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樓市參考
前段時間,教育部公布了一項數據,2020屆高校畢業生將達到近幾年來的峰值:874萬。
再加上去年滯留的畢業生和幾十萬回國的留學生,2020年「新生就業需求」近千萬級別。
然而需求創新高,供給卻遠遠跟不上。
在疫情影響下,社會可提供就業崗位量在急速下滑。天眼查數據顯示,因遭受疫情打擊,第一季度有超過46萬家企業不幸遇難。
目前來看,國內眾多中小企業還沒有恢復過來,面對就業季,大部分企業宣布縮減招人計劃,有的甚至開始停招、裁員。
昨天一個做人力的朋友對我說,今年的畢業生就業難度是「地獄級」的,畢業即失業將成為常態,而且用人單位為了性價比,會壓低薪資,應屆生是最吃香的,研究生這類高成本勞動力,大都不作考慮。
為了一份體面工作,需要從茫茫人海中拼個你死我活,這對剛從象牙塔裡出來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殘忍的歷練。
但我今天要說的是,對於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講,最重要的不是尋找一份工作,而是尋找一個有發展的城市。
因為城市是工作和生活的載體,你所選擇的城市,決定了你未來的海拔高度,這是企業給予不了的。
比如說房價這個東西。我之前做培訓,認識成都的學生小張和小李,兩人家庭條件和個人能力相差不多,畢業後,小張選擇在成都打拼,小李則為了安逸,回到老家三四線城市遂寧去銀行當了一名櫃員。
兩人同時在2016年買了房,結果上一輪房價上漲後,小張的財富增值比小李多出上百萬,可能是小李幾年努力都換不來的。當然在商業、醫療、教育等資源的享有上,成都和遂寧也是天地之別。小李每次談到這些,悔不當初。
一般來說,5年時間,不同城市的人生軌跡就可以出現極大的差異。
那麼中國共有660個城市,哪些城市更適合年輕人去發展呢?這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課題。
1
宏觀大勢
首先我們要摸清城市發展宏觀大勢。
從近幾年中央下發的城市戰略規劃文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
中國的城市發展格局已經將從「廣撒網,多斂魚」,轉化為「擇優而從之」。
例如多次提到的城市群、強省會戰略,都是把一個區域的資源集中導入一個城市,打造一個地方核心大城,然後再用大城的力量輻射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坊間也常傳出,「縱一省之力造一城」的說法,典型如合肥、鄭州、武漢、長沙等省會城市。這個概念我強調過很多次,希望在腦海裡留下思維定勢。
這將導致中國城市格局在未來幾十年,處於「強者恆強,弱者持弱」的發展趨勢中。
宏觀上那些底子好的城市,會逐步走向超級大城,而那些自身無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小城市最終會淪為養老城,鶴崗就是很突出的例子。
目前來看,東三省、山西、內蒙古、青海、甘肅等北部地區的小城市,此現象已經在加速擴散,未來還會波及到南方。
所以在戰略層面上,年輕人的路最好應選在國家中心城市、一二線城市、省會城市,而不是留在非國家級城市群,無產業和人口流入的三四線城市。
政策在哪,錢在哪,人口就在哪,這個邏輯在中國城市發展路上,亙古不變。
2
一線城市
在戰略層面上,我們知道了城市發展的趨勢。接下來細分講講哪些城市是適合年輕人發展的。
首先是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一直都是年輕人背起行囊逐夢的沃土。這裡有500強企業,消費力強勁的市場,雲集的三甲醫院、明星小學、品牌商場……這些資源,都是多年充分積累競爭的結果。
