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專注力」「是不是日程安排太豐富?」
每年暑假,朋友圈當老母親的一般都有兩款畫風。
作為這款媽媽的娃,生活精彩得讓我們成年人都羨慕,不是參加美國NASA的夏令營,就是在英國劍橋康河划船,不是在加州的夏校學習STEM,就是在大英博物館看埃及文物。
暑假「擁擠」的劍橋康河
考完期末考剛好是諾諾的生日,媽媽給諾諾在五星級酒店舉辦了生日趴,白天還請班上20多位小朋友去室內雪場滑雪。之後媽媽給諾諾在美國報了兩周的夏校,上午上英語課程,下午打棒球高爾夫及各種遊戲。
從美國回來,諾諾就有點心浮氣躁,他問媽媽:我們下次什麼時候出去玩,家裡太沒勁了。
媽媽:你不是剛玩回來?!怎麼又想出去了?
諾諾:我又不是去玩,你送我到美國不是為了學習嗎?不過,在美國學習也比在國內有意思多了,在這裡上學太無聊了。
洛杉磯遊學團,環球影城不可少
諾諾媽媽說:回來一個禮拜,你琴也沒練,作業也沒寫幾個字,家裡還有這麼多書,你有沒有看?叫你坐一會兒,就像凳子燙屁股一樣,20分鐘都呆不住!
媽媽感覺諾諾欠缺專注力,給他報了一個班,要兩萬五,叫做專注力訓練。隔壁的琴琴專注力多好啊,經常靜靜地在那裡看書寫字,兩個小時都不聲不響。
只是,比起諾諾,琴琴的生活就有點「貧乏」和「單調」,因為父母都是醫生比較忙,諾諾國門都沒出過一次,最遠只到過臺灣。家裡的玩具和繪本也少得可憐,也沒有電子設備。
比起周圍的孩子,花生和花生妹妹從小的興趣班少得可憐,花生主要是籃球,妹妹主要是黑管,而且小學4年級後主要是在校隊和樂團學的。
圓圓比我們家孩子小兩歲,前幾年暑假,我看了看圓圓媽媽的日程表,圓圓大約有10個培訓班。除了語數外,還有畫畫、樂高、聲樂,寫作、舞蹈、滑冰……
我問:這麼多班,孩子忙得過來嗎?」
圓圓媽媽說:「還好吧。我看周圍的孩子個個都排得超滿的。小孩子啊,如果不給她安排好,就會看電視、玩遊戲,不如學點東西,多發掘點興趣,自己也有點緊迫感。」
我頓時覺得花生和花生妹妹有點可憐,雖然也有其他興趣,但是太業餘了:畫畫主要靠自得其樂,樂高主要和樂高迷理工男一起搭,滑冰也就是和同學一起去冰場玩玩。看看別人孩子,任何興趣都有班,比我們專業多了……
我家一對二「樂高興趣班」,老師:理工男,學生:花生,糯米喵(兼任樂高守衛者,專注力可持續2小時+),攝於花生9歲
今年遇見圓圓媽媽,問她圓圓還在上畫畫、樂高、聲樂、舞蹈、滑冰興趣班嗎?
圓圓媽媽說,圓圓興趣是很廣泛,就是太不專注了。以前還喜歡畫畫的,沒學兩年就要改陶藝;去年還在滑冰,今年看到同學去騎馬就想學騎馬。不過反正這麼多興趣也沒用,明年要小升初了,今年暑假把我已把她所有的興趣班都停了,主攻語數外了。
圓圓媽媽問起我家的情況:「花生還在打籃球嗎?花生妹妹還在吹黑管嗎?」
「是的,花生上了初中也被選入學校籃球隊,花生妹妹已經當上了樂團的黑管首席。」
這簡直是赤裸裸的炫耀,連圓圓媽媽都開始羨慕了:真好,能把愛好保持下去真好。
前天花生妹妹校樂團舉辦了成立10周年音樂會,花生妹妹任單簧管(黑管)首席,樂團近20次獲省、市、區中小學生器樂合奏比賽第一名
看IQ,看EQ,不如先看專注力
很多媽媽不斷給孩子「打雞血「,讓孩子多學東西開拓眼界發展興趣自然是很好的,但是也要注意一個度。如果安排得過於眼花繚亂,精彩刺激,就會有一個副作用,就是會在無意中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是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信息加工活動的必要條件與能力。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專注力就像直通心靈的門戶,門開得越大,孩子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同時,專注力是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觀察力的基礎,優秀的專注力=優秀的全腦能力。
專注力高的孩子,不僅能在學習和成長上取得較快的進步,長大後進入社會更是能在工作領域獲得較大的成就。所以,一個孩子的潛力和前景,看IQ,看EQ,都不如先看專注力。
而現在家長一些不恰當的「雞娃」行為,卻在不斷地讓孩子分心,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一些家長唯恐孩子的視野不夠開闊,接觸到的新事物不夠多,從小安排他們週遊世界,遊學玩耍,體驗新事物,各種想不到的玩法,各種嗨。孩子眼開了,頭腦也靈光了,但比較欠缺的,就是定力和專注。
孩子缺乏專注力的危害
我們要看到,生活的常態是平淡,學習大多數時間也是單調和枯燥的,適當「新鮮而豐富」的生活學習當然有益孩子身心,但是外界刺激過多,閾值提高太快,經常偏離日常狀態,那麼孩子漸漸只會對高刺激物才有反應,對平淡單調的生活和學習失去興趣和專注。
其次,各種興趣班培訓班安排得滿滿當當,看起來頗有效率,但是「貪多嚼不爛」。而且多線程工作最破壞一個人的專注力,剛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馬上就要切換到另一件任務上,很難培養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專研深入的精神。
學習是有樂趣的,但是把學習娛樂化,刻意追求有趣獵奇新鮮感,這只能成為一種災難,因為這肯定不是生活和學習的正常狀態。
就像一個人在飲食上總是吃香的喝辣的,形成重口味,那麼清淡的東西再好,都覺得沒味道,因為細微的味覺細胞已經被破壞了。
