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弦理論這種「神奇」的理論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2020-12-24 騰訊網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已經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以多樣的方式組合而成的。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了物質更深一層的結構,質子和中子由古怪的粒子——夸克——構成。現在已經知道了6種夸克, 它們(成雙或成三)的組合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質量較大的粒子——質子、中子——以及在實驗中冒出來的許多其他另類粒子(例如膠子和玻色子)。

這是我們對宇宙中物質的基本認識,但粒子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物理學家研究了描述宇宙中四種基本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的細緻數學模型。我們可以把它們中的每一種都看成是作用於空間中的場。更有意思的是,這四種基本「力場」可以通過交換粒子來構建:光子傳遞了電磁力;8種不同的膠子傳遞了強核力,使得夸克被束縛在質子內部;3種中間矢量玻色子傳遞了弱核力,後者控制著放射性過程;一些物理學家相信,引力子傳遞了引力,但它們迄今還未被發現。

在這一標準模型中,科學家通過這些各式各樣的詳細數學理論將對物質和力的描述集為一體。當物理學家試圖預言在他們昂貴的粒子對撞機中會發生什麼的時候,它構成了計算的支柱。不管是設計新的技術,還是開展新的實驗,乃至研究黑洞的特性,他們都會從久經考驗的標準模型的數學方程開始。

標準模型漂亮而簡單,但它看上去似乎並不完整。科學家可以把這些作用力中的兩種——電磁力和弱核力——統一進一個數學理論,還可以在大統一理論下把強核力也納入其中。然而,引力倔強地游離在它們之外,因此,物理學家需要用兩種迥異的方式來描述大自然中四種力的作用。如果只用一種方式來描述豈不是更好?這正是對終極理論的探求,超弦理論是目前最有希望成功的理論。那麼,物理學家為什麼必須通過弦理論來修補標準模型呢?關於宇宙,弦理論能告訴我們些什麼?

進入深處

在過去的70多年中,為了實現大統一,科學家已提出了許多理論方案,但這些理論中的大多數都存在嚴重的數學問題。例如,有時計算得到的概率會是負值或者超過100%。根據其中一個模型,計算發現存在超光速運動的粒子,科學家將其稱為快子。 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有一個有趣的方案受到了眾多物理學家的追捧。

根據標準模型,粒子都是點狀的。也就是說,無論科學家怎麼想辦法探測一個粒子的內部結構,他們得到的都不過是一個更小的能量「點」,它呈現出這個粒子的所有特性:質量、電荷和自旋。這會引發嚴重的數學問題。想像一下,把一個電子的質量和能量擠壓進一個越來越小的球體內,最終,它會變成空間中一個無窮小的點,此時,它的質量和能量密度則會變得無窮大。這個無窮大會使得任何涉及質量和能量密度的計算都變得不可行。因此,大約在30年前,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用不會消失的其他構形來代替粒子的內部形狀,例如閉合的能量環,即弦。

基本的想法是,每一個物質粒子(電子、夸克、中微子等)以及每一個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光子、膠子、中間矢量玻色子和引力子)其實都是某種微小的一維環。它可以是開放的,有兩個端點,也可以是閉合的,構成一個環。當這個一維弦環隨時間運動時,它會掃過一個二維的表面。它還可以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弦環,構成兩個閉合的表面。這些表面被稱為世界面。一根弦分裂成兩根,則對應於一個粒子衰變成兩個。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兩根弦變成一根則對應於兩個粒子的碰撞和併合。這些環也能向琴弦那樣振動,其振動的精確方式決定了它所代表的基本粒子的確切特性。對應於大質量粒子的弦振動的頻率較高,反之亦然。

那麼這些弦看上去像什麼呢?先問個問題,你最近一次碰到一維的東西是什麼時候?其實我們從來就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東西,更不要提它們是什麼樣子了,比如顏色、質量、大小,等等。我們試圖描述的弦的每一個特性都植根於我們的三維經驗。於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這樣一個物理實體具有的特性是否超出了我們的經驗?幸運的是,這在數學上根本不是問題。這也正是物理學家可以精確處理一維弦的原因。