當然年輕人在北上廣深工作,有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人才競爭帶來的職場壓力,另一方面是房租和房價帶來極高的生活成本。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畢業生踏上北上廣深的熱土,同樣也有不計其數的年輕人背起行囊含淚而去。北上廣深像一個漏鬥一樣,不斷將家底殷實、個人能力突出的年輕人篩選出來。
如果家裡沒有幾分底墊,30歲便是決定去留的一道人生大坎。
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建議年輕人要敢於踏上這片熱土。因為無論結果如何,在一線城市的「高壓快節奏」環境中,你的格局見識、工作能力、思維邏輯將會有質的提升,這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這筆財富會在你未來的生活工作中逐步兌現,成為你在下一個城市參與競爭時,衡量薪資水平的籌碼。這跟海歸鍍金一個道理。
很多人都說畢業生如果未來留不在一線城市,還不如一開始就呆在老家,積累些人脈關係。
其實這個觀點是無法成立的。
人脈關係的靠的是個人能力,而不是時間。如果你有兩把刷子,去哪兒人們都會圍著你轉,如果庸碌無為,你在一個地方呆一輩子,有用的社交關係依然與你無緣。
3
哪個更合適
那麼一線城市中,哪個對於年輕人更適合?我認為是有區別的,首先是北京,其次上海、深圳,最後是廣州。
北京為什麼要排在第一位呢?我一直在對周邊的人說,這個城市的特點就是「大而全」。
北京是全國產業結構最複雜的城市,工作機會多,平臺大薪資高。名牌高校眾多,也意味著未來最新最賺錢的產業一定會在北京。
而且因為政策原因,幾乎所有大型企業都在這裡有分部,大小行業會議均在這個地方展開,而且代表著行業的趨勢發展,對於個人學習成長有一定的幫助。
北京很大,天南海北的人像是大雜燴,包容性足夠,在這裡不愁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缺點是政策因素,市場自由度不夠,這幾年路邊的門店燈牌被拆後,生活氣息漸漸稀薄了。
上海是一個精英城市,偏國際化,時尚之都,適合對生活有小資情調,有追求的年輕人。缺點是包容性相對較差,呆久了會感覺這個城市有些陌生。
深圳城市人口年齡結構,在四大一線城市中是最年輕的。年輕人多的城市有很多好處:創造力強,消費市場活躍,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力強。
就業機會多,也很容易和敢打敢拼的年輕人一起創業,致富效應強。市場自由,晚上12點後,街邊巷尾燈火通明,生活氣息足夠。
缺點是地少人密,教育和醫療等公共資源太過稀缺,差北上廣幾個段位。薪資水平不及北京,而且深圳的房價已經超越北上,穩坐第一。這對於家裡沒有實力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最高的圍牆。
廣州科教、醫療資源很強,這註定其一線地位不會被其他二線城市輕易動搖。貿易門戶,對國內做電商行業的人有一定的幫助。
但缺點也明顯,這幾年發展有些偏離軌道,尤其在科技、金融、服務產業上創新力和其他一線城市拉開了差距,被深圳壓過一截。薪資水平和新興就業崗位不及其他,但廣州房價相對於深圳,較為友好。
下面我們再看看二線城市。
4
二線城市
其實從2018年開始,社會上對年輕人「一定要去一線城市發展」的主流意識,有了一定的改觀。
一是,北上施行了人口疏解政策,定向優化人口結構,政策面對人口流入不友好。其次是經過上一輪樓市高潮後,北上廣深的房價上漲過猛,粉碎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夢想。
那時候,網上隨處可見「逃離北上廣深」的文章。很多年輕人開始選擇心怡的二線城市發展。那麼哪些二線城市適合年輕人發展呢?
