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鄉蓮澳村
蓮澳村位於南海鄉草嶼島西南部,東邊為西門村,西邊與福清隔海相望,南邊為吳松山,北邊臨海。村域總面積30.2公頃,其中村莊建設用地7.25公頃,佔總用地24.02%,其餘用地為水域及農林用地。蓮澳村現有戶籍人口1265人,315戶,主要以養殖、捕魚為主,農業為輔。
澳前鎮上井村
↑矗立在東湖灣沿岸的「望夫石」
上井村土地面積2.5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250畝,共有203戶785人口。主要經濟收入依靠漁業及外出勞務。
上井村中有一處東湖山,那裡的石頭十分奇特。在山邊靠近海岸的一帶,聳立著一塊高約3米、直徑1米左右的奇石——平潭頗為著名的「望夫石」。
「望夫石」形態佝僂,遠看像一位低頭彎腰的老婦。在面朝大海的一側,巖石上恰到好處的缺口在光影作用下,使「面部」呈現出難以名狀的憂愁之情。不論從正面還是兩側,都能看見的那一臉千萬年不變的憂愁。
嶼頭鄉東金村
厝梁礁
嶼頭鄉東金村共有300 戶,1200人。全村陸地面積1.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500 畝,灘涂1200 畝,淺海2000畝。村內主要產業為近海捕撈和海帶養殖。尤其近海捕撈,是東金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嶼頭紫菜、海帶品質優良,享有盛譽。
東金村周邊旅遊景點眾多,有石牌洋景區、海壇島風景區、南寨山景區、東海仙境景區,其中與石牌洋景區距離最近,直線距離約11.8公裡。著名的厝梁礁,也位於東金村前方一公裡處的海面上。礁上兩巨石分別高25 米、20 米。奇的是,它們均由數塊巖石疊起,玩積木似得一塊塊壘起來,兩巨石之間形成「一線天」。一人站其間撐開雙臂,正好觸到兩側。較矮的那塊,中部像是被打穿,形成巨大的拱形窗洞——「獅子大開口」。厝梁礁前方三四百米處的海面下,就是曾轟動一時的「碗礁一號」古沉船遺址。
蘇澳鎮鍾門村(貓頭墘自然村)
貓頭墘村隸屬於蘇澳鎮鍾門村,它偏安一隅,保留著最本真、最原始的自然風光,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得不可方物。在這裡,山嶺、石厝、古樹、海景相互掩映,營造出一個靜謐和諧的山海村落。站在村口環顧貓頭墘村,村子依山而建,村中石厝風貌獨特,一塊塊黛青色、赭色的石頭交織壘砌起來,形成了一棟棟彩色的石頭厝。
經過改造後,古樸的石厝變成了一間間舒適的民宿,為遊客打造優美的度假環境。如今,在貓頭墘村還有座琉球國駙馬墓。墓背山面海,面朝南,面積約60平方米,呈臺階式,分上下兩層,每層長約4米、寬7米,三合土封頂。墓前粗石砌牆,牆上立碑,墓體保存較好。
敖東鎮向陽村(任厝自然村)
向陽村任厝自然村位於敖東鎮西北向,西與北厝鎮天山村臨界。總戶數239戶,人口800多人,六橋水庫位於本村莊南向,其周邊有著名的牛脊山、牛尾衕、望耕亭(舊址)、鹿嘯山、蓮花山、筆架山、元寶山、指動石、平潭唯一的「舉人墓」、乾隆年間「豁開精舍」舊址和洞天書舍等。
任厝世代稱為「文明村」,歷史上人才濟濟。清代,任厝曾出過一個舉人、兩個歲貢。據1922 年版《平潭縣誌·文苑傳》記載,入傳的全縣清代13位名士中,任厝村就佔了4位。近日,任厝自然村被福建省委文明辦確定為「福建省首批23個省級家風家訓鄉賢文化館示範點」之一,也是我區唯一入選單位。
位於任厝村的六橋水庫自然風景優美,目前已被我區規劃為平潭十大公園之一。水庫生態保護良好,交通便捷,全村象形石景諸多。層巒疊嶂擁抱著如王盤的水庫,還擁有三座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建築。
東庠鄉東風村
東風村總人口1230人,擁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600 多年前,東庠島荒無人煙,先民從閩南湄州地區遷徙至此。最初,東風村只有十幾戶人家。當時的島民以捕魚為業並賴以生存。要想向大海討生活,同舟共濟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大自然教會這裡的漁民,只有齊心協力、團結互助才能在海島上生存。
除了同舟共濟的精神,在東風村,還有座特殊的欹頭媽祖廟。民俗專家稱之為全中國唯一的「歪頭媽祖」,她的故事經過一代代人演繹,充滿了玄機,也充滿了美好的祈願。
嶼頭鄉嶼南村(下鬥門自然村)
嶼南村是嶼頭鄉第一大村,主業是海上養殖業,其中網箱養殖2000多個,主要養殖品種有真鯛、石斑、海鱸和美國紅鼓魚等,每年出箱超萬噸。
平原鎮劍湖村
劍湖村位於平原鎮北部,單由劍湖埔一個自然村組成,共有8個村民小組。村總戶數為328戶,村總人口有1186人。
蘇澳鎮五一村
五一村緊挨下蘇澳村、先進村、紅旗村和友誼村,下轄三個自然村,分別是康安村、過溪村和大厝村。村中總戶數580戶,總人口2200人。
五一村空氣清新,人勤物豐,屬革命老區村。全村土地總面積780 畝,與風景區石牌洋迎面相望。村民主要從事漁農業生產,主要生產品有海帶養殖、海蠣養殖等。
原標題:丫霸!平潭12個村莊上榜福建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名單!快來一起走透透!
責任編輯:李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