此外,科學家知道,類似電子這樣的粒子並不僅僅是一個有著表面的微小球體。事實上,它們是有著特定屬性的無窮小的能量結點。對人類的思想而言,一大挑戰是去想像基本粒子的真正本質——無論是一個能量點還是一根弦。

探索不同的維度

把這些弦和普通粒子及其特性相連的數學描述只有在十維的宇宙中才奏效,這讓事情變得更為詭異。我們所處的普通宇宙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構成,因此,弦理論的數學要求再增加6個額外的維度,同時,它們自身還要完全閉合且具有10-33釐米的有限大小。

拿一張二維的紙,將它緊緊地團起來。把它塞進一個桌球,然後把這個球壓縮到直徑只有10-33釐米——一些科學家認為,那6個維度就隱藏在這個物體中。在三維空間中的每一個點上重複這個過程,弦理論認為,你每這樣做一次就會得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宇宙。這些緊緻維度的確切幾何特性決定了在這個宇宙中到底會擁有什麼樣的粒子以及它們的特有屬性。

一個三維球具有特定的幾何特性,使得粒子在其表面能以特定的方式運動。類似的,通過這些緊緻維度的空間來控制弦的振動(及其所對應的粒子),形成了弦的張力和幾何特性。在這個緊緻的空間中,每一種粒子都具有特定的由6個數字構成的地址,這就好像巴黎在地球二維表面上有其唯一的經度和緯度一樣。

毫無疑問,要畫出這樣的一個六維實體是很困難的。就算可以,我們也會為窮儘其所有特性而疲於奔命。在弦理論中,這樣的空間據估計有10500個,每一個都代表一個有著不同粒子和場的數學宇宙。這些空間中,有一些裡面不存在電子,有一些裡面則可以有12種不同的夸克,卻沒有光子,在這樣的空間裡就不會有彩虹。

且慢,不止這些

如果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個有關粒子看上去是什麼樣子——在空間中震動的環而非點——的新模型,那我們還沒有簡化或者統一標準模型。要解釋我們已知的事物,還需要更為複雜的數學。弦理論還具有第二個特性,即超對稱。正如任何一個學過幾何的學生都知道的,對稱性往往會使求解問題變得更為簡單。

由於立方體本身的對稱性,在三維空間中每轉90度就能看到它新的一面,但是立方體的形狀仍保持不變。科學家稱其為旋轉對稱性。 在20世紀70年代初,物理學家發現標準模型中的粒子也能在超對稱下彼此轉化。這一鏡像牽涉到量子力學和粒子的一種內稟屬性,被稱為自旋。這個理論最吸引人的是,作為已知粒子類型間超對稱轉換的結果,它可以自動地包含引力——終於,有一個理論可以自然地容納所有四種基本作用力了。

然而,大自然永遠都不會無中生有,因此科學家不得不添加新的成分,使得超對稱的數學描述奏效。此時,標準模型中的每一種粒子都會被賦予一個新的超夥伴粒子,這樣才能使粒子間的變換在數學上可行。通過用這種方式拓展標準模型,科學家現在擁有了最小超對稱標準模型(MSSM)。這個模型不僅可以解決標準模型存在的許多問題,

還為佔據宇宙物質總量8 5%的神秘物質——暗物質——提供了一種新的候選粒子。標準模型無法解釋這些看不見的物質,但MSSM 中質量最小的中性微子卻具備了解釋暗物質所需的合適特性。

一起嘗試

20世紀80年代初,物理學家把超對稱引入弦理論,形成了超弦理論。 他們提出了5種不同類型的超弦理論,每一種都能以各自的方式解釋物理世界。之後在1995年, 物理學家意識到,這5個理論其實是一回事,他們將其稱為M理論。

這些理論彼此相連的方式可以用涉及改變長度的數學運算來精確描述,即對偶變換。一個與之類似且我們也更熟悉的例子是三維立方體的二維投影。一個三維立方體的真正形狀可以從其不同的二維投影中重建出來。通過在三維空間中轉動立方體,其每一個二維投影面都能變換成其他的樣子。你可以把十一維M 理論立方體的每一面想像成一個不同的十維超弦理論。十一維M 理論的詳細數學描述告訴科學家如何在十維超弦理論間進行變換。

