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剛從松陽•界首回到杭州,思緒還停留在松陰溪的鄉愁裡,不經意看到「松陽第五屆箬寮猴頭杜鵑節」即將開幕的新聞,於是便和箬寮杜鵑花有了一次約定。
5月7日中午自駕來到「箬寮原始林」景區,一進山門,空曠的山谷、青翠的山脈,立刻讓人置身於寧靜幽深的山野林間。車行至谷底的停車場,對面就是原木裝飾的遊客中心,西側的「箬寮山莊」依山而建,緊鄰「箬寮谷」,順勢而下的溪水圍繞山莊流過,潺潺流水聲如一首古曲和清脆的鳥語共鳴。
山莊前的猴頭杜鵑已悄然綻放。粉紅的花苞如少女害羞的臉頰,楚楚動人。待花瓣綻開,粉紅漸漸退去,至盛開時如白蓮一樣冰清玉潔,一簇簇,一團團,纖柔嬌俏。
猴頭杜鵑花(攝影:何山川)
箬寮山莊和遊客中心之間有一條通往「箬寮原始林」的簡易盤山公路,所有進入車輛都要登記車牌、籤署「安全告知書」,細微之處顯示出景區管理的細緻、規範。
簡易盤山公路(攝影:凝顰)
我們沿著曲折的公路上山,遇到了180度的急轉彎,山路狹窄,一側是峭壁、一側是山崖,還好山崖一側有石基阻攔,進山的車輛也很少。山坡上的梯田已經蓄滿水。路旁成片的黃色野花迎接著遠方的客人,讓人體驗到了陌上花開的喜悅。峭壁上矗立著幾簇紅豔豔的映山紅,唯美之餘,有一種不屈不撓的柔韌。山崖一側偶遇幾棵綻放的雲錦杜鵑,樹木高大,只能仰視盛開的花團。
行駛7公裡至第一停車場,時間已經到了下午三點,杜鵑節採風活動要開始了,我們只好原路返回。
在遊客中心的會議室反覆觀看了風光片《古韻茶香•田園松陽》和《野性箬寮》,這讓我對松陽有了更多的了解。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松陽,「為處州(今麗水市)建制之首,曾是浙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甌越文化隨著松陰溪在松古大地流淌。這裡有「戲曲活化石」松陽高腔,有「世界第三大斜塔」延慶寺塔,有「宋代古驛道」界首,有「木雕博物館」黃家大院,有清代石倉古民居群。這裡不僅是宋代女詞人張玉娘的故鄉,唐代道教宗師葉法善對松陽亦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葉法善在松陽卯山道場修煉期間,培育、炒制出「卯山仙茶」,成為朝廷貢品。道法高超、醫術高明的葉法善,被唐高宗徵召入京,輔佐了五代帝王。他「諫止奢靡節事,專心勵精圖治」,為「開元盛世」立下大功,被尊為天師、越國公。他信奉「道法自然,人法真善,以善心善待生命」。享年105歲的葉法善對松陽的宗教、茶文化、養生、醫藥、風俗、道教音樂等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今,葉法善第53世孫葉羅生在卯山「天師殿」擔任主持,道教樂班仍在殿外演奏著葉法善從宮廷帶回的《月宮調》,此曲源於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一千多年以來,禪與茶相輔相成,茶文化與松陽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田園松陽已成為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佔地8萬餘畝的大木山是全國最大的茶園。「松陽銀猴」榮膺「華東十大名茶」,躋身於「中國文化名茶」之列。
晚餐在箬寮餐廳,幸與松陽電視臺的幾位記者同桌。年輕的劉暢活潑開朗、誠懇熱情,資深記者、攝影師楊益達老師興致勃勃地講起在山間田頭採訪、在深山密林宿營拍鳥、在松陰溪旁尋找「中華秋沙鴨」的故事,讓人聽得津津有味。羨慕他們親近大自然的工作,同時也體會到了一種敬業精神。傍晚夜幕降臨,「第五屆箬寮猴頭杜鵑節」拉開了序幕。篝火熊熊燃起,歡樂的人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山巒沉寂,一輪半月懸掛在夜空中。此情此景,人生能有幾回?
