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首馬來西亞的歌。
肉骨茶」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大發明,清末時期,那時的華人為了逃離國家的動蕩不安,紛紛遠涉重洋來到了南洋謀生計。那時的馬來亞為英國殖民地(當時馬來西亞還未獨立,稱為「馬來亞」),英國在馬來亞搜颳了許多的資源需要運送回英國,於是在巴生(離首都吉隆坡30 千米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碼頭。不少華人由於知識水平不高,來到馬來亞也只能以勞動換取薪資。在巴生河谷採挖「錫米」的華人,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體力消耗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進補,但他們不捨得購買些昂貴的中藥食譜。於是便用豬骨和一些普遍常用的中藥,以及一些家傳的偏方一起熬成湯,這就是最早的肉骨茶。當時的中國人也把藥湯稱為「茶」。肉骨茶不但美味、營養豐富,還提供於所需的能量,並且能抗風溼,又能耐飢餓,一下在就在勞工間流傳起來。漸漸地,肉骨茶就成了新馬兩地人人喜愛的美食。
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較重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有較重藥材味。
但是新加坡人大量食用,許多人都認為是獅城美食。
肉骨茶配方:「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將之斬成單骨約一指長的段狀,飛水之後再過冷後,去除表面的雜質。大蒜掰開成單瓣保留外皮洗淨備用。加入一些淮山藥、杞子、桂圓等藥材,再加入陳皮、白胡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用文火熬約1-2小時,調入鹽等味料,再獨配一碟醬油蘸時備用,即可成為一道極具異國風味的「肉骨茶」了1。
肉骨茶包:黨參20克、枸杞子8克、川穹3克、桂枝3克、當歸2克、麥冬5克、陳皮1片、羅漢果1/4片、甘草2克、黑胡椒粒1/4小匙、小茴香1/4小匙、花椒1/4小匙、烏棗5顆、桂皮1片。調料:大蒜1整頭、醬油30ml、白胡椒粉1小匙、白砂糖1勺、鹽適量。
肉骨茶料包中的調料有些可在調料市場中買到,沒有的可去中藥店採買(均屬於常用藥材,價格便宜)。除了料包的配置,此菜可謂零失敗菜品,適合初學者嘗試並增加自信心。煮肉骨的湯一定要量大一些,一次加夠,實在沒加夠的話也要注意添加開水。做好的肉骨茶配以涼油條食用可謂一絕,沒有剩油條用米飯採用湯兒泡飯的手法也是不錯。
當然了,自己在家做不用那麼繁瑣,網購即可
做法:
按照料包的說明配比食材,將排骨切成寸段,排骨飛水後放進冷水裡清洗乾淨,這一步很重要,需要去除血沫和骨頭渣子,這樣就能保持湯的清澈,加水淹沒排骨,加入料包,加入水發香菇,帶皮大蒜即可燜煮。
一個小時後肉就煮熟了,這時加醬油鹽調味,若是用生抽的話就無需加 鹽了。
準備瓦煲,放進排骨香菇和湯,加生菜煮兩分鐘即可享用,可以邊加熱一邊吃,(類似中國的火鍋)。
蘸料:醬油 小米椒碎
味道真的很贊哦。。。。。但是注意,夏天快到了,天一下子就熱了,你卻一下子瘦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