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為天,物質為地,這就是緬甸。
佛國緬甸,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建築,有令人沉醉的旖旎風光,更有著滲透在生活細枝末節裡、見證了緬甸歷史和現代的佛教傳統。
緬甸,它安靜樸素,它淺吟低笑,就像一顆星星,或許在銀河裡您未必能留意到這顆獨特的星星,但一旦接觸了它,便會被它本身所具有的神秘色彩所深深吸引無法自拔。
緬甸佛教文化
在這個金色的國度,佛塔林立,禮佛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從外在還是從內在都散發出濃濃的佛教氣息。
佛教文化從古至今都在影響著這個國家,影響著這裡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千年的虔誠匯集於此,古老而蒼茫的美,無法用照片或文字描述,只能用雙眼記錄、用心靈感受。
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
「手指之處必有浮屠」。緬甸80%以上的人信佛,他們視佛塔為佛的化身,認為建造佛塔可以造福終生,修福來生,所以,上至歷代國王,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會在自己的居住地附近修建佛塔。
所以,來到緬甸旅行您會發現,在城市,一座座金碧輝煌的佛塔、寺院使居民的房舍黯然失色。在鄉村,古樸大氣的佛塔廟宇,與鄉村簡陋的茅屋相映成趣。
與佛教文化息息相關的一生
緬甸人的出生、出家、結婚、死亡,每一件事都與佛教息息相關。
出生,緬甸的誕生禮儀繁多,如象徵出生的得子儀式、滿6個月的餵飯儀式等等,而且幾乎各個儀式都會請僧侶誦經祈福,以表達祛禍除邪,聚福集祉的美好祝願。
出家,在緬甸,男子沒有出家當過和尚,沒有進行過剃度禮,就意味著沒有受過教禮,也就不能算是「成人」。很多信徒家庭的女孩兒,也會短期的剃度為尼,修行佛法。
結婚,依據佛教的習慣,每年緬歷4月15日到7月15日是僧侶的安居期。在此期間,佛教信徒不能舉行婚禮。而到了舉辦婚禮的時候,開始的第一項內容往往就是誦經。
死亡,緬甸人對葬禮的重視顯示出信仰佛教的民族對來世的理解和追求。佛教認為,積善因的人死後可渡苦海到達極樂世界。
日常參拜,緬甸人家中,無論家境貧富,都供奉一個佛龕,它是「家」的重要標誌。
家中設置佛龕,要舉行供奉儀式,即選擇吉日良辰,把僧侶從寺院裡請來,向僧人獻上齋飯,僧人們坐在佛龕前,大聲誦念經文。
赤足禮佛,上至國家元首、外國貴賓,下至平民百姓,進入寺廟、佛塔前一律要先在門外脫去鞋襪。
在寺廟外的地方拜見僧侶,也必須脫鞋之後才能進入僧侶所在的房間,否則就是對佛教的不敬。
尊敬僧侶,緬甸,僧侶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禮遇。人們見到和尚,尤其是見到高級僧侶就要跪拜。全國幾十萬僧人的飲食日用到袈裟香火,都是由普通百姓布施和捐獻的。
所有的火車,汽車票出售窗口,無論所排的隊伍有多長,僧人總是被群眾護送在前購票,然後才是群眾購買。
獲得「三藏法師」稱號的僧人無論乘坐海、陸、空一切運載工具都享有終身免費優待的。
布施傳統,緬甸社會施捨成俗,且範圍十分廣泛。他們認為,樂施好善是一種高尚而又積德的行為,必有好報。注重布施時心中是否誠懇,並不計較布施的數量。
每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到家門前,為赤腳路過家門,捧缽僧侶進行齋飯布施。
飲食習慣,因為緬甸人大都信佛,不殺生,所以在緬甸副食品市場,雞、鴨、鵝、魚一般以生鮮方式出售。此外,在緬甸的僧人還恪遵過午不食的佛制。
傳統節日,緬甸是個節假日眾多的國家,每年的假日約有110多天。除政治節日外,傳統節日多數和佛教有關。
每年1月4日是緬甸聯盟獨立日(國慶節),國慶期間將會有很多官方和民間的慶祝活動。許多佛塔也將在1月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寺院裡會看到堆積如山的供品,晚上還有戲劇歌舞演出。
佛國文化必體驗
在珍藏了「佛祖八根頭」的大金塔,進行點蠟燭祈福儀式。
瞻仰喬達基寺廟,臥佛腳掌底的輪迴圖。
到阿南達寺,欣賞莊嚴的石雕和優雅的倒影。
乘坐熱氣球,靜賞萬塔之國的壯麗日出。
領略「世界上最大的書」,固都陶佛塔的玄妙。
拜訪茵萊湖上,佛像「失而復得」的水上佛塔。
在曼德勒,感受大佛洗臉儀式的震撼場面。
去緬甸旅行,您會深切感受到佛教影響著緬甸人的人生觀,成為緬甸人的精神支柱,並伴隨其一生,領略緬甸佛教文化,探尋緬甸佛國秘境。