有廢料需要拉出來,他就用板車把廢料一車車從防空洞拖到玻璃廠那邊的碼頭。

洞內開展多種經營 豐富了居民生活

龍山洞最初是作為人防工程來定位的,後來發揮「平戰結合」的功能,戰時用作人防,平時可以方便居民出行來往。圖為龍山洞洞口現貌。(蔡松榮 攝)

去年《中國國防報》的一篇報導,曾讚賞廈門人防工程不僅僅是單純的防禦工事,更是多彩的公共空間。據當時接受採訪的市人防辦計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早期人防工程建設主要考慮挖得深、掘得大、藏得多,這一狀況的改變,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人防建設開始將戰時的「藏」和平時的「用」結合起來。在1980年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設立的經濟特區後,「得風氣之先的廈門人在防空洞平戰結合上進行了全新的探索」。

「全新的探索」是怎樣的一種探索?在市人防辦早期的一本宣傳冊上有這樣一段文字:1980年建成後,前期利用它作為石子加工廠和豆芽、蘑菇培植場,後來緊密結合旅遊事業需要又改造成旅遊餐廳,兼營冷飲、小百貨、食雜和旅遊商品,深受當地群眾和過往遊客歡迎,經濟效益顯著,僅1984年和1985年兩年,營業額就達76.8萬元。這個「它」,正是李世偉曾參與挖掘的晃巖洞。

事實上,充分利用防空洞內的條件,開展多種經營便是當時的全新的探索;而多種經營,更是讓防空洞從單一的防禦工事成為「多彩的公共空間」。老鼓浪嶼人許多康回憶說,當年筆山洞和龍山洞作為交通通道使用,洞和洞之間的空間則拿來做經營性場所。紀清泉解釋說,當時已經沒有緊急狀態了,防空洞暫時發揮不了「戰時」的作用,不如利用起來搞經營。

「當年筆山洞通道兩側的支道和環形道內,設有小賣部、舞廳、溜冰場,後來又搞了打靶場、兵馬俑展館。」許多康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伊始,對於一度缺乏娛樂項目的鼓浪嶼人來說,這些項目很吸引人。「三角錢買一杯飲料就可以進去跳舞。」李世偉說,當時的廈門非常流行交誼舞,而「筆山洞舞廳」無疑給壓抑的人們提供了絕佳的放鬆方式。曾經的「男女授受不親」,終於變為光明正大的「摟摟抱抱」,讓很多人感到新鮮和好奇。當然,傳統觀念較強的人,往往是躍躍欲試,又邁不開腿。

除了舞廳,筆山洞裡還曾經營過溜冰場。當然,不是在真的冰場上穿著冰刀來滑,而是溜旱冰。李世偉還記得,當時許多人很感興趣,但第一次接觸,都不太會玩,經常摔個四仰八叉。經營溜冰場那段時間,鼓浪嶼派出所報案的人也多了起來。「大多因為溜冰時男女肢體接觸,女孩子比較敏感,認為對方耍流氓。」李世偉笑著說,當然也會有動壞心思的年輕人,想趁機佔女孩子便宜,最後被派出所抓住。

「那時市人防辦和鼓浪嶼武裝部還合辦過打靶場。」許多康記憶深刻,因為他本人當時經常光顧。「坑道裡大約有五個靶位,最遠的打靶距離是100米。」許多康說,槍有手槍、步槍和衝鋒鎗,打一發子彈六角錢,打靶很受歡迎。

後來,隨著時代變遷,秦始皇陵兵馬俑風靡一時,筆山洞內出現了一個兵馬俑展館。展品是複製品,要比真品小一些,大約一米多高。展館開業時,作為嘉賓的許多康還獲贈一個車馬俑。如今,被他好好保存的這個車馬俑,已然成了琴島一個時代發展的側影。

【連結】

鼓浪嶼的防空洞

●晃巖洞

位於鼓浪嶼島南,在通往日光巖、菽莊花園、觀海園等風景名勝必經之道的晃巖路左側,與鼓浪嶼音樂廳相鄰。晃巖洞人防工程由家庭婦女和待業青年開挖。

●筆山洞

筆架山地下通道,是人防工程與城市交通相結合最早的項目。它位於鼓浪嶼中部筆架山下,始建於1973年,1975年投入使用。

●龍山洞

三丘田旅遊通道,東起三丘田旅遊碼頭,向西南穿過筆架山、雞母山,橫貫鼓浪嶼,分兩叉到達延平公園、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全長1500米。

(記者 鄔秀君)