迄今的證據

一些物理學家把MSSM 視為在不添加大量假設的前提下超越標準模型的最簡單途徑,而且它還預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可檢測的新現象。科學家正在篩查數據,搜尋已知粒子的超夥伴粒子的蹤跡,其中一些最輕的質量為幾萬億電子伏特,在LHC可檢測的範圍之內。如果科學家什麼也沒找到,那麼他們就需要用更複雜的模型來取代MSSM,這些超夥伴粒子會具有更高的能量。那麼,目前這些搜尋進展到哪一步了呢?畢竟LHC 已經工作超過2年了。

好消息是,標準模型得到了很好的驗證。2012年7月,物理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粒子,它看上去就像是已經被尋找了40多年、標準模型中最後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然而,2011年8月和2012 年11月接連傳來了壞消息,LHC的一組物理學家報告,他們

對特殊粒子B 介子衰變的研究並沒有發現超對稱的跡象。在超對稱的幫助下,這些粒子衰

變的速度應該快得多,但科學家在研究的幾萬億次衰變事件中沒有發現這一現象。

另一個壞消息是,在7萬億電子伏特的能標之下,科學家沒有找到任何有超對稱粒子存在的證據。這被認為是最簡單的超對稱模型(尤其是MSSM)的重大失敗。超對稱是科學家用來統一四種基本作用力的最簡單的數學模型,而大自然似乎也偏向於用更基本的理論來解釋我們這個世界。如果MSSM被證否了,那大自然著實大大地戲耍了一把地球上的科學家。

2013年年初,LHC 被關閉,2015年重啟,開始完全在設計要求的13萬億電子伏特的對撞能量下運轉。物理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各種各樣的理論來預言最輕的超對稱粒子。計算發現,有幾十種新的粒子散布於LHC 完全滿負荷運轉後可及的範圍之內,因此,一些樂觀者感覺此事十拿九穩。

這一賭注其實極端高昂:如果超對稱粒子被找到,那麼發現之路就會為超越MSSM 的

超弦理論打開;如果科學家仍然沒有在LHC 中發現超對稱粒子存在的證據,那麼最簡單的

MSSM 必然會被否定,而超弦理論也斷然不會被視為終極理論的最佳候選。這將是一大憾

事。

弦理論對粒子的描述為描述新的粒子和現象提供了富庶的框架,拓展了人類對空間和

時間的認識。然而,其缺點是,這些粒子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超出了LHC 可探測的能標。這也是其最大的問題。

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花費數十億美元建造了LHC,旨在發現「新物理學」,卻什麼也沒發現之後,將很難籌集更多的資金來建造更強大的、能標超過13萬億電子伏特的對撞機。如果LHC 沒有發現新物理學或者新粒子的跡象,那麼這一負面結果將迫使物理學家做出一個極端困難的抉擇:要麼發明出一種全新且低廉的技術來把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要麼在沒有可用來檢驗大量理論的數據的情況下苦思幾十年。因此,加速器物理學未來幾年的進展也許會對超弦理論做出裁決。