這是個充滿誘惑,讓人分心的時代,那些能夠抵制住誘惑、不尋求刺激、保持專注的人,才有更大的潛力。
才女是在枯燥中養成的
今年,被清華錄取的武亦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無論是追逐人生理想,還是過好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嚴謹求實、行勝於言,從來都是最重要的品質,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生踐行的準則。」
她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在獲得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後,她沒有沉浸在蜂擁而至的名利和採訪中,而是選擇淡出大眾視線,專注學習,準備高考。
武亦姝
這種定力,是和她從小學習古詩詞的習慣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的古典文學,需要把節奏放慢沉心靜氣才能體會出來好處,在雷霆風暴般的「雞娃」氛圍裡,又有幾個娃能真心熱愛慢悠悠的古典詩詞呢?
這和武亦姝的家庭文化也是分不開的,武亦姝爸爸不玩手機,晚上主要陪娃,很少去應酬和熱鬧的社交場合;即使是武亦姝家裡的休閒活動,也以鑑賞文學,詩詞接龍,學習經典為主。
還有個著名的才女,成長教育比武亦姝還要「枯燥」。
這個才女叫做林曦,暱稱林糊糊,我有幾個外企的同事,報了她教書畫的私塾「暄桐教室」,還一票難求呢!
林曦,圖片來自公眾號「林曦的小世界」
林曦都沒有正經上過中學,卻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成為職業畫家的同時,她還多才多藝,古琴、寫作、針灸、中草藥、茶道都有一定造詣。她創造了「山林曦照」的古典美學品牌,她的私塾裡除了京城名流,也有像我同事這樣的外企高管。
我就好奇了,這麼一個才女,他們家是怎麼培養的?從小帶著去看世界,開闊眼界嗎?
正好相反,林曦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跟著外婆和媽媽,成長過程可謂非一般的單調和枯燥。
「嬰幼兒時期,小朋友安靜和專注的時間越長,未來智商就越高。」基於這樣的理念,在林曦半歲時,她的母親就給女兒量身定製了令人髮指的「超強訓練法」。
1、摘棉絮法
把棉花撕成若干棉絮灑在呢子布上面,然後由小林曦一根一根把棉絮摘下來。從一天一張,到一天數張。
2、膠繩解結法
把膠繩打上若干疙瘩(不是死結),讓小林曦一個一個解開,從一天10個到上百個。
家長當然沒必要非得效仿,但是,訓練的結果很值得我們聽一聽:
林曦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專心看書一下午。而直到現在,她解開一堆纏繞繩子的速度都比別人快。
此外,和如今每個孩子都有滿坑滿谷的玩具和書籍正好相反,林曦的母親幾乎不給林曦買任何玩具,基本就是一個氣球玩一周,一串鑰匙玩半年。
一句話總結:不能給孩子過多的新鮮勁,否則將來你想讓他專心就難了。
就在單調的環境和貧乏的選擇中,林曦養成了沉靜耐心的氣質,忍耐力和感受力都極強,她能體會到別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日常之美和細節之美,在學習書畫和寫字裡找到了極大的快樂。
林曦水墨,圖片來自公眾號「林曦的小世界」
現在,看到很多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和半間屋子的玩具,林曦就有點擔心:
在那麼強烈的感官刺激之後,孩子們如何適應枯燥的書本和現實社會?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不是孩子的錯,是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了不斷升級的畫面和精彩,長大了以後再想讓他們專心、習慣枯燥,就有相當難度了。
蘇東坡有句詩:人間有味是清歡。講的是吃春天清淡的野菜,比大魚大肉更有回味,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在簡單和清淡裡發掘出來的快樂,才是最持久、最有味道的。
這也是生活的真諦:人生中大江大海,高光時刻都是轉瞬即逝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個人只有具備足夠的素養和專注力, 才能體會出平淡中的樂趣。
培養孩子也是如此,要體會到學習和生活的「清歡」,就要做到8個字:
習慣枯燥,培養專注。
也就像林曦說的:「在限制中,未來才有無限。」
花生地主人簡介:
安柏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碩士
世界500強經理人
文藝中年
海澱媽媽
在《浙江教育報》、《讀者》、
光明日報社《教育家》發表多篇教育類文章
分享帶娃故事
交流教育心得
來源:花生地。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 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
本期編輯:孫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