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讓百姓的臉上笑起來」
——記永順縣澤家鎮黨委書記彭忠華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見習記者 李孟河
通訊員 肖大全 姚葉鋒
正午,山林裡寒氣漸漸散去,水流順著高聳的大畔山,流進小龍洞,蓄入水井。很多百姓說,「滴水貴如油」的澤家鎮有了水廠,真是奇蹟!11月8日,記者到水廠見到永順縣澤家鎮黨委書記彭忠華,他正在這裡檢查,確保百姓用上放心水。
「20多年搞不下來的水廠,終於搞定」
2017年,彭忠華被永順縣委選派到該鎮當黨委書記,當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如火如荼,近1500人的飲水問題迫在眉睫。
必須把水廠建好。怎麼建?澤家鎮副鎮長向生介紹:「這片一直缺水,民風、地勢複雜,20多年來,很多人想建水廠,都被迫放棄。」
多番考察,只有小龍洞這一處可以建水廠。彭忠華咬咬牙,暗中發誓:一定要把水廠建起來。
建水廠需要村民們的土地,剛開始大家個個不鬆口、不配合。一次施工,三四十個年紀較大的婦女坐在挖機下阻工,工程被耽誤。
得把群眾的工作做好。好在做群眾工作是彭忠華的「拿手活」。彭忠華想:傳統的思想在百姓心中已經根深,不能跟百姓直接起衝突,要轉化矛盾。彭忠華經常晚上等村民做完工,一家家上門拜訪,耐心勸導:「你們要往長遠看,把水集中儲存,就不用靠天吃水了。」
彭忠華還三赴吉首請鄉賢回鄉幫助做工作,他希望通過鄉賢的影響力,說服群眾。「這裡的人大多姓彭,基本都有親戚關係,成功走出大山的人,說話能讓百姓信服。」彭忠華說。
2018年初,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水廠建成。
「20多年搞不下來的水廠,終於搞定。」澤家鎮副鎮長向生稱讚道,彭忠華還化解了一批信訪老戶長時間上訪的問題,還和這些老戶交上了朋友。
2018年,彭忠華被評為「全省優秀調解員」。
「政府管的事情多,都成『物業公司』了」
水廠建起來,水流入澤家鎮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尋常百姓家。如今,這裡的百姓,有的安居下來,有的開始裝修房子。
問題又來了,搬遷點垃圾成堆,嚴重影響大家的居住環境。「垃圾堆成山!一點不誇張。」澤家鎮政府幹部宋澤興一邊走一邊跟記者描述。
2018年,涉及該鎮拔古、貓子塘、砂土3個村的村民,有近1500餘人入住安置點。村民把鄉村的生活習慣帶到小區,不少居民往樓下倒垃圾、汙水,樓道、路面一片狼藉,生活垃圾、建築垃圾「應有盡有」。
半年內,彭忠華每個月召開不下2次群眾會議,與幹部群眾一起商討解決方案。
最後與居民達成一致,與每戶籤署保潔協議,交定金300元,做好衛生即可退回。
該鎮組建14個人的保潔隊伍,60多歲的嚴勝良是保潔管理員。他對記者說:「彭書記經常下了班來檢查,有時候一天來兩三次,還問我身體好不好,住得怎麼樣?」
「為了這事,你看彭書記瘦了,兩鬢還有白頭髮。」一個居民附和道。
下到安置點,彭忠華還苦口婆心向居民普及衛生知識,牽頭組織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微信群」:一單元路燈壞了,二單元樓道燈壞了,502房的廚房水管漏水了……諸如此類、從早到晚,一有居民反映問題,政府幹部都立馬回復、解決,還專門請工人幫助居民免費修水電。
如今的安置點,道路乾淨,約50米一個垃圾桶,20米一個綠白相間的路燈。
今年5月,居民彭南奎的父親去世。由於剛搬到新居,無法像往日一樣辦喪事,全家人心裡不痛快,鬧到政府。彭忠華多方協調,在安置區找了個門面,給其父親辦了喪事。
彭忠華想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專門成立「紅白理事會」,打算確定一個專門的地方,給過世的老人辦喪事,目前正在打地基。
「勤懇,任勞任怨,不抽菸不喝酒就搞工作,總是很精神。」澤家鎮幹部張濤這樣評價彭忠華。
「我也是農民出身,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只想讓百姓的臉上笑起來,荷包鼓起來,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不懈追求。」彭忠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