相關焦點

  • 平行宇宙:多世界理論?弦理論?
    這些研究者於是轉向量子之下的更小的層面進行理論研究,得出了「弦理論」,用於解答所有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通過這樣的理論研究,這些物理學家(比如艾弗雷特)可以得出結論:平行宇宙是存在的。「弦理論」由美籍日裔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提出。「弦理論」闡明,宇宙中構成所有物質與自然基本力(如引力)的基本單元存在於量子層面之下。
  • 弦理論是否能解釋宇宙的本源?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想出許多模型來描述世界。我們不斷驗證這些模型並學會揚棄。但隨著我們知道的越多,模型就變得越複雜,越怪誕。有些甚至困難到難以用精確的方式去描述它。比如弦理論。一個著名的,充滿爭議的並且常常被誤解的理論。為什麼我們會想出這套模型,它是正確的嗎?還是只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想法。
  • 宇宙的維度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嗎?弦理論是萬能理論嗎?
    眾所周知,弦理論是物理學家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科學家希望所有的力,所有的粒子,所有的常數,所有都能處在一個理論框架下,而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微小的,振動的弦的結果。事實上理論家們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個想法,他們首先意識到的是,要讓這個理論起作用,就必須有比我們習慣的四個維度更多的維度,這想法聽起來相當瘋狂!
  • 【宇宙探秘】在弦理論基礎上,黑洞毛毛球理論出現,它顛覆了我們對...
    ,那麼引力就會變得極其強大,這種瘋狂的引力壓縮能勝過自然界其他四種基本力,而且一旦達到某個臨界值,物質就會不斷擠壓,壓縮到一個無限小的點。於是他們嘗試用弦理論來解答,弦理論聲稱是一種萬物的理論,能夠解釋每一種粒子,每一種力,以及宇宙中的一切。弦理論是一種宇宙模型,該理論認為所有的亞原子粒子都並非是小點,而是類似於橡皮筋的弦。弦理論學說不只是描述「弦」狀物體,還包含了點狀、薄膜狀物體,更高維度的空間,甚至平行宇宙。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弦像一根彈簧將兩個「小球」(強子)緊緊連在一起。弦理論由此橫空出世。但是,弦理論沒有解釋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這3種基本作用力,也沒有解釋物質由什麼構成,如此簡陋的「理論」距離構建一個全新的理論還差十萬八千裡。我們知道,解析宇宙面臨的疑難雜症可不是一兩個雕蟲小技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一整套邏輯自洽的理論。
  • 平行宇宙,多維度空間,怎麼用「弦理論」去解釋呢?
    說到弦理論,我們經常聽到關於高維空間的概念,什麼9維空間、10維空間,甚至早期的還有25維的。關於高維度空間的科普,網上多如牛毛,但應該很少有講到這些維度究竟是怎麼來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點不一樣了。
  • 弦理論是從什麼尺度來解釋宇宙的?
    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對宇宙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從地動到日動,到太陽系,一直到現在的弦理論。弦理論的物理模型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線」,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這佔有二維時空的「能量弦線」所組成的。
  • 擁抱第五維:這宇宙 只是個全息圖?-宇宙,天文,維度,二元性,弦理論...
    「我們生活在一幅全息圖中。」物理學家經常這麼說,但是這其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莫非有另外一個「平面世界的我」生活在房間的牆上?莫非我們只是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神秘五維生物的投影?假如頭腦中的一切都可以用「邊界」來解釋,那麼我們究竟生活在幾個維度上?假如這些問題讓你夜不能寐,那麼請你往下看。
  • 宇宙弦理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軸子中
    如果我告訴您,我們的宇宙充滿了數百種幾乎不可見的粒子,而很久以前,這些粒子形成了跨越宇宙的弦網,該怎麼辦?這聽起來既令人振奮又令人敬畏,但這實際上是對弦理論的一種預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宇宙學(但令人沮喪的是不完整的)理論。
  • 宇宙的琴弦:別讓弦理論的名字騙了,其實它本身也由原子構成!
    當人們考慮與宇宙有關的一些問題時,音樂總是我們選擇的方向。從畢達哥拉斯古老的「天球的音樂」到「自然的和諧」,千百年來一直引導著我們去追尋天體平和運行的天然樂音和亞原子粒子混沌的喧囂。自超弦理論發現以來,音樂的世界成了驚人的現實,因為這個理論認為,微觀世界裡到處是小小的弦,它們不同的振動便合奏出宇宙演化的交響曲。根據超弦理論,變化的微風吹遍了整個宇宙。另一方面,標準模型卻把宇宙的基本組成看做一點一點的沒有內部結構的粒子。
