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2 駐臺記者
親歷者:王煒
事件:海峽導報派出首位駐臺記者,赴臺北開始為期三個月的駐點採訪。
去臺灣駐點之前,早就聽業界同行聊起過很多的「逸聞趣事」,其中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來自警察叔叔的「關懷」。
果不其然,當我入住大陸駐點記者「固定酒店」——臺北富園酒店的第二天,就接到了轄區警官的電話。
電話那頭非常客氣,在簡單問候之後,提出要請吃飯。雖然有點困惑,但還是接受了這「不情之請」。
吃飯的地點選在臺北非常有名的一家「王品牛排」,檔次不低,客人不少,當我和另外三位福建同行到達的時候,已經有三位警官提前在「佔位」等候了。
警官們態度都很可親,言談間絲毫不涉政治,也不便談風弄月,於是只好聊起了養生。
其中一位警官非常的「神奇」,他隨身帶著一個類似項鍊的金屬掛件,據說用手指懸掛在食品的上面,就會自動地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轉,由此可以測出每一件食品的正負能量,並當場熱心地做了演示。
結果,我們在餐廳叫的一桌美食,有一半呈現「負能量」,如牛排,如咖啡,都被歸於不宜攝入。
儘管如此,美食當前,賓主盡歡,厚厚的牛排吃不完,我還打包帶回酒店當夜宵。
臺北真是一個美妙的城市,哪怕與警官的緣分,都是如此。
難忘災民的樂觀與感恩
2009.8.8 八八風災
親歷者:陳柱勝
事件:颱風莫拉克襲擊臺灣,導致中南部及東南部發生嚴重的水災,許多地方兩天的降雨量,相當於1整年份的量,其間臺灣多處淹水、山崩與土石流。其中以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部落滅村事件最為嚴重,造成474人被活埋。
「八八風災」發生後,海峽導報社在廈門發起了一場兩岸書法家創作「福」字的活動,並且通過愛心接力,把這些「福」字,送到高雄縣小林村與那瑪夏鄉災民家中。我當時是報社的駐臺記者,2010年2月,我便帶著這些「福」字走進災區。當時距離「八八風災」的發生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了,可以感覺到災民們還是挺樂觀的,並沒有想像中的哀愁。
我記得我拜訪過一個小林村的村民周坤全,他一聽我是從福建過來的,忙說他住的安置房就是大陸捐贈的,建得「真水啦」。我問其安置房住得是否安全,他用閩南語說:「好好!呷是真好!太感謝大陸了」。
而更讓我震撼的是,慈濟在這裡的重建工作可謂是如火如荼地進行,他們建的大愛村,裡面服務的志工來自五湖四海,有的志工甚至是請了長假來服務的,我被他們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臺灣這種公益組織的效率以及態度,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作為「吃貨」,嘗盡臺灣美食
2009.5.15 海峽論壇
親歷者:許巧娜
事件:首屆海峽論壇在廈門、福州、泉州、莆田等地隆重舉行,這次兩岸民間盛事吸引了境內外120多家媒體單位,800多位記者前往採訪。
在兩岸大交流時代,海峽論壇應運而生。自降生之初,它就以「接地氣」聞名於兩岸,「突出民間、面向基層」,對兩岸經貿、航運、旅遊等20多個領域的合作展開探索,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新平臺。
海峽論壇還舉辦臺灣特色廟會,不但集合了臺灣各大觀光夜市的明星產品,更有臺灣特產可以買、有民俗表演可以看,讓廣大市民和遊客不出中山路,就能盡情領略臺式夜市文化、買盡臺灣特色產品。我作為媒體人,更作為一個「吃貨」代表,在採訪的過程當中,不僅混進了首次來廈門找「錢途」的各路臺商中間,更混進了南北遊客中間,一邊吃、一邊玩、一邊採,一起體驗兩岸民間交流的新樂趣。
不僅僅是有吃、有玩,等到海峽論壇「四歲」的時候,又學會了一個「造星」的新功能——海峽影視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在1949,等你》、《非誠勿擾2》等眾多影視作品中的閃閃大明星都一一亮相海峽影視季,擠紅毯、抓拍……都讓變成「半娛記」的我high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