箬寮猴頭杜鵑節開幕式(攝影:楊益達)
看到何山川老師,我請他坐下來攀談。何老師讀了我之前寫的兩篇麗水遊記,認為「從外鄉人的角度看麗水有獨到之處」,並且鼓勵我繼續寫松陽,向他負責組稿選稿的《品味松陽》投稿。他審稿非常嚴格,只認文章不認作者,因此《品味松陽》才得以保持高端品質。《古韻茶香•田園松陽》風光片的解說詞就是何老師撰寫的,行雲流水、妙筆生花,精確展示出松陽獨特的旅遊資源和文化底蘊。
坐在一旁的華東旅遊網總經理張曉斌也和我們聊起來,他同時也在浙江大學教碩博生,經常在華東各地的山水裡遊走。商界精英、教育學者、旅行達人,多彩的人生。
同桌的一家三口來自湖州,徐鳴女士是旅行社經理,他先生是湖州日報社記者,5歲的女兒乖巧可愛。一家人清早做高鐵轉汽車來到箬寮,奔波一天,小姑娘竟一點也不哭鬧。
篝火晚會(攝影:楊益達)
第二天早上下起小雨,我們再次開車前往「箬寮原始林」。山路上灑滿了雨水打落的花瓣,好似女孩兒的青春短暫卻美麗。路遇兩輛攝影師的車拍攝歸來,錯車時非常禮讓,其中一輛車主動後退了幾十米給我們讓路,讓人在寒冷的雨天心頭一暖。
第一停車場的山坡上有一條古道可以步行通往「石人磯」。古道非常狹窄,隱藏在密林中,我們猶豫了一下,放棄在此登山,繼續行駛6公裡到達山上的第二停車場,在此處下車爬山。
雨越下越大,我們在風雨中穿過原始林,陡峭的山壁、彎仄的古道、茂密的叢林、雲霧迷茫的山谷,讓人體會到了原始的野性。
步行了一個小時,快到「石人磯」的時候,在林中看到一間小木屋,再往前遇到一位老人,拉起遮雨棚在售賣礦泉水。老人估計大雨天后面沒有遊客了,索性拋下生意,帶我們去「賞花臺」。狹窄的石板臺階長滿厚厚的青苔,老人提醒我們注意腳下鬆動的石頭。原始林的遊步道是2001年建設景區時,老人參與鋪設的,風雨中青苔石板路上灑滿了飄落的映山紅,讓人不忍踩踏。
落花繽紛的路(攝影:凝顰)
在老人的講解下,我們意識到已身處千年猴頭杜鵑林。猴頭杜鵑屬於灌木,雖已千年,卻並不粗大,而是盤曲纏繞,讓人感慨歲月的滄桑。水霧在林間瀰漫,朦朧而迷幻。
千年杜鵑林(攝影:葉煒)
箬寮原始林景區總面積達4萬餘畝,是「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天然生物寶庫」。原始林內生長著1000多種原始樹木、700多種野生名貴中草藥、幾百種野生動物和鳥類。這裡是世界瀕危植物「東方水韭」的唯一生長地,林內還隱藏著非常稀有的名貴植物「水晶蘭」。
原始林裡的水晶蘭(攝影:何山川)
路旁被青苔掩蓋的山坡上零星開著幾棵暗紫色的野花,學名叫「臺灣獨蒜蘭」,有一種孤單的美。
臺灣獨蒜蘭(攝影:何山川)
「賞花臺」下迷霧重重,近處的幾株杜鵑含苞欲放。倘若在晴朗的五月中旬,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猴頭杜鵑花,美不勝收。
清早上山的攝影師在原始林裡拍到了綻開的猴頭杜鵑花。
猴頭杜鵑花(攝影:葉新波)
原路返回,去海拔1400多米的「石人磯」,觀景臺上狂風肆虐,雲霧中一顆巨大的石筍從陡頗密林深處拔地而起,徑粗20多米,高60餘米,「平頂上似有三個小石人在嬉戲玩耍」,故稱「石人磯」。讓我詫異的是,山崖上矗立著幾簇杜鵑花,任憑風吹雨打,卻屹立不倒,這是何等的堅強?人生亦應如此,即便經歷風霜的磨礪,也要永遠綻放!