相關焦點

  • 防空洞的前世今生
    夏天裡它是重慶人熟知的「純天然空調」;嘴饞了可以去洞子吃火鍋;手癢了可以去洞子改建的步行街購物;你走過的地下通道,也可能是一個煥發新生的防空洞…… 重慶人對防空洞已經見怪不怪,可防空洞的前世今生
  • 昔日避難所如今用處多 廈門防空洞變地下商場、博物館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是昔日的海防前線,有著眾多的防空洞。這些大大小小的神秘洞穴如盔甲一般,曾經為廈門人抵擋了戰火和空襲。如今,硝煙已經遠去,防空洞是否變了模樣呢?   至於廈門防空洞的數量和具體分布地點,廈門市人防辦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屬於保密範圍。   盤點   美仁山通道 洞內市井氣息濃鬱   不管外面多麼驕陽似火,美仁山通道總是保持著涼爽的溫度,是廈門人夏日納涼的好去處。據介紹,美仁山通道全長208米、寬5米、高4米。
  • 廈門昔日防空洞如今變成地下商場、博物館(圖)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是昔日的海防前線,有著眾多的防空洞。這些大大小小的神秘洞穴如盔甲一般,曾經為廈門人抵擋了戰火和空襲。如今,硝煙已經遠去,防空洞是否變了模樣呢?本期《你所不知道的廈門》,晨報帶大家走進廈門防空洞。據悉,昔日的避難所如今用處多———有的用作商用,被改造成貝殼博物館;有的成為軍事科普長廊;有的變成人們納涼避暑的好去處……
  • 【行業信息】廈門人防:防空洞變身「地下風景線」
    經過廈門人防工程平戰結合開發利用,防空洞在和平年代又有了新用途———有的被改造成博物館;有的建成黨建活動平臺;有的成為「雙創」基地;有的變成人們納涼避暑的好去處;有的成為人防宣傳長廊……  貝殼博物館:館藏世界珍奇  廈門鼓浪嶼貝殼博物館由原英雄山防空洞改造而成,館中除貝殼展覽外,還打造出以海洋和貝殼為主題的洞穴式探險樂園,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技術
  • 探尋鼓浪嶼上老碼頭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鼓浪嶼曾有很多碼頭,因時代變遷,一些碼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回看,這些碼頭不僅是華僑富紳及其家屬惜別留影的幕布,更是鼓浪嶼連接廈門本島以及外部世界的起點,可以說也是鼓浪嶼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那張照片拍攝地是當時的新路頭。如今鷺江潮水依舊,新路頭卻早已消散了它的原來模樣,只剩下點點殘石,在退潮之際證明著自己的存在。
  • 廈門二中:鼓浪嶼百年足球傳承!
    廈門二中:鼓浪嶼百年足球傳承!
  • 廈門這些防空洞,帶你去穿越——「最文藝」、「最歷史」、「最浪漫」、「最夢幻」,你都鑽了沒?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是昔日的海防前線。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廈門曾全民挖防空洞,如今硝煙遠去,防空洞早已變了模樣,成了新景點。隧道北端的浮雕描述的是上世紀50年代鷹廈鐵路建設時的情形,南端的浮雕描述的是和諧號動車組從廈門駛出的盛況,南北兩端遙相呼應,仿佛在訴說著老鐵路的「前世今生」。隧道內的牆壁上掛著許多圖文並茂的大型看板,展示了火車的發展史等內容,把這座隧道變成了時光交錯的博物館。
  • 漫步老街巷:鼓浪嶼老別墅的前世今生之鹿礁路
    鼓浪嶼的美,清新婉轉、古樸又文藝。來 廈門 旅遊,都會選擇在 鼓浪嶼 找個民宿住上一晚, 臨海 聽濤,感受下清晨和日落的文藝氣息。對一個老 廈門 來說,鼓浪的美不是「最美轉角」的浪漫,不是網紅打卡點的喧囂,也不是觸手可及的那種的文藝範,而是那一幢幢有著歷史沉澱的老房子和一條條幽深小巷……在 鼓浪嶼 ,最熱鬧的無疑要數龍頭路了,是最具有生活氣息的地方,各種網紅店鋪林立,既有 廈門 特色小吃,又有充滿小資情調的小店,還有數不清的海鮮攤。
  • 廈門昔日防空洞派上大用場 變成地下商場、博物館
    鼓浪嶼貝殼博物館由防空洞改造而來   海西晨報訊(記者 吳雪瑩)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是昔日的海防前線這些大大小小的神秘洞穴如盔甲一般,曾經為廈門人抵擋了戰火和空襲。如今,硝煙已經遠去,防空洞是否變了模樣呢?本期《你所不知道的廈門》,晨報帶大家走進廈門防空洞。
  • 揭秘廈門廁所「前世今生」:曾是閩南新娘嫁妝
    廈門有許多整潔寬敞的公廁。(記者 程午鵬 攝) 昨日是第三個「世界廁所日」,儘管聽起來有些滑稽,但我們卻離不開廁所,廈門有多少間公廁?記者從市市容環衛處了解到,目前廈門市已建成了440餘座公廁,基本可以滿足市民使用需求。 雖然廁所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必備品,但您真的了解它嗎?接下來,就讓本報資深地理編輯盧志明給您介紹下廈門廁所的有趣故事,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 《廈門之旅》鼓浪嶼古建群,萬國建築博覽
