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系滿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為「沿江」。烏拉街(讀gai音)原稱布拉特烏拉,是明朝屬地。明朝建立後,在烏拉街所在地設立烏拉衛。明代中葉,海西女真勢力逐漸崛起,其中烏拉部相繼吞併了附近的女真諸部,建立了烏拉國,以烏拉街為都城。1613年,努爾哈赤滅烏拉國,使烏拉部族「編萬戶,遷出以防再與反抗」,經由內務府以及中原大舉撥民至此養兵、戍邊、採貢在這裡養精蓄銳,再向中原進發,繼而一統天下。因此,清·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不久,就封禁烏拉街方圓五百裡,把它尊為「本朝發祥之聖地」。
清·順治十四年,烏拉古城設立了打牲衙門,負責向皇家供奉東北特產,和蘇州、南京和杭州一起,成為清朝貢品基地之一。清政府仍延續不斷從內務府以及中原往烏拉地方撥民,當然撥來的大多數是八旗共同體裡邊的漢軍旗人來此充實「採貢戍邊,鞏固大後方」鞏固大清局勢,這時候這裡享受清王朝經濟特區待遇(免千稅)。
正因為烏拉街是滿族主要發祥地之一,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這裡留下過戰跡、足跡、墨跡。被清王朝封為「本朝發祥之地」,有「先有烏拉,後有吉林」之說。
烏拉街鎮滿族民俗風情習俗世人皆知,其中滿族文化、薩滿研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佔有重要地位。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複雜的過程,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既有區域和時代的特點,又不完全受區域和時代的制約。
烏拉街地方是滿洲旗人、漢軍旗人等民族文化融合,民族習俗融匯的典範,是滿洲治國安邦,一統九州成功經驗。由於長時間的民族融合,民俗的融匯致使許多當地習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形成了烏拉地域獨特的民族融合、習俗文化融匯的文化圈,其自身的影響力直至今日。世界需要大同,民俗不能沒有小異。民俗文化代表了一種植根文化,民俗文化的存在代表了這個地方的這個民族的存在。這一文化消失了,很難證明這個民族是否還存活在於這個地方或存活這個斑斕的世界。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是烏拉地方一款趣意盎然富有傳統文化的意義的童鞋,世代被這裡的旗人們所青睞,所寄予養護孩子健康成長的依託。這款鞋子的前臉鑲嵌著不規則的虎頭狀飾物才被稱之為虎頭鞋,烏拉地方人們以為貓虎同科,所以也有稱之為貓臉鞋。現在看來這鞋子不僅僅有穿著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具有觀賞和習俗文化傳承價值。
滿族素有小孩子不穿瞎鞋習俗,又因為人們賦予它吉祥意義,並且被這裡人們賦予了驅避鬼邪瓤災扶正的功能,所以他又是當下人們熱衷收藏的吉祥物。這裡的孩子們穿虎頭鞋習俗,至今烏拉地方的遺老們還在絮絮叨叨說服晚輩們對此俗頑強的延續著。
虎頭鞋在吉林烏拉地域做工考究:
1、烏拉地方的虎頭鞋臉的虎頭:有刺繡、縫繡、補繡等不同手法表現,尤以鞋子的前臉兒的虎頭靈活生動、形象逼真為上乘,既可以線條勾勒點綴,還有喜聞樂見羽、毛加飾更誇張地突顯虎的百獸之王威猛無敵寓意。尤以縫繡補繡為多。
2、鞋子的面料必須新材料:一般不會應舊利廢,他是人生第一鞋履需要嶄新無暇,以示朝著煥然一新走出靚麗人生之路。
3、鞋子面料顏色因男孩女孩不同,多以金黃、粉紅、海水藍為宜,男孩兒選用金黃顏色海水藍顏色面料;女孩子大多傾向於粉紅顏色面料。大多數材質用大合皺、小合皺等材質布料為之,禁忌緞子為面。
4、製作者要求:人員挑選,舊時候醫療衛生條件落後,所以家家孩子早折妖亡不少見,養活一個孩子提心弔膽,尤其是隔輩的老人更是常常祈求神佛佑敝,驅除邪淫以期孩子茁壯成長。所以孩子出生就要選用喜喪者後人的孝衫子做褯子、帶卡子、炕口袋,做第一件衣服——長毛衫以求得孩子長命百歲。大都是隔輩人給孫子,外孫做這雙鞋,以她們的智慧閱歷完成孩子第一雙鞋子製作尤顯得關注重視。還有挑選劉、郝、富、盛等等姓氏老人代做的。
5、新打膈繃不用廢棄邊角餘料湊合,縫製納繡都精益求精決不含糊。虎嘴、虎的眉毛,虎的鼻子、眼睛、鬍鬚多用彩色粗線綺縫使得達到更誇張更逼真表現出百獸之王的虎威勇猛無敵。
6、虎臉的額頭一個「王字」必不可少,還得彰顯突出,以示寓意。
7、這雙虎頭鞋穿試的時候都是全家人團團圍住扶持喝彩,不穿時候不得隨便亂扔丟棄地上。不能讓威武的百獸之王遭受鞋履踐踏,有失威武之嚴。
8、當孩子日常遭受驚嚇時,夜晚只需把虎頭鞋枕在頭下,次日孩子即可痊癒。
當時的烏拉地方還有給小孩子帶虎帽的,總之烏拉地方人們篤信:孩子穿上這雙虎臉鞋一定可闢邪除崇保護平安,護佑孩子健康成人。
張榮波先生:是吉林省級非遺傳承人,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烏拉地方習俗文化傳人。
特別鳴謝:本文為張榮波先生授權轉載的原創作品,圖文版權歸張榮波先生所有,轉載須經同意!
在此謹對張先生對本公眾號及我個人的信任和支持,致以由衷的感謝!
轉載請註明「吉林烏拉永昌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