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雙門齒獸,更新世時代的有袋類動物

2020-12-23 動物的影像聲色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但其實有袋類動物的祖上也是有龐然大物的,它就是雙門齒獸。

可能看到雙門齒獸這個名字的時候,不少人會聯想到此前我們曾多次科普過的二齒獸類,事實上兩者也確實有一點點相似。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二齒獸是二齒獸,雙門齒獸是雙門齒獸,兩種動物光是在活躍年代上就相差甚遠。

二齒獸是活躍在距今2.99億年前~2.5億年前的二疊紀遠古動物。而雙門齒獸雖然也是遠古時期的動物,但是它們活躍的年代並不算久遠,也就在160萬年前~4萬年前的更新世。甚至它們與我們人類的祖先還有不少交集。

其次在生物學的分類上,雙門齒獸與二齒獸也是完全不同的物種。二齒獸隸屬於合弓綱、獸孔目,而雙門齒獸隸屬於哺乳綱(與今天的許多有袋類動物一樣分屬於後獸亞綱)、雙門齒目。即便在形態方面兩者有所相似並且都是主要以植食性為主,但其本質上卻是涇渭分明的兩個物種(當然了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二齒獸是哺乳動物的先驅,但目前未經證實)。

作為一種有袋類動物雙門齒獸究竟有多大呢?根據今天發掘出來的雙門齒獸化石推測,這種古生物成年後的體長保守估計在三米左右,肩高可以達到兩米以上,體重至少為三噸,幾乎與今天的河馬、犀牛屬於一個體形級別的動物。單以體重方面而言,雙門齒獸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重了三十倍左右。

在分布範圍方面雙門齒獸倒是與今天的眾多有袋類物種一樣,都集中在澳洲大陸(畢竟是更新世的動物,彼時澳洲大陸與今天的境地差不多)。由於雙門齒獸的體型在澳洲屬於超大型的存在,所以自然界中基本上沒有它們的天敵。故而在長達上百萬年的時間裡,雙門齒獸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雙門齒獸的噩運源自於人類的逐漸崛起,大約到了五萬年左右的時候,人類的捕獵能力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短短一萬年的時間就將這種龐然大物給徹底抹殺了(也有雙門齒獸不適應環境改變的原因)。而今天人們通過基因比對,發現袋熊與雙門齒獸的基因最為相似,不過袋熊的體重也就七十斤左右,完全不復雙門齒獸的雄風了。

面壁思過:

