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
唐朝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小樓,名日「凌煙閣」。閣中繪有二十四圖,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七年二月,為了懷念當時幫助他平定天下的眾位功臣們所設置的。凌煙閣中的二十四功臣圖,是唐太宗的李世民,命令閻立本按照各位功臣身材,以1:1的大小繪製畫像,畫中有褚遂良題字,李世民常常前往凌煙閣懷念舊時各位臣子。而此後又有幾位皇帝效仿太宗,在凌煙閣中設置功臣畫像,大約共有132幅畫像,除去彼此重複的一些畫像,總共記錄了100功臣左右。這些畫像全部面向北方,閣內中又從中間用隔牆分開,隔牆內最裡邊北邊寫著「功高宰輔」,南邊寫著「功高侯王」,而隔牆外面的是次第功臣。
而唐太宗李世民所立二十四功臣分別是趙公長孫無忌、河間郡王李孝恭、萊公杜如晦、鄭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公段志玄、夔公劉弘基、蔣公屈突通、勳公殷嶠、譙公柴紹、邳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侯君集、郯公張公謹、盧公程知節、永興公虞世南、渝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績、胡公秦瓊。首位為長孫無忌,而戰功赫赫的秦瓊排在末尾。
二、終身得太宗信任,得封第一功臣
趙公長孫無忌(公元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自幼是被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的,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後雙方子女又有姻親,因此更得太宗信任。在唐高祖李淵太原兵變後,長孫無忌便前往投奔,後歸入太宗門下,成為太宗的心腹大臣,後來參與和計劃了當時有名的玄武門事件。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事變成功登基,長孫無忌便成了其左膀右臂,歷任過一品官職司空、司徒以及中書令(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等官職。太宗對其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能夠排在二十四功臣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其在玄武門事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三、一生戎馬,奈何傷痛加身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秦瓊驍勇善戰,可在千軍萬馬中取敵將首級,曾加入過瓦崗寨,在李密手下任職,但後因王世充為人有問題,便投奔唐高祖李淵去了,隨後跟在李世民身邊為其攻營奪寨,立下汗馬功勞,並且參與過玄武門事件,但因為秦瓊救過李淵一家,因此在玄武門事件中不願意過多參與。因此出力過少,這也許就是他位列二十四功臣之末尾的原因之一吧!因為常年徵戰,導致他傷病加身,因此在貞觀十二年,他便去世了。奈何戎馬一生,最後病逝,不能再建功勳,不然必定能在上幾位,不至於在二十四功臣之末。
總結
人生在世,要想建功立業,必先選擇正確的領導者,成為其心腹之人。如若君臣猜忌,不管在大功勞,也會因為心中有所間隙,而等不到重用。謀為先,勇為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增加知識,培養內心,成為一個有勇有謀之人,才能在此世間留下一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