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曾在坑道裡點煤油燈學毛著的"大功三連"現在什麼樣

2020-12-15 中國軍網

永遠做黨的好戰士

——陸軍某部「大功三連」用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建連育人紀實

新華社記者李清華、王玉山、楊慶民

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須臾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

40多年前,陸軍某部「大功三連」官兵白天參加國防施工,晚上點著煤油燈在坑道裡學毛著的事跡享譽軍內外。40多年間,「煤油燈精神」歷久彌堅,連隊先後成為聞名全軍的思想工作模範連、基層建設模範連、科學發展模範連。

學系列講話,建「四鐵」連隊,育「四有」新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功三連」堅持把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建連之魂、育人之本,官兵真學、真信、真用,連隊全面建設不斷發展進步。

真理之光引領學習步伐

「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麼?是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堅定信念,是吉鴻昌死也不倒下的英雄氣魄,是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奉獻精神,當代革命軍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從他們身上汲取政治營養,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而努力奮鬥……」

窗外雪花紛揚,室內熱潮湧動。1月4日,「大功三連」2017年第一屆「士兵講壇」正在舉行,官兵們爭先恐後、慷慨激昂的發言,讓這個冬日的夜晚顯得熱氣騰騰。

然而,走進三連,你會發現這些青春勃發的官兵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絕不僅僅凸顯於這個雪夜的講壇之上。

在三連,樓梯口擺放著電子書借閱機和數字讀報機,官兵隨時可以下載自己喜歡的圖書、瀏覽最新的時政資訊;走廊兩側掛滿了官兵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心得體會和宣傳講話要點的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宿舍裡床頭貼著學習講話精神的感言,桌子上的圖書角擺放著習主席講話的書籍,官兵隨手可取、隨時可學。

「摘編講話要點,滿懷真情學起來;開辦士兵講壇,人人登臺講起來;組織交流互動,聯繫實際議起來;開展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帶起來;進入具體工作,崗位踐行幹起來。」三連所在旅政治委員劉海成頗為自豪地說,新形勢下,連隊針對青年官兵特點,探索的「學、講、議、幫、幹」理論學習方法,幾年間已經從這個小小的連隊走向了全國全軍。

一款剛剛開發不久的「學習軍營」手機成為三連學理論的新平臺。

「以往野營駐訓期間,備課時搜集資料是最撓頭的事,如今有了『學習軍營』,輕劃屏幕,海量資料立即展現眼前,圖文並茂,通俗易懂。」三連指導員王金龍一邊划動手機,一邊有些「顯擺」地說。

按照訓練大綱規定,部隊每年至少要有4個月的時間在外進行野營訓練。2016年初,三連黨支部在徵集外訓教育怎麼才能搞活時,不少戰士紛紛「開炮」:「總說政治教育要貼近、跟進,形勢教育要跟上形勢,可是部隊一拉出去,我們看的報紙都快成了周報,再怎麼搞活也跟不上形勢,跟不上黨的創新理論步伐……」

「習主席強調,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必須用創新思維破解矛盾問題。」三連所在的某集團軍政治部主任葉青說,著眼智慧型手機進軍營等實際,集團軍黨委和中央黨校聯合開發了「學習軍營」手機教育輔助系統,並先行在「大功三連」進行使用試點,然後再在集團軍推開。

「不僅內容權威,而且更新速度也快。2016年,習主席發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重要講話,兩個多小時後就推送到了終端。」王金龍說,「學習軍營」成了全連官兵隨身攜帶的「資料庫」和「大課堂」,除了聽廣播、讀報、看新聞,登陸「學習軍營」手機已成為官兵學習的「第四個半小時」。

使命擔當淬鍊制勝尖刀

這是一次尖刀對尖刀的對決。

2016年5月中旬,南昌城郊,「中部鐵拳·勇士」杯比武競賽,來自中部戰區陸軍5個集團軍的50個戰鬥班在這裡一決高下。

叢林投彈、翻越障礙、反恐射擊……參賽隊員要負重27.5公斤,連續戰鬥36個小時,完成12項內容全新的軍事課目。

兩天鏖戰,「大功三連」一班揚威賽場,名列前茅。頒獎現場,一位了解三連歷史的將軍豎起大拇指:都說「大功三連」理論學得好、軍事過得硬,名不虛傳。

「武藝練不精,不是三連兵;技術不拔尖,不是三連官。」在三連,比這位將軍的褒獎更廣為人知的,是「一壺水」的故事。

前些年,三連組織戰備拉動演練,到達指定地域後,連長張繼平突然下令:「打開水壺,喝水!」

多數官兵聞令打開水壺喝了起來,唯獨有3名戰士不願意喝。原來,水壺裡的水因為長時間不更換,早已有了異味。

「天天喊打仗,這樣能打仗嗎?戰場上,水壺的水不僅能喝,還能夠清洗傷口,是救命的水!以不打仗的心態做打仗的準備,這種虛練、假練、空練的作風必須根治!」張繼平火冒三丈。