石人磯(攝影:沈國峰)
「石人磯」向東南方向前行是海拔1502米的松陽最高峰——「箬寮峴」,向南則是綿延數千畝的「十裡花海」猴頭杜鵑疊錦。
猴頭杜鵑花(攝影:宋明東)
雨天山谷裡皆是雲霧,我們便回到遮雨棚下。老人端上熱氣騰騰的蒸紅薯幹和茶葉蛋,我們就在山上吃起了午餐。老人姓張,72歲,看起來卻只有60來歲,家住古村「梨樹下」,做過8年護林員,2001年底景區建成開放後,便在山頂售賣食品。高山紅薯非常甜,茶葉蛋是大爺的老伴兒昨晚在炭爐上煮了一晚上的,加了當地養生的中草藥,特別香,應該是採用了松陽端午茶裡的藿香、野菊、桑葉、菖蒲、山蒼柴、魚腥草等養生草藥。
大爺家裡沒有車,騎電動車走山路也不安全,所以常年累月步行上下山,還要提著沉重的礦泉水和食品,掙的只是一點辛苦錢啊。聽說有國人去歐洲旅行動輒花一萬多買一隻筆,而我們只花了幾十塊,既嘗到了鄉間土味兒,又給鄉親帶來了開心的笑容。
要下山了,大爺熱心地告訴我們走紅軍路比走原始林近一華裡。
「1935年5月,劉英、粟裕率紅軍挺進師轉戰松陽,開闢了以玉巖、安岱後一帶為中心區域的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從戰略上支援了中央紅軍北上抗日」。箬寮景區附近的安岱後被稱為「浙西南井岡山」。這條紅軍路就是他們戰鬥期間走過的山路,相對於原始林,這條路背風、平坦。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志者甘願犧牲自己來拯救民族。倘若我也生在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定會和他們一樣,用青春和生命去換取民族的獨立!
箬寮雲海(攝影:吳定中)
雨停了,返回第二停車場時,只剩下兩輛車了。下山快到山腳下時,看到鄉親在山坡上趕著牛耕地。趕到箬寮餐廳旁的「體驗作坊」,這裡打麻餈、做豆腐的活動已經結束,鄉親們正在打理剩下的食材。
「景觀魚池」旁的一顆猴頭杜鵑花開得正豔。
猴頭杜鵑花(攝影:王紹峰)
回山莊休息了一會兒,再出來時,雨又淅淅瀝瀝地下起來。山莊前的猴頭杜鵑花,掛著水珠,玲瓏欲滴。
我在雨中走上廊橋,溪水水量驟增,如千軍萬馬,呼嘯奔騰。剛剛走到「浴花潭」,細雨突然變成了暴雨,雨水噼裡啪啦地砸在傘上,衣袖、褲腳、鞋子都溼透了。想到明天要返回杭州,我冒雨繼續前行。偏偏轟隆隆響起了雷聲,雷雨天在山林間行走不安全,我只好轉身向回走。山上跑下來兩撥遊客,年輕人索性光起腳來。在青山秀水間被雨水淋溼,倒也是一件趣事。
晚餐過後,雨水漸漸停了下來。餐廳斜對面的「杜鵑園」裡映山紅、猴頭杜鵑、雲錦杜鵑、麂角杜鵑、馬銀花爭奇鬥豔。天色已晚,用華為手機尚能拍出清晰的圖片來。在幽靜的景區裡漫步,有譁譁的流水聲作伴,真希望時間就此停滯,享受這份清靜安逸。
猴頭杜鵑花(攝影:何山川)
第二天早上,雨過天晴。我們在明媚的陽光中登上廊橋,穿過一排排小木屋,前往「箬寮谷」。「箬寮谷」是「浙江十大綠谷」之一,海拔698米,負氧離子含量可達29萬個/立方釐米,比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高出280多倍。有些客人專門住在小木屋裡療養。
景區有一條上山的健身遊步道,通往八仙壇、九峰臺,不善爬山的我們選擇前往地勢不高的「箬寮谷」。
這裡的遊步道沿溪水而建,清澈的溪流、飛洩的瀑布、碧綠的水潭一路相伴。倘若在五月中下旬,「浴花潭」裡映著花紅柳綠,水面滿是飄落的猴頭杜鵑花,煞是好看。
「九疊瀑」非常壯觀,好像打開了水閘的大壩,洶湧的流水順勢而下,聲勢浩大。
「親水潭」亦稱「龍潭」,潭水翠綠清澈,宛如翡翠一般,晶瑩剔透。浪花在水面恣意作畫,變化在每一個瞬間。
親水潭(攝影:葉煒)
「小九寨」上有一座廊橋,橋下寬闊的溪流垂直落下。廊橋內一顆古木做成的巨型圓桌,可以躺下一個人。
「歡樂池」旁的木樁上灑滿了雪白的花瓣。「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倘若是林妹妹看到了,一定會把這些花瓣小心翼翼地裝進荷包裡,給它們一個歸宿。
「龍瀑」好似從天而降,碧藍的天空下一條小白龍橫空出世,蔚為壯觀。瀑布砸在底部巖石上,濺起一大片白色的水花,又沿著跌水河段順流而下。站在潭邊,涼爽的水霧撲面而來,好不愜意。
龍瀑(攝影:葉東龍)
我們離開龍瀑,上山去尋找滑道,途中發現了「雙瀑匯觀」:兩條狹長的瀑布從碧綠叢中飛奔而下,一條是「龍瀑」,一條是「仙女瀑」,一剛一柔,想和相伴,讓人感嘆愛情是如此美好!
