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兩岸實現政治對話還需更多勇氣與謀略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時評:兩岸實現政治對話還需更多勇氣與謀略

  淺淺的臺灣海峽,平均寬度大約為160公裡,按說不算遠,可謂遲尺之遙。但1949年之後的幾十年,海峽兩岸相對緊張,長期處於軍事對峙狀態,兩岸人員往來、通郵、通航、通商完全中斷,兩岸同胞相望不可及,基本上處於咫尺天涯之中。 

  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華民族的傳人,血脈相通,根系相連,就是砸斷骨頭還是連著筋,如此長期分裂、隔絕下去,子子孫孫是不會答應的。讓人感到高興的是,在兩岸同胞和有膽有識人士共同努力下,無數次的「破冰」之舉,為縮短兩岸距離,加強兩岸關係往來,注入了一筆筆極其寶貴的心血,與此同時,也為兩岸同胞交往打開了希望之窗。 

  首先,中國共產黨採取主動,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爭取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這個《告臺灣同胞書》如晴天霹雷響徹海峽兩岸上空,得到兩岸同胞的高度肯定和歡迎。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全文刊載《告臺灣同胞書》,並在報眼的位置刊載大陸國防部決定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嚴正聲明。港澳臺媒體給予極高評價,國際輿論也給了極高的評論。 

  在大陸主動向臺釋放善意之後,臺灣當局遲遲沒有表態,直到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終於有了回應,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國務院辦公廳當即公布《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時間只隔一天為10月16日,自此,長達38年的冰封期終於打破。而備受矚目的「汪辜會談」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成功舉行,這一具有歷史性的會談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重要性在於:兩岸建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而且都是官方授權而進行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次是,正當兩岸關係有了新的希望之時,李登輝、陳水扁先後拋出的「兩國論」,「臺獨」所幹擾,致使兩岸關係向好的趨勢被迫切斷,然而小小蒼蠅嗡嗡叫,阻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05年4月26日,兩岸鎖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應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邀請,率領國民黨訪問團訪問大陸,國共兩黨領導人的會晤,再次打破了被逆流鎖住了的新冰,胡錦濤、連戰兩隻大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時隔六十年的歷史性握手,猶如春雷滾滾,讓兩岸同胞看到了兩岸關係向好的新希望。尤其胡錦濤、連戰會談後發布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使臺海形勢再次向好的方向實現新的轉變,而這次「破冰」的意義非同小可,它使人看到兩岸同胞堅定地反對臺獨的決心非同一般。 

  再是,2008年是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突破的一年,4月12日,在海南博鰲論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國民黨蕭萬長先生會見,並對兩岸關係進行新的探討,其意味深長,為以後兩岸關係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特別是這次「胡蕭見」,為兩岸關係進入到新的階段再次起到了破冰的作用。 

  2008年,隨著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2008年6月12日,海協會、海基會再次走到了一起,使得停滯多年的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談得以重啟,他們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再次勾畫新的美景。自此,兩岸兩會商談在汪辜會談的基礎上,邁向更為制度化、常態化,呈現更為宏大的格局。讓人高興地看到,復談後的八次兩岸兩會領導人進行會談,並籤署18項協議,就便利兩岸人員直接往來接觸、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等事關民生的重大議題「謀篇布局」、「播種收穫」。特別是重新恢復的兩岸兩會制度性商談已成為兩岸溝通與合作的重要交流管道,正因此,兩岸多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的局面漸趨深化,已經進入到深水區。 

  今天,兩岸又站在新的起點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現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鞏固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有序破解「深水區」遭遇的瓶頸和難題,須要我們的勇氣和智慧。同時,也需有再次破冰的勇氣和謀略。 

  兩岸不應再蹉跎歲月,當務之急,兩岸需要儘快坐下來談政治議題,只有開啟政治對話與協商,才是兩岸求同存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同時,也希望兩岸政治對話,也與當年一樣,能有破冰之舉。(中國臺灣網網友:趙虎啟)