「一壺水」引發的震動之後,三連官兵從此更加注重任何一個關乎打仗的細節。

練兵場上,武裝越野、400米障礙、輕武器射擊等基礎課目連貫實施,車載火炮實彈射擊靶標由白色改為迷彩色,常態化開展步戰車碾壓、複雜道路駕駛、超遠距離射擊等險難課目訓練……三連實戰的氛圍越來越濃,官兵打仗的技能越練越精。

「寧可備而不戰,不可無備而戰。」張繼平說,習主席強調「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高度戒備態勢」,就是要求我們樹立「戰爭就在今晚打響」的憂患意識,把戰備工作抓得緊而又緊、實而又實。

在三連,官兵們業餘時間聽音樂、玩電腦時耳機只戴一邊,他們說這是為了能隨時聽到緊急出徵的「號角」;節假日外出,大家不忘在假條的存根上註明聯繫方式、關鍵崗位的頂替人員名單,他們說這是為了保證隨時拉得出衝得上;每天晚上睡覺前,大家都會將水壺換上涼開水,把衣服放枕邊,作戰靴擺外側,他們說這是軍人枕戈待旦應有的姿態。

在三連,他們結合常年擔負旅應急作戰值班任務,將戰備物資按作戰單元裝箱存放,加裝滾輪提升裝卸載效率;按統一型號定製給養器材貨架,便於平戰轉換……率先在全旅推廣「戰備設施在營規範化、野營實戰化、應急模塊化」的經驗做法。

血性在真打實備中磨練,尖刀在嚴訓實練中磨礪。

冬季野營拉練,三連官兵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深山中練行軍、練潛伏;盛夏戰術演練,步戰車內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連隊官兵按實戰要求閉窗駕駛,汗水像雨珠一樣滾落,浸透全身,無一人退縮。