這時候很多人開始翻榜單了,什麼城市GDP,人均收入,城市宜居指數……市場上有關城市各維度的排行數不勝數。
至於哪些值得參考,我認為只需要關注三個因素:
1、城市行政地位-城市發展
2、產業創新能力-薪資水平
3、國民營經濟佔比-就業機會和公平性
1、城市行政地位。
這是判斷城市發展最基礎的因素,決定了中央會花多少精力和資金投入到這個城市。
去年有的城市申請地鐵項目,全部通過審批,而有的城市非但沒通過,還被砍了一半。地鐵一響,黃金萬兩,未來的城運因此改變。在此層面上,國家中心城市,地方強省會城市都是年輕人應該考慮的。
2、產業創新能力。
60年代的東三省,80年的北方能源大城,還有2000年時期唐山、保定等重工業城市,這些城市都是當年站在風口的佼佼者,然而因為產業沒有及時升級創新,被歷史洪流所淹沒。創新是一個城市的生命力,這在網際網路時代,更加突出。
3、國民營企業比例。
國企強民企弱,這個地方的資源被壟斷,高薪就業崗位少,年輕人發展機會少;國企弱民企強,證明這個地方市場經濟發達,高薪就業崗位多,年輕人發展有足夠的空間。在某種意義上講,這一因素和產業創新能力高度吻合。
基於上面三大因素,再加上前段時間對幾十份權威機構榜單的研究,得出了「最適合年輕人發展的城市」,榜單如下:
第一梯隊:成都、杭州、蘇州
第二梯隊:重慶、武漢、長沙、南京、西安
第三梯隊:天津、合肥、鄭州、青島、廈門、佛山、東莞
這15個城市,無論從城市能級還是資源佔有,均是一方翹楚,是值得年輕人立足的淘金之地。
其中,最推薦年輕人去的是處於西南的成都,人口基數大經濟創新能力強,這幾年得到諸多500強企業青睞。市場經濟自由,對城市新居民的包容性強,從前段時間首次提出地攤經濟可以看出。
成都也是全國從疫情中走出的第一個強二線城市,產業結構較為新穎,這幾年網際網路和科技產業也是一方翹楚,實力底蘊強悍。
其次是東部沿海蘇杭二市。經濟動力強,是東部沿海城市的核心,人均收入緊跟一線城市,地方文化儒雅,節奏不緊不慢,城市居民人口素質較高。
在房價上,成都和蘇州相對杭州有一定的優勢,杭州目前房價處於二線城市的頭部,而且極愛炒作,年輕人在此紮根有一定的難度。
重慶自古是成都的宿敵,3000萬人口的超級大城,意味著經濟天花板很高。但是由於地貌特徵,高樓擁簇,有時候感覺像是內地版香港,有些壓抑。而且經濟以第二產業為主,創新能力有待開發。好處是相對於成都,房價健康,買套房子相對輕鬆,目前依然屬於二線城市中的窪地。
長沙是一座黑馬城市,個人非常喜歡。經濟動力強,娛樂文化產業出眾,房價健康能留得住年輕人,城市娛樂性高,被稱為湘江邊上的「不夜城」。這裡房價低,年輕人幸福指數高,吃喝玩樂,生活氛圍濃烈。
西安上榜的原因,是近幾年來當地對大學生創新投資力度極強,而且西安的高校資源豐厚,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是西北部城市的未來。這也從側面解釋了,國家要把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頭銜給了西安的原因。
武漢、鄭州、合肥是中原三傑,分別代表一方水土,省內絕對的資源核心。其中武漢因此這次疫情有些傷及根本,但這座九省通衢的歷史大城,會快速從陰霾中走出來。畢竟城市經濟體量,高校資源,地理區位都是中原之最。整體來講,武漢綜合面要強於鄭州和合肥。
天津、南京、廈門、青島,雖然在經濟創新上力度不及其他,但在自身的科教、醫療等資源上,在區域內有較大的優勢,這是歷史和政策長期積累的結果。
但在地域上講,天津是北京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南京房價和經濟,相對蘇杭二市沒有優勢,廈門是福建的權貴中心,房價收入比趕超一線城市;青島這幾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民營經濟較弱,人均收入不見起色,對外來年輕人不太友好。
5
城運即人運
城運即人運,是刻在歷史書上的箴言。
選對一座城市,很容易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適合自己的另一半,未來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的發展和城市的節奏息息相關。
策略上,首選一線城市,修身養性打磨自己,如果感覺自己找不到方向,家底又不殷實,就及早選擇下一站,最好在一個能紮根未來,處於快速發展的城市購置房產。方便在離開一線城市後,有一個穩固的根基。
相信我,隨著城市發展,房地產紅利對於年輕人的人生發展來說,絕對是大頭。
當然除此之外,還要參考你對城市地理位置和環境的追求。你是西安畢業的大學生,家也在西安,那麼讓你去更強的杭州發展,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還要考慮的一點因素就是氣候環境,有人喜歡四季如春的南方,也有人喜歡能看得見雪花的北方。仁者見仁。
總之,如果你已感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正在被時代遺棄。那麼就應該果斷背起行囊,踏上尋找未來的路途。
有時候,選擇比努力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