相關焦點

  •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氛圍愈濃 臺灣藍綠陣營均受啟迪
    這是又一次兩岸專家學者探討重要政治議題的民間會議。臺灣方面有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其中不乏民進黨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在臺灣,綠營內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也宣布,他所設立的基金會將於6月29日和30日在香港與大陸學術機構聯合舉辦主題為「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的研討會,主動積極地以民間交流的模式,開啟兩岸對話與互動。出席「北京會談」的許信良對此評價頗高。
  • 能否藉「不在籍投票」協商促成兩岸政治對話?
    他還表示,海外事先投票可由兩岸互設辦事處先試辦。他分析說,在野黨不必那麼害怕海外投票、事先投票,軍隊與警察也不少人支持在野黨,建構一套長治久安的制度更重要,讓每一個人都可以選舉,而且是公平、自由選舉法律制度。
  • 國臺辦:兩岸政治敏感問題要用政治對話和談判解決
    中國臺灣網2月17日北京消息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範麗青17日表示,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會面是在共同政治基礎上,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良性互動的精神來進行的,是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的務實安排,符合目前兩岸關係的實際。會面的重點是要及時妥善處理兩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至於兩岸間的政治敏感問題,應該通過政治對話和談判來解決。
  • 兩岸一家親! 政治勢力隔不斷兩岸文化交流
    「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永遠的。兩岸本就是一家親,不會因為一時的政治勢力阻礙而隔斷兩岸文化的交流。」
  • 兩岸學者探索政治議題共談「合情合理」解決問題
    中新社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 邢利宇)為期兩天的「北京會談」兩岸關係研討會21日在北京閉幕。百餘名與會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就「目前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兩岸政治安排與和平發展」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 學者:推動兩岸政治關係合情合理安排
    學者:推動兩岸政治關係合情合理安排 2014年03月21日 16:10: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否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交往無從談起
    本報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程龍)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我們多次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對話協商的共同政治基礎。我們的對臺方針是明確、一貫的。
  • 時評:兩岸協商不前進 臺灣將陷入更大發展困境
    時評:兩岸協商不前進 臺灣將陷入更大發展困境 2015-03-24 15:10:19目前,正處於政治上升期的民進黨可以說是坐享了其中的利益,其提出的解決方法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如果其執政,非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只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  「3·18太陽花事件」直接起因在於隨著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島內各界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看法出現嚴重分歧,以受到衝擊的產業部門反彈為支撐,島內多數民眾對發展兩岸關係的期望被模糊化,出現了社會輿論一面倒地同情學運的暴力行為。
  • 共同的緬懷與期盼--兩岸學子關於辛亥革命的對話
    共同的緬懷與期盼——兩岸青年學子關於辛亥革命的對話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 陳玉明、李江濤、程士華、孫偉麗)百歲光陰能幾許,一彈指頃去來今。    陳潔茹:大陸這些年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也日漸完善,為老百姓帶來了更多的實惠。但總體看,我們的發展水平還處在比較低的階段上,特別是在改善民生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謝孟翰:在臺灣,公眾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吃得好、穿得暖,開始越來越重視精神層次的需求了。
  • 兩岸青年企業家對話環節聚焦創新創業:跨界合作 創造更多成功
    「『網際網路+』其實就是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的跨界,全球化其實是跨了地域之界,我們今天是跨兩岸來談創新創業。」昨日上午,她在論壇大會上,主持了一場跨越海峽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對話。   對話的企業家有大陸嘉賓京東集團執行長劉強東,環保專家、北京國能中電能源責任公司董事長白雲峰,臺灣嘉賓歐付寶電子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一 泓,臺灣群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健成,廈門頤和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遊智彬。他們認為,兩岸青年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能創造更多成功。
