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導》2010年05月06日16:58
本周,數百位示威者走上希臘街頭,在雅典衛城揚起橫幅,抗議政府新的緊縮措施。歐盟正面臨的經濟挑戰再次令全球投資者擔憂。
當迫切想加入歐盟,隨後意欲成為歐元區一員的希臘許諾進行財政改革的時候,這並非其想像的情勢。
「現在,我們正在為過去的入不敷出,令人驚異的肆意揮霍,為未能縮減政府的角色,付出代價,」希臘前財長亞諾斯·帕潘託尼烏(Yannos Papantoniou)說。「一些人認為,我們本應該做得更多。」
從許多方面看,最近的這場危機是一個頗具希臘特色的悲劇。危機之源在於這一古老國家史詩般的支出,而驕傲自大的歐洲領導人們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計代價促使歐洲融合的強烈願望,驅使這些領導人將政治考量置於經濟現實之上。
1997年4月,在布魯塞爾的一個會議上,帕潘託尼烏懇請歐盟官員,用希臘字母印製某些歐元紙幣。
當時,表情嚴肅的德國財長西奧多·魏格爾(Theodor Waigel)作出了回應。只能用拉丁字符,他堅稱。帕潘託尼烏依然記得魏格爾當時的言論。又小又窮的希臘沒資格提要求。「他對我說,"你憑什麼認為,你們國家將加入歐元區?」最終,引領希臘加入歐元區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人帕潘託尼烏得償所願。「我竭力奮爭,並跟他打賭,最終,我贏了。」
如今,就在希臘的歐盟同伴準備緊急救援這個債臺高築的國家(這是擁有16個成員的歐元區第一次被迫救贖一個成員國)的時候,希臘國內外的許多評論家感慨萬千:要是帕潘託尼烏當初的這個賭打輸了,那該多好啊!令他們越來越憂慮的是,希臘的這場危機有可能波及歐洲南線的其他國家,甚至可能感染歐洲大陸的銀行體系。
一些報導稱,歐洲當前的困境可追溯至1981年。當時,尚未從軍事獨裁的創傷中完全恢復的希臘,匆忙地加入歐洲共同體——比更富裕的奧地利、芬蘭和瑞典早了14年,甚至比西班牙和葡萄牙還早加入了5年。
當時,法國總統密特朗反對歐共體的南擴計劃,他擔心希臘等國還沒有準備好。
但贊成擴充的人士佔了上風。這些人聲稱,將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囊括至歐洲框架之內,是推動這些脆弱的民主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最佳手段。
在那些接受古典教育,視希臘為民主搖籃的歐洲領導人看來,把這個地處巴爾幹半島的窮國與西歐連接在一起(儘管希臘與歐共體的其他成員國相距遙遠),是「一項歷史使命。」帕潘託尼烏回憶說。
在其獲得成員國身份的頭十年,歐盟各項慷慨補貼助推希臘擺脫了昔日的落後面貌。到1997年,當歐洲領導人準備推行單一貨幣的時候,一些人將希臘奉為剛毅的經濟中堅——在時任首相科斯塔斯·西米蒂斯(Costas Simitis)的治理下,希臘經濟穩步保持著超過3%以上的增長率。
帕潘託尼烏回憶說,對雅典而言,加入歐元區不僅關乎自豪感,而且是希臘所迫切需要的,因為加入歐元區可以抵禦掠奪性投機者,可以使希臘獲得低利率貸款(因為它是富裕的歐元俱樂部的一員),進而有助於希臘經濟的穩定。
「一旦我們即將加入歐元區,我們就開始從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轉變為一個渴望變得更像瑞士的國家。」他說。
但希臘的歐元之路遠非板上釘釘之事。依然對二戰期間的惡性通脹心有餘悸的德國民眾,對於放棄德國馬克一直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德國政府堅持要為意欲加入歐元區的國家設置嚴苛的條件。預算赤字應該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債務不應超過GDP的60%,通脹率不應突破3%。
1996年12月出臺的所謂《穩定條約》(Stability Pact)進一步嚴格了歐元規則,這項條約旨在對加入歐元區之後持續違反規則的國家處以高昂的罰金。其未曾言明的另一項意圖在於,提高實施更為寬鬆的通脹政策的歐洲南部國家加入歐元區的壁壘。
德國試圖使這項處罰自動化,但以法國領銜的其他國家則把實施的責任放在了歐盟政治領導人的手中(包括希臘在內,沒有一個國家被懲處過,即使歐元區大多數國家不斷違反這些規則)。
