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夜色,一群人悄然離開了酒店,展開了一場追尋自由的「勝利大逃亡」。
這不是情節緊張的特工電影,而是在瑞士小鎮韋比爾上演的一場真實的鬧劇。
而唯一的威脅是誰?一條來自瑞士政府的隔離令。
逃亡的又是誰呢?英國遊客。
拜變異的新冠病毒所賜,英國,似乎已經成了具備特殊含義的名詞。
整件事情很簡單,然而其影響極為惡劣,而圍繞著事情的來龍去脈,歐洲幾個國家的網民們也已經吵的不可開交。
那麼責任該是誰的呢?
英國政府?瑞士政府?英國遊客?小鎮居民?或者是夾在兩國之間的法國?
太多這樣或者那樣的因素,從不同的角度暴露了歐洲防疫失敗的根本原因。
1、軟弱的防疫策略
自3月份義大利疫情爆發開始,歐洲各國無論是陸續出臺的防疫規定,還是先後推廣的防疫措施,基本缺乏強效的約束力,在中國疫情擴散和病毒特徵已經基本公布的前提下,居然還以人權、自由、民主為幌子,給予防疫規定相當的彈性,這基本等於無視了大多數醫學專家的建議,屬於反科學的行為。
對此,荒唐的政客、無知的民眾、愚蠢的反智主義者們統統難辭其咎。
就以此次瑞士的事件來說,當疫情在歐洲傳播了將近一年,依然沒有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一張核算檢驗證明就差不多等於一張歐洲地區通行證,這也怪不得當倫敦封城之後,仍然有數以百計的英國遊客可以順利來到熱門的滑雪勝地,此時才想起隔離,勢必會遭到遊客的極度反感和迴避。
如此軟弱滯後的防疫策略所導致的唯一結果就是歐洲地區病毒泛濫,疫情防控謠言四起,各國在一輪又一輪的病毒爆發之下疲於應付,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倘若不是新冠疫苗姍姍來遲,恐怕整個歐洲都很可能在未來的數月甚至數年之內陷入持續性的社會混亂和經濟衰退。
顯然,從防疫的策略性上來看,歐洲是不及格的。
2、脆弱的經濟模式
一直以來,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發展模式始終作為世界的典範而備受尊崇,其發達的科技底蘊,強大的金融實力總是能推動西方世界度過一次次經濟危機,並引領著世界經濟潮流的走向。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消費型經濟固然加速了經濟流通,並進而刺激了創新和發展,但這種經濟模式同樣帶來了抵禦社會性風險能力的降低,當經濟流通被急速減緩甚至阻斷時,普通民眾的生活將難以為繼。
即使如美國這樣可以依賴於印鈔向全球轉嫁風險,也經不住長久的消耗,倘若大開印鈔機就能解決問題,花花綠綠的美元恐怕早已淪為了一張廢紙。
而可憐的韋比爾小鎮的居民其實並沒有錯,民眾可以失去收入,但卻不能不吃飯,在消費型經濟的大環境和地方經濟嚴重依賴於旅遊收入的前提下,有什麼理由在遊客和防疫之間選擇後者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方經濟發展的模式並非沒有缺點,只是一直被表面的強大所掩蓋了,若不是一場新冠疫情無情的戳破了這層外衣,恐怕還會被大多數人所忽視。
3、低效的監督手段
中國有句話叫「令行禁止」,這句話在中國此次抗疫戰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國抗疫勝利的功勞,除了廣大民眾自覺遵守國家法令的無私奉獻,更離不開千百萬各地區各階層管理者的監督執行,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紕漏,都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
可反觀瑞士政府,一紙隔離規定即代表了一切,沒有監督執行的人,更沒有監督執行的機制,隔離令的遵守與否似乎完全依賴於遊客的自覺性。
可問題的本質在於,瑞士政府的隔離規定對於瑞士公民多少還有些震懾作用,但對於那些自由慣了的外國公民來說哪有什麼約束性?
因為在這個時間段還敢外出旅遊的英國人無論出身、無論品行、無論學識,他們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自由主義的重要性排在了責任和義務的前面,指望他們遵守規定,無異於痴人說夢。
否則又怎麼可能發生這種遊客們連夜狂奔而管理者一無所知的荒唐事呢?
空泛的管理規定、低效的監督手段,瑞士人讓全世界看到了真實的歐洲。
結語
英國遊客從瑞士小鎮的大逃亡,絕不僅僅是一件小事,它從微觀層面展露了歐洲抗疫的現狀,也暴露出歐盟內部令人沮喪的無奈和現實。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就是整個西方世界抗議失敗的縮影。
我們無需去指責那些不負責任的英國遊客,也無需去嘲笑那些地區基層管理者,因為在整個歐洲地區,這樣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發生。
而歐洲抗疫失敗也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更不是某一個政府的責任,它其實是歐洲社會群體的理性認知與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產生矛盾的必然結果。
自由與規則
孰輕孰重?如何平衡?
從東西方抗疫的不同結果中,也許才能找到一些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