  • 蔡英文想靠花言巧語來實現「兩岸和平分裂」?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自今年年初開始,蔡英文就已經不再掩飾其言行舉止了,屢屢在搞「分裂」的道路上飆車前進,企圖利用疫情為自己尋得「謀獨」機會,甚至還想依靠與美國的合作,達成與大陸「割裂」的局面。所以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民進黨當局的「臺獨」野心越來越膨脹,他們不僅在政治領域大搞「分裂」,而且在「外事」關係和經濟領域也屢屢炒作「臺獨」議題,甚至還想利用與美國
  • 不懼蔡英文抹黑、這件馬英九「政治生涯最高峰」的事,能給兩岸中國人哪些啟示
    雖然2005年「胡連會」開啟國共兩黨合作新契機,之後國民黨重要政治人物陸續訪問大陸;雖然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和緩進入最好的8年,但囿於歷史原因、島內生態、域外因素,邁出這一步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與政治擔當。當時,島內2016年領導人選舉打得火熱。佔據優勢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就公開指責馬英九搞「黑箱操作」「破壞民主」。
  • 實現「兩岸三通」五大意義
    經過近三十年不懈的努力,如今兩岸終於真正實現了全面的「大三通」,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必須珍惜,更應持續發展。    北京在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曾發布「三通」政策說明書,表明了相關的政策主張,包括:立足點是以民為本、為民謀利;擱置政治爭議,不因政治分歧幹擾「三通」;直接雙向、互惠互利、平等協商;協商方式的步驟是:民間協商,達成共識,各自確認。
  • 中新時評:交流合作勢不可擋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該論壇作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今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和民進黨當局阻擋幹擾下順利舉辦,更顯難能可貴。正如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所言,這說明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主流民意,眼前困難和阻礙無法撼動兩岸交流合作的歷史趨勢。
  • 國臺辦:兩岸對話繞開「九二共識」行不通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1月6日報導,中國大陸6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座談會」。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在會上表示,以「不預設政治前提、有意義的對話」為名繞開「九二共識」,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要認同「九二共識」,臺灣任何政黨與大陸交往都不存在障礙。
  • 中新時評:交流合作勢不可擋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回顧70多年來兩岸交流發展歷程,是兩岸同胞衝破隔絕藩籬、走向交流合作的歷程,也是一家人由分離隔絕走向交融交心的過程。1987年開放探親以來,兩岸民眾往來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2008年兩岸關係迎來歷史性轉折後,更逐步形成大交流、大合作。次年,定位為「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海峽論壇首次在福建舉辦,為兩岸交流合作搭建廣闊平臺。
  • 國臺辦:推動兩岸實現全面雙向「三通」基礎是「九二共識」
    兩岸雙方真正建立互信、良性對話,推動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是2008年以後的事情,基礎是「九二共識」。歷史事實已充分說明,只有堅持「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及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才能夠切實擱置爭議、求同存異、良性對話、善意互動,造福兩岸同胞。
  • 「大船」離港,兩岸對話即將重啟?
    川普執政四年的政治錯誤,已經導致美國內部開始混亂,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在的美國已經變成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內憂外患雙重來襲,拜登最先做的就是安定本國,然後才會宣傳國際政治。 顯而易見,現在的美國內部爆發不可控的疫情,貧富差距嚴重兩極化,府會關係難料,政治信賴動搖等。
  • 民進黨改口,期待「兩岸對話」
    但是民進黨變本加厲的在兩岸關係上不斷的挑釁,還試圖通過拉攏美國政府來換取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支持」,民進黨的這一舉措讓兩岸關係進入了極度危險的時刻在這個緊張時刻,民進黨突然改口,聲稱「期待兩岸對話」,似乎讓兩岸關係看到了曙光。
  • 時評:以「龍的精神」再創兩岸和平發展新局
    時評:以「龍的精神」再創兩岸和平發展新局     1月20日,中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通過中國臺灣網發表農曆新年賀詞,向臺灣同胞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