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本地老洋房 外灘以西
窺,查到一個英語神翻譯:watch for one's chance。上海話的發音,窺和看都讀Kui,不大聲,雅雅地(丫丫地)。
向京的雕塑作品,曾在西岸美術館展覽,向京曾經在上海「混」的,後來回了北京。這尊雕塑作品名字叫《盡頭》。可以想像的想像非常沒有盡頭。
向京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特約專訪,對於展覽的主題「沒有人替我看到」,藝術家解釋說有兩層意思:首先,一個人在創作、成長中獲得的所有體驗和認知事物的過程,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其次,個體在場對於展覽具有重要意義,藝術家希望觀眾在閱讀闡釋之前,用自己的肉身去經歷展覽(朱潔樹,2017年12月19日報導)。
曾幾何時這道門是神秘的,門口有解放軍叔叔(後改為武警在重要部位值班)站崗的,上海電視臺裡的彩色電視信號發射塔很長一段時間是本地最高建築物。
張照片是從SMG的歷史展覽館裡拍攝到,1994年之前的模樣。小時候,我們知道有一種木盒子裡會有"動的人"出來,放學後,先在向陽院裡將小板凳」霸佔「好,吃完晚飯就等著電視節目播出。
如果在電視臺的門口站得時間長一點,蹲點,你可能會發現盒子裡"動的人"會與你擦身而過。化過妝的和沒化過妝的。
然後,可以得意蠻長時間,炫耀,說,今天見到」活的人「了,小辰、劉維、葉惠賢;任豔、晨光、楊旭峰、張穎、陳帆、曹可凡....,本地觀眾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很熟悉。
軼事:曾有熱心球迷發現楊旭峰有段時間不解說了,就打電視臺電話來關心,總機接線員告訴來電者說,楊旭峰辭職了,不在了。聽者聽」辭職「為」自殺「,上海話聽上去差不多的讀音,於是,有一段時間傳得很厲害,楊旭峰也胸悶。
這裡是上海,曾經的Slogen,好像現在不播,哎,很久沒有開電視機了,最近一次是看金磊做的《中國好聲音》總決賽。
斜橋總會1994年拆除,此建築最早為福布斯住宅,福布斯為旗昌洋行大班,1860年代,福布斯先生和格羅姆先生等英國商人從泥城橋(西藏中路)去靜安寺的鄉間道路上為自己需要住宅用地,一眼看中了王家沙這塊寶地。下圖,廣電大廈的噴水池原本是斜橋總會的環形車道,可參考馬路對面的南京西路722號,會所建築,此地還存留著烏鴉公館,最早也是一個鄉村俱樂部。
連結點進去看看:
(特此說明:此文選用題圖照有誤,是凡爾登花園)
晃在街道上的話,會看到西區那些永不拓寬的道路兩邊,大宅門時不時地有在做修舊如舊的事情,高大上的說法是:保護歷史風貌街坊,保存城市文脈。下圖是華亭路、淮海中路的沿街大宅門。老洋房外牆刷好塗料就會精神抖擻很多,此宅隔壁正掛牌出售,1.7億。地段非常好,前面永隆大廈遮擋了一些南面光線,不過也阻擋了淮海中路的噪音。
修繕完成以後這道門就不開了,好在沿街的牆很藝術,也不高。
武康路已經很網紅,拍照打卡的人蜂擁而至,拍婚紗照片擺pose的也很多,武康路這棟修葺得很有型的大宅門也是景點之一。偶然間,久閉的大門敞開,過路人正好一窺內景,難得的。
更難得的是有人拍攝到豪車進門。
絕大部分時間是這樣一種安靜的狀態,街邊大宅沒有弄堂深宅來得低調,對住家而言;商務的話,沿街和次沿街價格又不是一個檔次,當地的地產經紀人告訴我。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我們也只能看稍縱即逝的那一瞬間的內景。華山路、武康路口,這裡是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辦公樓。
最近查到此宅是公和洋行設計作品,這一帶西班牙建築組群應該都出自公和洋行,我們認為,這一組群可以和復興西路的修道院公寓放在一起考察。
基金會有關人士介紹了此大宅的購買經歷,當地熟悉情況的朋友也告訴我,此宅曾是人民海軍第一政委蘇振華在上海工作期間暫居地。下圖安福路靠近常熟路口的大宅門,正好開著門,看內景很漂亮。
參觀大宅門的大好時機是在大宅門修復期間,一般裝修師傅們還都友善,他們的眼睛裡歷史建築物和平時要做的其他建築物是一回事情。下圖是桃江路45號,被考證出來,宋慶齡曾經居所和辦公室(1945年秋-1949年春),宋慶齡從這裡搬家去了淮海中路1843號(楊小佛回憶)。目前是私人住宅不對外開放參觀。
淮海中路、烏魯木齊中路大宅整修期間,我問了裝修師傅可不可以拍照?師傅很客氣地說:順便。於是咔嚓了一下,原上海市衛生局機關幼兒園已經換上烏南幼兒園的招牌了,淮海中路西段上,這是不多的還能從鐵門外張望的老宅。
還是在修復期間,從這位進入大宅門的攝影師鏡頭中發現了大宅之美,養在深閨。武康路204號和210號是一個院落的。
有時候從開放的弄堂走到底會有驚喜的,武康路6弄四棟新工房,周圍卻都是歷史大宅門。武康路4號,查老地圖發現是一個公寓樓,現在圈養算在武康路2號大院內,莫殤清這個被稱為「絲綢沙皇(Silk Tzar)」的近代中國實業家在自己的洋房花園建造了一個無名字的摩登公寓(薛福泉設計),可能是留學回來的女婿喜歡,也可能順便收點房租補貼家用,目前這個老公寓被設計為家族博物館,不對外開放。
連結點進去看看:
武康路安福路Y型路口的大宅壯觀毗連
莫家祖屋回購 家有香港名媛
還在武康路,曾經的義大利總領事館官邸,現在上海汽車集團辦公樓倒是一直大門打開,於是在網絡上看到各種角度、各個季節的照片。
最讓人欽佩的,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免費開放,喜歡大宅門的千萬不要錯過。
梁碩的雕塑作品《城市民工》,2000年上海雙年展參展作品,展覽結束後此作品被上海美術館以240萬的價格買下並放置在門口,相信很多人對這組雕塑記憶深刻。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那一年梁碩剛大學畢業,上海美術館等於送了一套上海新裡洋房(以10000元/平方米)給他,目前價格在3000萬或以上。梁碩雕塑作品曾在拍賣行的估價為900萬-1200萬(同尺寸《城市民工》9件銅雕,2007年價格)
謝謝那些在上海的農民工兄弟
在大宅門修復期間
讓好奇者進去窺(看)一眼
雕塑有一個先天優勢,因為它完全是立體的、活生生的具象,內容很豐富,會連帶你很多日常經驗(向京)。
用在建築,一樣的道理。
大宅子的門衛出來放放風。
原標題:《走過不要錯過 路過要"窺"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