就本質而言,歐元乃政治之產物,這意味著,在決定應該接納哪個國家時,規則總存在被扭曲的可能性。因此,當11個國家在1999年1月擱置各自的貨幣時(這是創造歐元的第一步),其中就包括了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因為預算和通脹率方面的問題,希臘未能加入。
歐洲央行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對希臘的財政狀況表示過憂慮。歐洲央行在其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希臘的總體債務遠遠超過了規定的限額。 然而,雅典方面持續施壓,以期趕在2002年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推出之際,及時加入歐元區。曾於上世紀70年代在德國一所大學任教,充分意識到德國方面牴觸情緒的西米蒂斯,老練地針對德國政客和銀行家進行了遊說工作。
最終,2001年1月,希臘比預期提前一年加入歐元區。在此之前,它削減了其預算赤字(在帳目上)。此外,雖然希臘並未削減足夠多的債務,但雅典方面援引了義大利、比利時等國雖然違反債務額度限制但依然被準入的先例。讓歐元步入軌道的政治緊迫性,平息了一切質疑聲。
「當時有清晰的跡象表明,為了讓公共財政的問題看起來比其真實狀況更溫和一些,希臘人一直在篡改數據,特別是赤字方面的數據,」伯恩大學經濟學教授于爾根·馮·哈根(Jürgen von Hagen)說:「但歐洲各國政府不想注意這一點。出於政治方面的原因,他們試圖接納希臘。」
財政紀律的鬆散性延伸至了歐元俱樂部中最大的一些經濟體。在2002、2003和2004年,甚至連德國也違反了赤字規則,由此創造了一項極其危險的先例。
至2004年,希臘的經濟數據之虛假,已是極其明顯的事情。歐盟開始對希臘的赤字狀況展開首次調查。儘管歐盟統計局(Eurostat)匯集的證據顯示,雅典方面的確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但歐盟官員申明,將雅典逐出歐元區並非選項之一。
曾經擔任希臘財長的帕潘託尼烏,指責赤字數據的差異是由於會計規則的改變所致。他說,在2004年3月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政府下臺之後執掌權杖的科斯塔斯·卡拉曼利斯(Kostas Karamanlis)政府,改變了軍費開支的計算方法。
「說希臘人篡改統計數據,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他說。
前歐洲央行執行董事託馬索?斯基奧帕(Tommaso Padoa-Schioppa)回憶稱,在希臘財政數據的準確性引起紛爭之後,許多國家終止了加強歐洲統計局監管權力的嘗試。
「實際情況是,當時喪失了一個機會。」他說。「希臘對其公共財政和競爭力管理不善,這一點應予以譴責。但歐元區其他國家並未充分地履行好自身的工作,它們也應受到指責。」
但即使撇開統計上的問題,希臘糟糕的經濟局勢很快就進一步惡化。為了準備2004年雅典奧運會,卡拉曼利斯延續了其無節制財政支出的做法;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增加的安保支出,進一步提升了財政支出額度。
更廣泛地說,希臘將加入歐元區視為狂歡派對的一份邀請函。曾擔任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政府顧問的著名經濟學家伊安尼斯·斯塔恩阿拉斯(YiannisStournaras)如是說。「希臘既沒有削減赤字,也沒有放開經濟,而是繼續花費。」
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政府,都未能變革希臘臃腫的公共部門。依據希臘的標準看,近期針對政府新緊縮措施的示威活動,大體上是平靜的。這顯示出,大多數希臘人現在願意順從更基礎的變革,希臘數十年來一直在躲避的那種變革。
上網從搜狗開始
進口商品吸收國內「純購買力」,恰恰有利於抑制通脹。
不知道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