「小魚探幽」處是挺幽靜的,緩緩流下的溪水、翠林中的亭子,還有水邊石頭上搶鏡頭的幾朵映山紅,只是可惜,沒有發現魚兒。
「仙女瀑」飛落入「玉泉」,泉如其名,如玉如翠,清澈見底。我們彎下身來,手捧泉水品嘗,頓感甘甜清冽。
終於在「望月亭」旁找到了滑道,卻用鐵柵欄鎖著,剛欲離開,一個小夥子快步爬上山來,原來他就是工作人員。我系上防護的迷彩墊兒,坐在傾斜的花崗巖滑道上,卻不敢往下滑。小夥子告訴我們用雙手扶住兩邊,將雙腳張開抵住石壁,增加摩擦力,身體向前傾。於是我們大膽地一滑到底,歡快洋溢在心間,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箬寮谷」滑道(攝影:凝顰)
從滑道下來,通過「龍嘯問泉」,在亭內休息片刻,前行發現林間隱藏著一股清泉,從40多米高的山崖綠樹間傾瀉而下,水花四濺,原來這段瀑布名為「隱泉」,是一波三折的「仙女瀑」中最下面的一段。傳說小龍女化身為「仙女瀑」,與小白龍化身的「龍瀑」,在「箬寮谷」長相廝守。東海龍王派來尋找愛女的鯨魚精,被小龍女堅貞的愛情感動,化作「鯨石」留在明亮澄澈的「鯨池」裡,永遠守護著兩位忠誠的戀人。
陽光燦爛的日子,景區遊客多了起來。我們沿著山澗溪水一路下山,返回「箬寮山莊」。
時至中午,收拾好行囊,告別箬寮景區,前往松陽縣城,山腳下路過「李坑村」,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農曆的節假日可以觀看民俗表演。由於毗鄰「箬寮原始林」,「李坑村」的民宿發展得紅紅火火。
李坑村(攝影:徐迎春)
行駛一個小時,趕到「松陽博物館」,第二次吃了閉門羹,心想周二不應該閉館,跑到後院喊出了保安,才知道此時是午休時間。
這會兒早已飢腸轆轆,驅車找到了「松陽旅遊」上介紹的「田園松陽綠茶餐廳」,點了「茶麵」、「茶餃」、「紅燒溪魚」、「清炒藕心」,清淡可口,很有松陽特色。
田園松陽綠茶餐廳(攝影:凝顰)
下午匆忙中遊覽了「松陽博物館」、「西屏明清古街」,再次感受到了松陽璀璨的人文歷史。感慨中,踏上返程的高速,雖有些疲憊,卻收穫滿滿。
西屏明清古街(松陽旅遊提供)
「按節下松陽,清江響鐃吹」(唐•王維),「唯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宋•沈晦)。古韻幽幽、茶香縹緲、風光綺麗、民風淳厚,讓人怎能不愛上這片松古大地?
「孟夏草長,花開五月」,和箬寮杜鵑花的約定,不止於這一次旅行,它已藏進我心裡。箬寮杜鵑花,待你再次綻放時,我一定回來看你!
編者按:
凝顰,文學愛好者,70後,理工科出身,做了多年技術研發,後又獲得MBA學位。喜歡讀書、喜歡旅行、喜歡寫作。2016年杭州G20峰會前後,發現了麗水的美和麗水民風之淳樸,隨開始寫麗水的遊記,發布於「簡書」網絡平臺及一些微信公眾號。
所寫的遊記《「浙」裡有一個清純的地方叫古堰畫鄉》在「一機遊麗水」的遊記比賽中獲獎。遊記「原來《牡丹亭》誕生在這片金山林海中——探訪江南秘境之遂昌」,被遂昌金礦公眾號選用。另有短文《牡丹亭》的故鄉、散文《星星點燈——致我敬仰的歌者》等發布在網絡。
2017年5月應邀參加「松陽第五屆箬寮猴頭杜鵑節」開幕式。《孟夏,和箬寮杜鵑花有個約定》即為她此行的遊記。
2017年6月16日第97期
策劃:何山川
編輯:謝雪鈞、葉月卿
文案來源:凝顰
圖片供稿:葉煒、沈國峰、葉新波、王紹峰等
投稿、合作、諮詢聯繫郵箱:403231916@qq.com
生態養生地 五養在箬寮
箬寮山莊
總臺(訂房熱線):0578-8095288
訂餐熱線:0578-8095278
區門票優惠政策
免票半票備註:凡是和景區有合作關係的新聞媒體,或在景區創建了活動基地如協會之類的社團,其成員(或會員)免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