  • 「弦理論」完美升級,科學解釋:為什麼「萬物皆有意識」?
    宇宙,這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倆字,在人類一般的認識裡,只知道它浩瀚無邊,無窮無盡,囊括天地大小萬物,隱藏著無窮的奧秘,是空間和時間共同搭建起來的框架。而探索宇宙,仿佛人類的天生本能,世世代代都未停止過。在人類隱隱約約的印記中,宇宙的遙遠盡頭,仿佛隱藏著人類世世代代一直在探尋的什麼秘密,儘管人類早已不記得那個「秘密」究竟是什麼。
  • 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更深一層的弦理論是什麼
    現在物理學有一個問題沒能得到圓滿解決,那就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有是目前研究當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廣義相對論適用於巨大的宇宙尺度。廣義相對論認為,在沒有物質的時候,空間都是平直的。
  • PRL:宇宙弦理論或許能在實驗室驗證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日報導,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一個科研小組提出了一種數學模型,用弦理論來預測「量子糾纏」系統中量子位的行為,然後通過在實驗室檢驗量子位,以此來驗證弦理論學說是否正確。研究論文發表在9月2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弦理論是一種對宇宙萬物的數學描述,擴展開來就是「終極理論」。
  • 我們的宇宙是其它宇宙的氣泡,時空泡沫理論迎復甦
    從我們所處的地球來看,宇宙是一個光滑的巨大無比的廣闊區域,到處都是碩大的恆星和行星。當我們使用人類所擁有的最強大的測量工具,儘可能地近距離放大觀測宇宙時,原本希望能看到是什麼東西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然而鏡頭下的宇宙細節看起來卻像一塊空白的畫布。
  • 曾經被認為是靈魂的組成成分,弦理論被質疑,因無穩定暗能量?
    弦理論試圖通過增加額外的時空維度和利用粒子的微小震動來描述整個宇宙的一切理論,他們認為,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聯繫起來是人類未來所突破的方向。然而,弦理論的概念認為世界並非只有一個宇宙,這一觀點在目前卻受到了挑戰。普斯林頓物理學家保羅1斯坦哈特就曾經表示:如果它是真的,那麼就證明我們現在的理論全部都要死亡,因為它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價值。
  • 一種顛覆認知的理論,宇宙本質是二維,人類感知的三維只是投影
    這個物理模型中推論,我們的世界中感受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在一個二維平面宇宙中,在這個二維世界中是不存在引力的,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三維的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些卡片上通過顏色的對比和光線,可以實現類似於立體的效果,這個模型是真的,那麼我們感受到的一切,可能就不是「真實」的。
  • 超弦理論、M理論、高維空間是啥?咋來的?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我們都知道在宇宙存在四種基本力,其中廣義相對論可以描述引力場,楊-米爾斯理論可以描述弱力、強力、電磁力,但是當物理學家試圖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融合時就,卻發現無法兼容,於是物理學家就想能不能只用一種理論就能描述宇宙所有的現象?能不能只用一種理論就解釋所有問題?
  • 關於弦理論,科學家有責任向公眾說出真相嗎?
    而人文學者和社會學者們反駁說,社會關於科學運行的主張不過是一種宣傳,目的是為了向人們索取權利,整個科學事業和人類的其他領域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在相同的政治和社會力量驅動下運行的。大多數普通人對這種爭論毫不關心,因為確實與普通人無關。
  • 新的宇宙理論——時空本質上是隨機的、顆粒狀的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如果宇宙中根本沒有質量,時空就會是「平坦的」,也就是說沒有曲率。為了想像空間的曲率,想像一個球體表面上的扁蟲。蟲子怎麼知道他不在一個無限的平面上呢?如果蟲子朝一個方向走一段時間,它最終會回到它開始的地方。或者,如果蟲子在表面上以直角繪製x軸和y軸,他會發現從原點到任意點的距離將不是x^2+y^2的平方根。
  • 除了大爆炸理論外,還有這十種驚世駭俗的宇宙起源論
    這使得宇宙的密度保持恆定,宇宙很可能永遠穩定地膨脹下去。但是它還是無法解釋之前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二、永久膨脹理論宇宙在誕生的一瞬間急劇膨脹,這種劇烈的膨脹能量隨後轉變成了物質和輻射。在這之後,宇宙的這種膨脹大大減緩,這是大爆炸理論所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