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看來,製作一道素什錦或許並不複雜,因為它不同於其他菜餚,需要昂貴的食材,或是複雜的烹飪技法,可以算是接地氣的家常菜了。但在清朝時期,素什錦絕不是一道尋常人家能吃到的菜,而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宮廷菜。
完成一道素什錦,先要準備10種以上的食材。即使皇帝貴為天子,想要吃這道素什錦,也要費盡一番辛苦,焚香、沐浴、齋戒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而且還要持續3天。那麼這道素什錦什麼來頭?連皇帝也要為它齋戒3天呢?
一、齋戒3天,皇帝也沒有「特權」
古代皇帝除了處理日常政務外,還需要主持大型的祭祀活動,比如祭祖、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等。這些祭祀在現在看來雖然迷信,但是卻體現了人類對世間萬物的崇敬。而皇帝在主持祭祀活動之前,往往要進行齋戒,以最虔誠的態度證明自己是「天子」。
但清朝的皇帝與其他朝代的皇帝又不相同,清朝的皇帝普遍信佛,因此佛家的「五葷」(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在齋戒期間是絕對不能碰的。
但清朝雖然是外族建國,但卻對漢族文化很感興趣,並認為本土道教更接近世俗的煙火氣,利於滿足百姓的精神需求,所以清朝又以本土道教為國教。道教講究忌食「三厭」(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遊的)。
因此,清朝的皇帝因為個人信奉佛教而要忌食「五葷」,又要作為實際統治者的身份,維護道教的地位,而要杜絕「三厭」。排除掉「五葷三厭」後,已經沒有幾道素菜可以吃了。
但帝國的機器是不會停止運轉,大大小小的政務還等待處理,而清朝皇帝總體上都是勤政的,一般都要皇帝本人去處理政務。但齋戒期間的那些素菜,實在無法給皇帝提供足夠的能量。
食材豐富的素什錦應運而生,這道菜也由此成為皇帝齋戒時期的特供,皇帝平時想吃是吃不到的。
二、齋戒特供,從京劇曲目說起
中國人在起名字上一向很有天賦,說起素什錦就不得不提京劇《十八羅漢鬥悟空》,美猴王被二郎神楊戩、太上老君合力制伏後,被太上老君扔到煉丹爐煉化。
但誰知美猴王不僅沒被煉化成仙丹,反而因此煉化出火眼金睛,美猴王更加無人能敵。唯有西方如來派出十八羅漢,經過一番酣鬥,終於將美猴王擒獲。
素什錦中的食材保羅萬象,各有各的風味,正如「十八羅漢」一樣各顯神通。眾多的食材各有各的風味,卻又融匯成一碗素什錦,正如「鬥悟空」一樣合心合力。
因此,「十八羅漢鬥悟空」又成了素什錦的別稱,這也正符合素什錦食材豐富、自成一味的特點。
三、「高大上」的宮廷菜——素什錦
或許我們家常的素什錦容易製作,心中或許還有一絲不屑。但按照清廷的標準,這道素什錦可真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得起的。
食材豐富
為了保證皇帝在齋戒時期,能夠保持足夠體力,素什錦就要保證營養豐富,因此素什錦中的食材種類相當多,涵蓋了時鮮、菌類、堅果、乾果等多類食材,比如冬菇、羊頭菌、板慄、桃仁、蓮子、小棗、冬筍、黃花菜、青豆等,細細算來,製作一道正宗的素什錦,起碼要準備數10種食材。
做工考究
除了食材上的豐富,素什錦在做工上也很考究,素什錦一般都會留有湯汁,但即使是不起眼的湯汁,也是由黃豆芽湯、口蘑湯、冬菇湯、黃豆湯等湯汁文火煨煮。
四、何為「以素託葷」?
近年來「人造肉」的新聞很是吸引眼球,但這項看似高科技的現代技術,其實古人也懂得。素什錦不僅在食材、做工上做到了頂尖,還在口感上做到了「以素託葷」,何為「以素託葷」?清朝御膳房在為皇帝製作齋戒飲食時,能夠使用植物或豆種品製作出肉類的口感,還能從形態上保證逼真。
像素魚的魚骨、魚刺御廚會用豆芽代替,製作芝麻鴨則用油皮、芝麻、冬菇、冬筍、香菜、胡蘿蔔烹製,成菜之後,這些素菜外形好像真的鴨脯肉一樣,口感上外酥裡嫩,別具一番風味。
因此素什錦名義上是道素菜,但對於深諳「以素託葷」之道御廚們來說,不把素什錦做出點花樣,實在不符御膳房御廚的身份。所以素什錦的味道卻是葷味,用素菜做出葷味,這也是一門藝術。
正是這些自然的平凡食材,在經歷過奇妙的搭配和高超的烹調技法後,往往能夠被激發出最美妙的味道。而這種味道促使我們無論何時,都要尊敬自然,崇敬自然。相信古代皇帝齋戒時吃到這道素什錦,也能與這些來自自然的食材產生共鳴,從而在祭祀儀式上,對世間萬物保持最虔誠的崇敬之心,而這正是我們現代人所欠缺的。
聲明:本文系小編原創,侵權必究。本文部分圖片系網絡,侵權立刪。
文/油鍋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