    門市思明區,廈門島西南隅交通去往鼓浪嶼需要乘坐輪渡,外地遊客35元;本地遊喜憑身份證、著住證、醫保卡有效證件從輪渡上島,票價8元開放時間全天T日光巖60元;裁莊花園(含鋼琴博物館)30元;皓月園15元;風琴博物館20元;國際刻字館0元。鼓浪嶼核心景點套票(以上五景點聯票)100元「海上花園」鼓浪嶼因海岸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人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 海上花園,海上花園-鼓浪嶼菽莊花園前世今生
    如果你來廈門,你必須去鼓浪嶼參觀菽莊花園。位於鼓浪嶼東南的一角,菽莊花園建於日光巖,面向大海,公園在海邊,大海在花園裡,可以稱之為鼓浪嶼的文化坐標,秘密花園。名字菽莊花園原為鼓浪嶼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名字「菽莊」與師父的「叔臧」諧音,寓意「稻菽主人莊園」是為了紀念先人的修養和財富,不忘祖宗的根。園內佔地3000多平方米,亭臺樓閣,長廊林立,海景隱蔽,包含山海,富有中國傳統園林風格。
  • 鼓浪嶼修繕歷史建築 傾聽百年建築訴說前世今生
    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的時期,銀行、洋行、電報局紛紛開在這裡,包括英國人創辦的滙豐銀行、華僑辦的中南銀行以及丹麥的大北電報公司。這些機構曾將鼓浪嶼打造成耀眼的經濟區域。  曾經的這些商業實體已不復存在,但在鼓浪嶼整治提升過程中,對這些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物進行修繕,能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腳步,憶起琴島往昔的輝煌。
  • 金磚時刻,一起聆聽在地人娓娓道來的鼓浪嶼故事
    本網訊戴上耳機,一起聆聽鼓浪嶼前世今生的傳奇!「在地人帶你遊廈門」音頻由廈門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廈門日報社聯合製作,節目中兩個主持人以在地人視角介紹廈門的人文歷史、風光建築、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旅遊攻略,可登錄廈門日報APP百家村電臺收聽。本文將側重介紹鼓浪嶼的風光與歷史。
  • 鼓浪嶼,廈門最早的富人區
    自在又閒適的鼓浪嶼有著老廈門被遺忘的歲月隨意地找個時間,坐上前往鼓浪嶼的遊輪,晃晃悠悠,就能開啟一段只屬於老廈門的回憶。提起鼓浪嶼,大家都不陌生,外地人來廈門遊玩,首選就是鼓浪嶼,它是「中國夏威夷」「海上花園」……鼓浪嶼的名頭一直很大。
  • 廈門鼓浪嶼貝殼博物館開館 6800多種貝殼等您來賞
    如果您想一睹芳顏,請上鼓浪嶼吧!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800多種貝殼正在鼓聲路上的一處防空洞裡比美呢!歷經兩年多的收集與籌備,鼓浪嶼貝殼博物館昨天正式開館。館方介紹,作為鼓浪嶼整治提升的一個亮點,該館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建設改造而成,改造初期,對小的落石進行排除,大的則用鋼結構支撐,再利用巖石倒模與周邊造景相配合。
  • 園在海上,海在園中—鼓浪嶼上菽莊花園的前世今生
    來廈門必到鼓浪嶼,來鼓浪嶼必到菽莊花園一遊。位於鼓浪嶼東南一隅,菽莊花園修建於1913年,背倚日光巖,面向大海,園在海上,海在園中,堪稱鼓浪嶼的文化坐標、秘密花園。無奈之下,林維源帶領一家老小,悵然若失地搬到了對岸的鼓浪嶼。
  • 廈門旅遊前必看,一定要曝光這個,去鼓浪嶼你有船票嘛
    溫馨提醒與建議:不管什麼時候去鼓浪嶼都要提前10天以上預訂船票,如果是第一次去鼓浪嶼的朋友,建議使用快捷預訂船票通道,省去非常繁雜的註冊和實名認證流程,只需要關注公縱號「廈門鼓浪嶼票務中心「就可以實現說走就走的鼓浪嶼旅行了~~~如果你自認為是網絡高手不妨體驗一下自己動手搶票的痛苦,首先要和廈門本地1000多家旅行社競爭搶票,就醬紫了~~~~A2
  • 廈門鼓浪嶼景點推薦
    日光巖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巖。俗話說不登日光巖不算到廈門,日光巖頂峰一直徑40多米的巨石凌空聳立,成為廈門鼓浪嶼的象徵。日光巖又稱晃巖,俗稱龍頭山,是鼓浪嶼的最高峰,高92.6米。巖頂天風浩蕩,極目遠眺,無邊大海,波浪滔滔,廈門、鼓浪嶼以及大擔、二擔、圭嶼、青嶼,盡收眼底。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復鼎巖海濱,佔地二萬平方米。為了紀念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福建省政府和廈門市政府,在此建造了鄭成功紀念園。園中廣場豎立著被譽為廈門最美的大型群雕《藤牌驅虜》,生動地再現當年鄭成功統率千軍萬馬,揮師寶島臺灣驅荷復臺的壯觀場面。
  • 廈門鼓浪嶼自助遊詳細攻略
    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明麗雋永的海島風光,主要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均為廈門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