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民族音樂就是一群山裡人在那裡唱唱跳跳,其實很多時候並非如此。這些年來,我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利用身邊有利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做了不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能夠讓民族音樂文化不斷的發揚壯大就是我最大的心願。」湖南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師夏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興致勃勃的闡述著自己對民族音樂文化近年來研究的可喜變化。
立足本職,打牢基礎讓教學更加優秀
長久以來,夏雨都認為做好民族音樂文化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對於一個教師來說,搞好日常的教學,讓學生們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也是傳播民族音樂的必要條件。自2003年在湖南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參加工作以來,夏雨就擔任鋼琴教學和民族音樂研究這兩方面的職責。多年來,夏雨工作積極努力,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教學上獲得過兩次校級三育人,兩次優秀年度評比,一次校級骨幹教師,一次優秀中國共產黨員的榮譽,成為了學院教師的一個榜樣。
也因為如此,在大家的認可下,夏雨更加注重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他在教學態度上認認真真,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教學手段上與時俱進,利用多媒體,微信,微課,慕課等形式全方面的培育學生,因此培養一系列優秀的學生,在全省獲得了很多獎項,貢獻著自己的作用。
這裡可以舉例的是,2004年他的學生李茜,陳璐獲得湖南省高校音樂專業五項基本功比賽一等獎;2005年,李茜獲得湖南省高校音樂專業五項基本功比賽鋼琴第一名;2006年,陳璐獲得湖南省高校音樂專業五項基本功比賽鋼琴第二名;2007年,陳茜參加湖南省鋼琴大賽,獲得二等獎;2009年,張娟參加湖南省高校音樂專業五項基本功比賽獲得二等獎;2011年,劉熙參加亞洲鋼琴比賽暨李斯特誕辰250周年比賽,獲得二等獎;2013年,尤琪俐參加湖南省音樂專業三獨比賽鋼琴專業三等獎。2015年,梁寧佩紫參加湖南省音樂專業三獨比賽鋼琴專業一等獎,2017年,劉希參加湖南省高校音樂專業五項基本功比賽獲得二等獎,可謂是碩果磊磊。
積極採風,在人民群眾當中獲得民族音樂的源泉
眾所周知,民族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因此對於一個需要不斷收集、完善的文化藝術來說,走出去,去尋找更多的民族音樂的源泉才是真正做好研究的關鍵,也無疑是一條必經之路。夏雨在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掘過程中,尤為注重到民間去積極採風,這也鑄就了一張最好的文化名片,幫助民族音樂實現了更大的突破。
正所謂,民族音樂就是產自於民間,流傳在民間的,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湖南懷化位於湖南西部,這裡是多民族居住地帶,以侗,苗,土家,瑤族為主,有豐富的民族音樂元素。懷化學院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夏雨老師所期望的,也幫助他在研究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從2005年開始,夏雨老師經常深入到少數民族區進行採風,探尋到了苗族花燈戲研究,羅子山高腔號子,茶山號子,芷江侗族情歌採風,瑤族情歌採風,通道大戊粱歌會等等民族音樂文化,他也在2014年成功申請了湖南省社會哲學課題「湘西麻陽花燈戲研究」。
這一系列的採風活動形成了民族音樂文化良好的發展契機,千百年來民族音樂的說唱、戲曲、器樂等音樂形式都深植於民間大眾,其表現內涵多種多樣,並通過個人的技術、修養,對音樂的理解等來表現其意境。很多民族音樂作品作為一件完成了的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境界,都並不為外界所知。因此,夏雨老師的辛勤的採風讓民族音樂文化更加的深入人心,讓民族音樂文化形象得到極大的提升,讓其中的民族音樂更加的顯得有魅力。
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越來越多姿多彩
「民族音樂文化重要的是要能夠傳承,能夠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要利於教學,讓學生們可以容易的學下去,最終讓民族音樂文化活起來。儘管這其中面臨的困難不少,但是正如我長期堅持研究民族音樂一樣,不管外界的幹擾怎樣,我都會保持自身的信心和毅力,扎紮實實的做好工作。」夏雨說,在他的研究當中一直在尋找民族音樂文化合適的發展方向,並轉化成民族音樂發展的助推器,希望走的更遠。
事實上,夏雨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是這麼做的,他正在將採集到的音樂元素改編成鋼琴小品,聲樂小品,合唱小品,準備做校本音樂教材,讓學生們不僅僅學習鋼琴,也要他們多多接觸魅力無限的民族音樂。由於中國音樂千百年來根基於民族的土壤,始終保持著天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點之神性。夏雨老師在改編的過程中也十分的注重民族音樂的本質,他通過樂音的線性表情顯現,在音樂中常運用音量的控制,樂句的伸縮、樂段的轉換、音色的變化等來表現各種不同的情感與意境,這樣的方式寓教於樂,保持了民族音樂的特性,也適用於教學,很值得推廣。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湖南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師夏雨選擇了一條艱辛而漫長的道路。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看起來很簡單,實則背後有數不清的汗水,抱著讓民族音樂文化不斷傳承的願望,通過無數辛勤的汗水,或許音樂教師的責任就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