相關焦點

  • 海防團修復荒廢坑道 曾被堆放垃圾建養殖池(圖)
    信息 海防團修復荒廢坑道 曾被堆放垃圾建養殖池(圖) 圖為該團三連官兵在火炮陣地展開訓練的情景。程宇航攝   8月15日4點30分,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驟然響起,駐黃海之濱某海防團一場抗敵登陸綜合演練拉開帷幕。  一門門火炮從坑道中推出,高昂的炮口怒指海疆……筆者在坑道指揮所內看到:環境乾淨整潔,作戰地圖、各類預案、生活設施等一應俱全。
  • 迴蕩在上甘嶺坑道裡的歌聲
    我算是個文藝兵,沒正經參加過戰鬥,而這次戰鬥記憶深刻,慘烈血腥的戰後場面刻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伴隨了我一生。1951年,我隨部隊進入朝鮮,經歷了鐵源、上甘嶺阻擊戰,我們宣教股分成好幾個宣傳隊深入到營、連、排用歌聲作武器鼓舞士氣。
  • 抗美援朝70周年|「我們在坑道裡演,子彈在頭上飛!」
    吳文芳從柜子裡拿出一本已經泛黃的小本子,本子封面上有一行楷體字「1950年—1952年(於朝鮮)」,這是記錄他朝鮮戰場經歷的日記。70年過去了,日記中記錄的那段戰火中的歲月,老人無怨無悔,難以忘懷。在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出了「文藝工作上高山、進坑道、上火線」的號召,將文化工作的重心移至前線戰場。吳文芳到了前線之後,幾乎一直在與坑道打交道。由於坑道過於狹小,不便於集中開展文娛活動,各單位的文工團就分散成若干小組,深入坑道內進行慰問演出。
  • 金門地下坑道揭秘 傳薩達姆曾造訪並表佩服(圖)
    傳出金門可能撤軍的消息後,島內記者實地走訪曾是臺軍軍事重地的金門,順著退伍老兵的腳步,初入眼前的就是小金門最引以為傲的地下坑道,巧妙的建築設計,就連微弱的回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  報導說,筆直的坑道長達300米,可有效聯絡鐵漢碉堡以及勇士碉堡,如果再加上支線,地底下的坑道將近900米。這個宛如蜘蛛網般的迷宮,就是過去那些臺軍士兵的戰鬥和生活地盤。
  • 志願軍文藝兵吳文芳:「我們在坑道裡演,子彈在頭上飛!」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文/趙洪南)吳文芳從柜子裡拿出一本已經泛黃的小本子,本子封面上有一行楷體字「1950年—1952年(於朝鮮)」,這是記錄他朝鮮戰場經歷的日記。70年過去了,日記中記錄的那段戰火中的歲月,老人無怨無悔,難以忘懷。
  • 徐向前元帥的三次坑道爆破攻堅戰
    第一次坑道爆破攻堅戰是攻克新縣新集。新縣縣城所在地,原名長潭新集,是清鹹豐年間(1851-1861),當地士紳曾瑟樓在此地建的石寨,十分堅固,稱為「新集寨」。鄂豫邊區紅軍曾兩次攻打新集,均告失敗。1931年2月11日,徐向前指揮紅軍第三次攻打新集,採取坑道爆破的方法,在城北面城牆底下,挖通一條五十多米的坑道,用棺材裝上幾百斤炸藥和碎鐵,再用竹竿將長長的炮引引到坑道口。這天下午五點,城北門轟的一聲巨響,城牆被炸開一丈餘寬的口子,紅軍趁勢攻入新集。
  • 風雨飄搖歲月中的北海坑道,門口有一張印第安人的臉
    這個海峽兩岸對峙的最前沿島嶼40餘年的戰地政務(軍管),讓一個純樸的漁村突然轉變成了軍事重地,島上充滿著軍事設施,如坑道、工事、據點、制高測繪點等,據稱這裡有全世界最為密集的坑道。民國57年(1968),為戰略需要而開始的「北海計劃」,在馬祖地區開鑿了不少地下碼頭,專供擊戰艇停泊使用,故稱北海坑道,有南竿北海坑道、北竿午沙北海坑道,東引安東北海坑道等三處(西莒島因地質因素開鑿失敗,未能建成)。
  • 在諒山811高地上,我被坑道塌方壓骨折五天後,重返前線
    這是什麼樣的人?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戰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民解放軍!我叫劉殿國,河南省光山縣人,1976年12月入伍,1979年入黨,廣州軍區炮一師52團指揮連接力機班戰士,邊防三師炮團接力機班長,在部隊榮立三等戰功一次,嘉獎八次,1980年底退伍。
  • 戰地記者憶上甘嶺戰役: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能立二等功
    上甘嶺戰鬥中我也在坑道裡,在總共43天的戰鬥裡,我近20天在前沿陣地。坑道裡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毒氣、凝固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炸藥包……敵人什麼武器都用上了。坑道裡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瀰漫在坑道裡,讓人窒息。坑道裡最缺的是水,壓縮餅乾根本就咽不下去。
  • 坑道裡睡覺、鐵桶裡洗澡……聽,這位96歲志願軍老兵講述難忘歲月
    跨過鴨綠江第一晚就遭遇敵機轟炸、在坑道裡睡覺、鑽進大鐵桶裡洗澡……10月23日,在武漢市黃陂區,當9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餘良士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起那段歷史時,眼裡閃著光。1953年3月底,餘良士奉團首長之命,下到三連堅守的537.7高地,了解、協助三連指揮員組織小分隊出擊。坑道外大雪紛飛,炮聲隆隆,火光血紅。坑道內出擊小分隊的多名戰士,緊握蘇制轉盤衝鋒鎗,列成跪姿,身披著一塊白布作為偽裝。大家屏住呼吸,神情十分嚴肅,連指揮員默默地用手撫摸每一個戰士的裝備,等待著出擊命令。
