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和悅洲是聞名遐邇的「小上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僅風光秀麗,而且物產富饒,乃是商賈名流嚮往與聚集之地。
傳說在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一位來自徽州的年輕人,原本也是個讀書之人,因家道垂落,家境貧寒棄學,置身在大通和悅洲經營一家小茶館,主要做蒸包子和燒賣的買賣。取名「芝蘭包子」借「芝蘭寶」之意,意為天下茶館「芝蘭芳香」。
他家的包子系列有小籠包、湯包、肉包、素包子和燒賣。以肥瘦鮮豬肉佐以雞湯排骨湯,或以時鮮蔬菜加上大通江蝦提味,佐以大通蔥薑末、大通獨特的黃豆醬油、獨特的小磨香油等調料拌成包子餡料,餡味鮮美,食而不膩,食而不忘。而做包子餡剩下的骨頭煮湯做燒賣,因此數量有限,燒賣每天只做100個,每人只限買三隻,賣完為止。
隨著鹽務招商局在和悅大關口設立,當時長江航運十分繁忙,南來北往的船工、縴夫以及小商小販,都在和悅洲頻繁出沒,他們到了大通,都必須嘗嘗「芝蘭包子」的鮮美之味--於是當時有一句流傳很廣的民謠:「捨不得」『芝蘭寶』的包子和燒賣。」由於小師傅為人忠厚,工藝講究,手藝精湛,價廉物美。這包子皮薄餡厚,肉多又不膩,餡心又飽含汁,口感柔軟,鮮香可口,形似菊花,味如香蘭,妙就妙在色、香、味、形獨具特色,所以芝蘭包子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興旺,引得十裡八鄉的人常以吃到了他家包子為炫耀的幸事,因此名震大江南北。
轉眼間到了芝蘭寶開張三周年之際,讀書之人的陳老闆,一為酬謝鎮上的新老顧客,長期照顧自家生意的情分,二為籠絡街坊鄰居的感情,準備好以往每天銷售量三倍的食品,讓街坊鄰居免費食用。為了使其有點文化氛圍,決定為包子店即興徵聯。凡有人對上了自己認為滿意楹聯後,請街坊鄉鄰們免費吃包子。
傳說,這天清晨芝蘭寶不做生意,敞開店門,鞭炮齊鳴,掌柜挑一出副紅絹,露出牌匾為上聯:「包葷包素包天下,包可包之事。」聯中字體飄逸瀟灑,頗有大家風範,轉眼再看下聯,卻只有紅聯並無點墨,看來陳老闆是想借做店慶之機,給家鄉的才子們一個展露才情的機會,一時間圍觀眾人議論紛紛。
果不其然,鞭炮過後陳老闆第一時間站了出來,高聲道:「各位街坊鄉親,通和兩岸才子名滿天下!小人初來寶地落腳,多虧各位街坊關照,生意興隆。今值三年店慶之際,還望各位文豪墨客不吝賜教贈與下聯。成對之後在下做東,宴請在場鄉裡,有勞大家做個見證!」話畢,眾人一時間議論紛紛.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講究的是上下聯的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中國古代的名人墨客也都擅長此道,給中國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不一會兒,一位書生打扮的青年才子上前一步,眾人見狀紛紛翹首觀望。才子儀表堂堂,面帶微笑,不卑不亢到:「賞詩賞畫賞九州,賞日月同輝。」還沒來得及陳老闆表示看法,周圍人就開始叫上好了。原來這位才子在當地有些名氣,畫舫之中也有他的不少美談,人們捧場叫好也是情理之中。
待叫好聲漸弱,一位衣著考究、富家老爺一般的人出言點評道:「此聯雖略欠工整,但取材風雅,可謂佳對。」眾人聽罷紛紛贊同,老闆聞言望去,自然是不識得的,但見這位老爺身邊似是管家人物接話道:「學生偶得一對,老爺且聽--讀經讀史讀春秋,讀聖賢之書。」富家老爺聽罷撫掌而笑:「此聯甚妙,張口不離讀書之事,可見是個讀書之人,但這包子府若用此聯,未免有辱斯文。」
就在大家紛紛議論時,富貴老爺身邊另一位體態略豐的隨從低聲對老爺道:「奴才也有一對,容家容國容萬物,容可容之容。」
眾人還在議論之際,只見一名少年上前作答,這名少年生得面紅齒白,玉樹臨風,一看便知其出自書香門第之家:「剛才兩位前輩做對可謂一情一雅,學生不才,就來個「俗」吧!吃飽吃好吃四方,吃小吃點心。「人群中再次爆發出雷鳴般的叫好聲,小神童、小才子等溢美之詞也紛紛而至.
陳老闆一看時間也差不多了,其實,之前的幾個對子雖然還有點之缺陷,可已經讓他滿意了,就急忙高聲喊道:「既然大家都沒意見,下聯就以小才子的對子為魁,大家一起進店用飯吧!」如此,本來還在叫好的一幹鄉裡,也顧不得什麼雅和俗了,都如潮水般湧進店去,對他們來說,白吃一頓才是最實在的.
富貴爺並沒有去趕這個熱鬧,領著隨從悄悄離開,後來有人傳說此富貴老爺是乾隆領著紀曉嵐與和紳微服私訪到此,可也沒有史記在冊,傳說故事而已罷了。可芝蘭包子從此以後名聲更大,每日供不應求。
(本文素材來源於大通民間故事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