我們常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其實對於一個物種來說沒有天敵也未必是好事。它會使得你長時間呆在舒適區內,這不僅會使得自己的生存能力不斷退化,同時也會磨掉自己生存的意志力和信念。離開舒適區努力奮鬥,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法門。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袋獅:與袋劍齒虎齊名的後獸下綱捕食者
    作者丨掙脫枷鎖的囚徒 袋獅(Thylacoleo),與袋劍齒虎齊名的後獸下綱捕食者,生存於更新世的澳大利亞,其晚期種類屠戮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體重可以達到大個體現代美洲豹的大小。
  • 盤點遠古10萬年前的動物,第4種可能有倖存個體
    雙門齒獸,又名古草食有袋屬,是最大的有袋類,雙門齒獸生活在澳大利亞地區,直到四萬年前才走向滅絕,大的標本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它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熊,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地帶。
  • 和姚明比身高:長相奇怪史前動物,比牛大的野豬,鼻子長角的鹿
    袋劍虎屬是袋犬目袋劍虎科的一屬,是擁有劍齒的肉食有袋類,生存於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它們的遺骸在南美洲發現,主要都是在阿根廷卡塔馬卡省、恩特雷裡奧斯省與拉潘帕省。它並非斯劍虎的近親,只是因趨同演化的關係而有類似的外形奇角鹿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中新世的北美洲。
  • 澳洲發現新種史前巨鱷,至少5米長,可捕食巨型有袋動物!
    在更新世時期,澳大利亞的陸地上曾生活著三噸重的袋熊、站起來身高3米的巨型短面袋鼠和不會飛的牛頓巨鳥等大型動物,同時河流裡也有巨鱷橫行,伏擊前來喝水的巨型動物。後來科學家在研究更新世的鱷魚化石時,因化石碎片過於多樣最後歸為馬氏鱷亞科沼王鱷屬(Pallimnarchus)。
  • 幸好滅絕了的巨型動物Top10,不然的話可能是個災難!
    但沒有哪個宗教信奉的神物有四肢粗壯但又毛茸茸的巨兔獸那麼可愛。巨兔獸大約在300萬年前就滅絕了。巨兔獸和現在的兔子不一樣,它耳朵很小,不會跳。#8 雕齒獸你能想像一隻身形如大眾甲殼蟲牌汽車大的犰狳是怎樣的嗎?這個比喻,形象地描繪了這類生活在更新世的物種。
  • 盤點擬復活24種已滅絕動物:恐龍不在其中/組圖
    雙門齒獸(Diprotodon)  誰也不知道真正的雙門齒獸到底長什麼樣(圖為繪製想像圖),不過可以肯定,它們的樣子一定足夠怪異。雙門齒獸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高度超過3米,體重超過3噸。在現存動物中,你找不到與雙門齒獸類似的動物。它於160萬年前出現,並於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推測原因可能是氣候轉變、獵殺及棲息地消失。
  • 6種或仍活著的滅絕動物,第4種曾在中國大量出現
    雙門齒獸,古草食有袋屬動物,大約在四萬年前就滅絕的一種動物的,一些觀點則認為雙門齒獸或仍存在於澳大利亞地區,原因是當地流傳的一種叫做本耶普的未確認生物跟雙門齒獸十分相似。袋狼,分布於澳洲等地的食肉動物,雖然叫狼,但並不是犬科動物,也是有袋類袋狼科動物,於上世紀滅絕,或仍存活著,因直到2016年仍有相關的野外目擊袋狼記錄存在。克柔龍,屬於蛇頸龍目的上龍亞目,是一種早已滅絕的動物,可能仍有存活的原因是來自一些各地流傳的未確認水怪的訊息,包括中國獵塔湖中的未確認生物就被專家推測是克柔龍。
  • 5種身材龐大的遠古物種,第3種少有對手,可能尚存
    巨犀,巨犀不同於現代犀牛,它頭上無角,頭、頸和四肢都很長,站起來肩部高可達六米,是已知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主要存在於遠古漸新世時期,它們擁有很長的脖子因此以大樹上的樹葉為食,其滅絕的原因有可能是環境的變化導致。
  • 揭秘動物巨型祖先,古代烏龜重達2噸
    它們是唯一缺少牙齒的帶殼爬行動物,同時它們也是唯一長有脊椎和外殼的動物。烏龜已生存了兩億多年,最早期的烏龜物種並不同於現代,它們體型非常龐大,其中最大的烏龜是古巨龜。雙門齒獸。澳大利亞生活著許多獨特的生物,其中袋熊是最可愛的一種,它是體形龐大,圓胖的有袋類穴居動物,體長達到1.19米,體重36公斤。
  • 最有希望復活的十大動物有哪些?
    最有希望復活的十大動物有哪些?在遠古時代有很多的動物都逃不過時間的發展而滅絕,但人類還是想見到他們,想要復活他們。他們到底是什麼呢?劍齒虎劍齒虎劍齒虎是指多種不同的物種,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
  • 6種已滅絕的古老動物,第3種近年來仍在野外發現
    恐貓,在數百萬年前曾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一種貓科動物,它們其實也算是劍齒虎亞科動物,這類古老動物齒牙類似與劍齒虎,但形態與現代的貓科動物比較相像,它們和現代的豹子一樣擅長爬樹。雙門齒獸,一種肥大的古老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地區,體形大如河馬或犀牛,在幾萬年前才滅絕,是最大的一種有袋類動物,它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袋熊。袋狼,袋狼是一種古老的有袋類食肉動物,起源數百萬年前,最後一隻袋狼直到上個世紀才走向滅亡,因次袋狼這類古老動物已宣布滅絕,但直到近年來,仍然有人在野外發現了袋狼活動的蹤跡。
  • 科學家擬復活24種已滅絕動物:恐龍無望(組圖)
    那些早已消亡的動物們現在要面臨遴選,而它們可供考察的標準,首當其衝就是復活它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即是否保存有完好的DNA樣本或細胞樣本),以及現存的活化石物種是否與目標物種的關係足夠近。因此,最負盛名的恐龍並沒有出現在該名單中,科學家們考慮到DNA樣品的退化問題,「復活名單」只能囊括近幾十萬年內滅絕的動物,而恐龍這種,未免太過古老了。  1.
  • 澳洲巨型動物為什麼會滅絕?答案找到了!
    科學家找到澳洲巨型動物滅絕的真正原因澳洲大陸是一片神奇的大陸,其四周被海洋環繞,與其他大陸分割。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動植物品種,其中又以獨具特色的有袋類動物聞名。大約在距今42000年前,巨型動物曾經漫遊在澳洲大陸之上,其中包括了像汽車一樣重的有袋類動物,身高兩米的高大鳥類,還有長度超過7米的超級巨蜥,但是這些動物卻都滅絕了。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人們一直在爭論人類是否應該對於這場大滅絕負責任?
  • 有袋類動物的演化史
    樹袋熊這種只吃樹葉的可愛動物終於也要走上白鰭豚、北白犀的後塵了。而這也為本就非常脆弱的有袋類生態環境敲響了警鐘。大洋洲是現金僅剩的兩片擁有有袋類的大陸之一,和人類一樣同為哺乳動物的它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神奇生物呢?我們知道的有袋類除了袋鼠、樹袋熊、袋獾和袋鼬以外還有其他的有袋生物嗎?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更新世亦稱洪積世(從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物種相似。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海洋動物更新世時,由於海平面下降,珊瑚和其它造礁動物都受到影響,並且由於全球的氣溫較低,寒帶水鳥和海洋哺乳動物的分布範圍比要大得多。如今這類動物僅見於極地水域。人類據生命演化的歷史,第四紀是人類經歷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階段,進入迅速發展的時代。在更新世晚期,大約2萬年前現代人類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