  • ...學習「大功三連」事跡 :學系列講話 育「四有」新人 建「四鐵...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  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央軍委辦公廳日前下發通知,轉發陸軍某部「大功三連」學系列講話、育「四有」新人、建「四鐵」連隊事跡經驗,要求全軍和武警部隊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鍛造「四鐵」過硬部隊。
  • 上甘嶺傳奇:送進坑道一簍蘋果立二等功,卻無人能做到
    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鬥爭階段,597.9高地共有三條大坑道,八條小坑道和三十多個簡易防炮洞。
  • 《士兵突擊》:鋼七連改編後,新的鋼七連什麼樣,原著曾提到過!
    很多人不明白鋼七連最牛,為什麼改編的卻是它?原著裡,團裡剛收到鋼七連改編的命令時,參謀長也曾問為什麼是鋼七連?當時團長王慶瑞說:「因為他們是最好的。「參謀長問:「非得把最好的拆散嗎?」王慶瑞說:「最好的拆不散,別的還怎麼拆?」
  • 上甘嶺我軍獲勝三大法寶坑道、火炮、手榴彈,還有一位女兵
    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志願軍坑道裡備用的十三根天線也全數被美軍的炮火炸毀,而電話線更是被美軍的炮火炸得不見蹤影。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冒著鋪天蓋地的炮火前去查線。他一路上邊躲避炮火,邊接上斷線,在用完了隨身攜帶的整整一大卷電話線之後,還差了一截。此時已經多處負傷的牛保才一手抓起一頭斷線,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電話線,用生命換來了三分鐘的通話時間。
  •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八八坑道連寶島
    那麼,臺灣白酒八八坑道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首先,八八坑道窖藏酒發源於好山好水的寶島臺灣,擁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八八坑道更是全長三百餘公尺,全由花崗巖構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使其能阻隔坑道外部的四季氣候,使坑道內一年四季恆溫,溼度、溫度極其穩定,形成合適的藏酒之處
  • 《塞爾達》馬爾鼓坑道的神廟怎麼去 馬爾鼓坑道的神廟進去攻略
    導 讀 塞爾達馬爾鼓坑道的神廟怎麼進是什麼,很多玩家都不知道,下面就和小編來一起看一下。
  • 一封軍黨委給坑道各黨支部的信
    李 傑攝   在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裡,志願軍第15軍黨委給堅守上甘嶺前沿坑道各黨支部的一封信顯得格外醒目。   1952年10月,美帝國主義為在朝鮮停戰談判和國內大選中爭取更多籌碼,向上甘嶺地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金化攻勢」。他們在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上甘嶺地區,糾集了兩個師的兵力對志願軍發起猛攻,駐守上甘嶺主峰陣地的八連先後打退敵人13次衝鋒,殲敵650人,連隊自身也遭受巨大傷亡,僅剩的15人轉入坑道後,與四連剩下的16人一起接替了全營陣地。
  • 上甘嶺戰役:坑道、炮火、手榴彈,取得勝利的法寶
    其中,志願軍八連的1號坑道,是597.9高地最大的也是主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巖,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聖山方向。儘管聯合國軍佔領了597.9高地,但志願軍卻轉入了坑道,堅持坑道軍事鬥爭,隨時能和外面的友軍配合,對陣地表面聯合國軍實施打擊,對於聯合國軍可謂是非常大的威脅。1號坑道,是聯合國軍重點打擊的軍事目標,動用了無後坐力炮抵近射擊、用炸藥包、爆破筒等爆破、向坑道裡投擲手榴彈,甚至出動空軍的P-51戰機低空俯衝掃射等。
  • 黃金博物館中的「坑道小人國」,比999純金大金磚更引人注目
    先前曾在前往本山五坑、黃金神社及金瓜石太子賓館的岔路口發現一個鐵鏽色的路標,當時那個霧煞煞的路標字樣讓人分不清東南西北,沒想到走進黃金館的1樓走廊上,又看見一個鐵鏽色底、鏤空的黃金館字樣指示牌,不過這回的鏤空字體大得多,保證讓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而據小樹觀察,全館大概只有這裡有明顯標示,所以走到這兒一定要來張特寫照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半個世紀後的2003年11月1日,十五軍參謀長張蘊鈺在北京接受筆者採訪時介紹,當時計算美軍放炮總量,是在碗裡丟豆子的辦法統計,敵炮聲響一下,統計員就往碗裡丟一粒豆子。還有按響點做記錄,作為補充判斷。這個統計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準確,但基本上不會有大錯。軍師的偵聽站和兩個中心觀察所反饋:陣地表面巖石被擊碎成粉末狀,達一尺多厚,山地標高削低兩米,部分坑道被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